关羽围樊城、淹七军、降于禁、杀庞德,曹操统治下的弘农郡陆浑县民孙狼等亦于此时造反,南附关羽。关羽授予他印绶,又为其拨兵,让他骚扰曹操的后方。许都以南也常常有人遥受关羽的印号。一时之间,关羽名声大振,史称“威震华夏”。
这不仅震慑了曹操,也使孙权感到不安。于是孙、刘、曹的三角关系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孙、曹两家为共同对付关羽而暂时联合起来了。吕蒙白衣渡江、偷袭刘备治下的荆州地盘的历史事件,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的后半段《吕子明白衣渡江》,大意如下:
曹操慑于关羽的威势,欲迁都以避之。司马懿以为不可,主张“遣使去东吴陈说利害,令孙权暗暗起兵蹑云长之后,许事平之日,割江南之地以封孙权,则樊城之危自解矣。曹操依允,一面遣使致书东吴,一面命徐晃去解救樊城。孙权的书,欣然应允。适有陆口守将吕蒙前来拜见孙权,君臣决计夺取荆州。吕蒙回到陆口,听说荆州兵马整肃,无隙可击,便托病不出。
《三国演义》说的白衣过江、奇袭荆州,这真的是陆逊出的计策吗?
陆逊奉孙权之命前来探视,向吕蒙建议说:“将军乘此机会,托疾辞职,以陆口之任让之他人,使他人卑词赞美关公,以骄其心,彼必尽撤荆州之兵,以向樊城。若荆州无备,用一旅之师,别出奇计以袭之,则荆州在掌握之中矣。”吕蒙大喜,依计而行。由是托病上书辞职。孙权乃召吕蒙回建业四养病,吕蒙荐陆逊自代,孙权即用陆逊代吕蒙守陆口。陆逊到任后,遣人持书信与礼物见关公,词句非常谦卑。
关公以为“仲谋(孙权)见识浅短,用孺子为将”,便对东吴的军队不加戒备,抽调荆州大半兵力赴樊城。孙权派吕蒙为大都督,点兵三万,快船八十余只,选会水者扮作商人,皆穿白衣,在船上摇晃,将精兵伏于大船中。
沿途将关羽所设烽火台上的军士缚住捉入船中,长驱大进,在夜里袭取了荆州。不久孙权也率兵到来,派虞翻说降了关羽的公安守将傅士仁;又派傅士仁前往南郡(江陵),招安了麋芳。傅、麋二人素来与关羽不和,至此便都投降了东吴。正在包围樊城的关羽,由于后方失守,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三国演义》说的白衣过江、奇袭荆州,这真的是陆逊出的计策吗?
《三国演义》所写的这个过程,基本上是符合史实的。白衣过江、奇袭荆州,是吕蒙所建立的一个奇迹般的战功,在古代军事史上颇负盛名。但《三国演义》说这最初是出于陆逊的献计,却与史实不合。
据《三国志吕蒙传》记载:关羽进攻樊城,留下许多兵将守备公安和南郡(江陵)。吕蒙向孙权上疏说:“关羽进攻樊城而在后方多留守备之兵,必然是怕我抄他的后路。我常有病,希望能让我以治疾为名,分出一部分士卒随我回建业。关羽听到这消息,必然要把守备公安和南郡的士兵撤出来开赴襄阳。然后我大军昼夜急驰,渡江而上,乘其空虚而发动奇袭,则南郡便可以拿下,关羽可以擒获了。”
孙权采纳了吕蒙的建议,吕蒙便放出风来,说是自己病重,孙权便以“露檄”召吕蒙回建业。(“露檄”是不封口,不保密的文书,目的是把这件事宣扬出去,让关羽的间谍发觉。)吕蒙回来之后,孙权暗中和他定了计。关羽果然相信了这些假象,逐渐撤出后方的兵开赴樊城。
《三国演义》说的白衣过江、奇袭荆州,这真的是陆逊出的计策吗?
由此可见,偷袭荆州的计划,是吕蒙和孙权共同秘密策划的,最初和陆逊没有直接的关系。但陆逊和这件事最初也发生了间接的关系。据《三国志陆逊传》记载:吕蒙回建业的时候,官居定威校尉、帐下右部督的陆逊,正屯兵在芜湖。吕蒙路过这里,陆逊前来拜见,对吕蒙说:“将军的驻地邻近关羽,为什么离开那里远行,难道就没有后顾之忧吗?”吕蒙说:“的确像你所说的那样,怎奈我的病很重。”
陆逊说:“关羽自恃骁勇,欺凌别人。开始建树大功,便骄傲自满,只顾北进,对我方不存戒心。听说您有病,便更不加戒备了。现在出其不意去袭击,必然可以制服他。”吕蒙说:“关羽素来勇猛,本来就难以与他较量;况且他已经据有荆州,恩信大行;再加上刚刚建立了大功,胆量和气势更壮了,是不容易对付的啊!”
看来陆逊一语中的,道破了天机;而这时吕蒙却不想向陆逊泄露机密,只是言不由衷地遮掩过去了。我们说陆逊最初与此事有间接关系,是因为他与吕蒙“英雄所见略同”,吕蒙在芜湖虽然没有和他谋划一番,反而隐瞒了自己的心迹,而他的一番话,无疑是会坚定吕蒙施用此计的信心的。
这时吕蒙对于陆逊的智谋和洞察力,一定是在暗暗地称奇;所以到建业拜见孙权以后,当孙权问他:“谁可以代替你镇守陆口?”他就毫不犹豫地推荐了陆逊,说陆逊“才堪负重”,“终可大用”;同时又认为陆逊没有名声在外,为关羽所疑忌,是最好的人选;若是用他,应该让他对关羽采用韬晦之计,然后伺察可乘之机,去战胜关羽。陆逊果然出色地完成了这个任务:他被孙权拜为偏将军右部督,取代吕蒙镇守陆口之后,给关羽写信,用甜言蜜语麻痹了关羽,解除了关羽的思想武装。水淹七军以后,关羽收编了于禁的数万军队,军中缺粮,擅自夺取了东吴的领地湘关的粮食,孙权便以此为借口,发兵偷袭刘备的荆州领地,遂有吕蒙“白衣渡江”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