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施妹喜,眉目清兮,妆霓彩衣,袅娜飞兮,晶莹雨露,人之怜兮”这是形容妹喜有令人惊叹的容资;《帝王世纪》中记载“妺喜好闻裂缯之声而笑,桀为发缯裂之,以顺适其意。”《列女传》记载,“酒池可以运舟,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其头而饮之于酒池,醉而溺死者,末喜笑之,以为乐。”这些记载直接把妹喜推到了后世红颜祸水第一人的位置,妹喜完全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后世学者对于妹喜亡夏有两种结论:失宠报复和间谍说,也挽回了一些错误,妹喜真是那种魅惑君王的妖妇,残害百姓陷害忠良的帮凶,亡夏的罪魁祸首么?这种说辞也有点差强人意了!
《国语》是最早关于妹喜的史料记载“昔夏桀伐有施,有施人以妺喜女焉,妺喜有宠,于是乎与伊尹比而亡夏”,《韩诗外传》“昔者桀为酒池糟堤,纵靡靡之乐,而牛饮者三千。”刘向《刺奢》“桀作瑶台,罢民力,殚民财,为酒池糟堤,纵靡靡之乐,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这些记载中从未提及夏亡与妹喜有关;而《荀子·解蔽》曰:“昔人君之蔽者,夏桀殷纣是也。桀蔽于末喜、斯观,而不知关龙逢,以惑其心,而乱其行。”《吴越春秋》写到:“夏亡以妺喜,殷亡以妲己,周亡以褒姒”此后还衍生出妹喜纵情声色,恣意享受,至此妹喜致使夏亡成为主流观念。这些说辞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加猛烈,在时代变迁作用下人们对妺喜的态度发生了反转,显然,这都是封建统治阶级的说辞,并不是史实。
妹喜究竟是红颜祸水还是巾帼英雄
妺喜是一个悲情的女子,为了族人免于战火而委身于夏桀。历史上说夏桀得妹喜而退兵,也不恰当。夏桀当政时期,在东方有一个有施氏的方国,比较强大和富有,那个时候夏王朝统治力逐渐变弱,于是有施氏就停止了向其纳贡,夏桀起九夷之师攻有施氏,在利益的驱使下九夷之师打败了有施氏,有施氏兵败求和,献出牛羊,粮食,还把最漂亮的公主妺喜献给夏桀,夏桀退兵,有施氏保住了但从此一蹶不振。关于历史上说夏桀是得到有施氏奉献的美女妹喜后,而撤兵的,这绝不可能;之所以退兵大概率是因为,此次征讨夏桀没想过要灭掉有施氏,其目的就是“杀鸡儆猴”,威慑其他方国,目的达到就退兵了。夏桀得到妹喜之后,整天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无心理会朝政,面对群臣谏言夏桀也无动于衷,这个倒是事实,这是不是也更能说明夏桀是一个贪恋美色,见异思迁,不听谏言的庸君。
史书上夏桀为了能让妹喜笑,就建造了规模大到可以划船的酒池,邀请三千名饮酒高手在击鼓声中下池畅饮,妹喜看着一些人因醉酒而淹死,就笑出声来;妹喜听到撕扯绢帛的声音就笑,于是夏桀下令宫人搬来织造精美的绢帛,在她面前一匹一匹的撕开;妺喜还喜欢穿戴男人的官帽;这三个癖好是后人对妺喜谄媚君王,祸乱朝政的最直接证据。大家仔细想想,一个被虏来的女子面对国破家亡,父兄族人战死的仇恨,而自己要委身于这一切悲剧的制造者夏桀,怎么可能会欢笑如常呢;《刺奢》中有记载“桀做瑶台,罢民力,殚民财”,这说明夏桀是一个生活奢侈糜烂的君王,建酒池寻欢作乐,这也不可能是妹喜鼓动而为之。关于喜欢穿男人的衣服这事,只能说明妺喜想像男儿一样上阵杀敌,为父兄族人报仇雪恨!
有人说妹喜亡夏的一个原因是失宠报复,甚是可笑!一个被虏获的悲情女子在异国他乡,委身于自己的仇人,怎么可能会和其他女子争宠,有人会说,也可能是想通过争宠来更好的保护有施氏延续,这种可能性不大,在当时妹喜已经是夏桀的远妃了,据《竹书纪年》记载,夏桀攻打岷山,岷山氏效法有施氏,献出两位美女,一位叫琬,一位叫琰(琬琰即美玉之意),夏桀十分宠爱二女,夏桀用苕玉刻上“琬”字,华玉刻上“琰”字,以示珍爱。古代君王见异思迁和淫乱奢靡的本性暴露无遗,妹喜被冷落是事实,以妹喜的性格,应该不屑于争宠谄媚,因为她时刻想着的是复仇。
据《国语》记载,妺喜与商朝大臣伊尹密谋,而使夏亡,这就构成了妹喜是间谍的传闻。是不是间谍暂且不论,给伊尹提供过夏朝内部机密这绝对是真的。成汤和伊尹就比较聪明了,“上智为间”和“人心向背”两个谋略就可以颠覆有400年江山社稷的夏朝基业。“上智为间”讲的就是和妹喜合作,大家想一下,如果妹喜只是那种善于魅惑君王,争宠榻前的一般女子,以伊尹的智慧怎么可能有合作关系呢?“人心向背”的思想要比妹喜有施氏的硬抗策略强多了,先以停止进贡试探九夷等方国的反应,当九夷等方国不听从夏桀的调遣,灭夏时机成熟了。妹喜应该和伊尹达成了某种契约所以在夏亡之后,有关于妹喜和夏桀一起流放南巢或是历山的记载,夏桀死后妹喜不知所终,对于商来说,妹喜无疑是有功劳的,但对于统治阶级利益来说这个功劳是不能表彰计入史册,妹喜无疑是一个阶级斗争的牺牲品,商朝并没有恶意丑化她,也许妹喜回到了自己的方国有施氏,也许在某一个地方孤独终老。
鲁迅先生说过:“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会安汉,木兰从军就可以保隋;也不信妲己亡殷,西施沼吴,杨妃乱唐的那些古老话。我以为在男权社会里,女人是决不会有这种大力量的,兴亡的责任,都应该男的负。但向来的男性的作者,大抵将败亡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这真是一钱不值的没有出息的男人。“
深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