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君主专制时期,光靠明君就能使国家兴盛吗?未必,若使国家长治久安,明君、贤臣缺一不可。
崇祯帝朱由检是一个勤政的皇帝,也是一个被普遍同情的皇帝,据史书记载:他二十多岁头发已白,眼长鱼尾纹,可以说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史志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
朱由检算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皇帝,可是,他却遇到了一群让他万般无奈的文武百官。在崇祯费尽心血铲除权倾朝野的阉党之后,朝臣不思中兴,反而结党站队搞起了“窝里斗”。一心想要中兴祖宗基业的朱由检,只能事必躬亲,然而,此时的大明王朝危如累卵,北有后金步步紧逼,南有义军揭竿而起,仅凭朱由检一个人的力量,注定不能挽回颓势,最终只有含恨而终。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明熹宗时期,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祸乱朝纲,他们排除异己,以权谋私,作威作福。当时,反抗阉党的东林党人无不遭到宦官迫害,或死或逃。
朱由检从哥哥手中接过烂摊子,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算阉党。宦官在朝中为祸多时,权势熏天,在朝野上下的势力盘根错节,连续几任皇帝都无法根治宦官专权的问题,与宦官的多次争斗均以皇权落败告终。然而,这些都无法阻止想要中兴明朝的朱由检。
朱由检上位后,以铁血手腕迅速剪除魏阉的羽翼,使其独木难支。当魏忠贤孤立无援后,朱由检一纸诏书将魏忠贤发配到皇陵守陵,逼死了这个为祸明廷几十年的大太监。除掉了罪魁祸首后,阉党土崩瓦解,太监们作鸟兽散,崇祯随即将二百六十名祸乱朝纲的太监处以极刑,一举端掉了困扰明朝的百年团伙。
然而,朱由检还没来得及高兴,一个更大的问题摆在面前,比阉党更难对付。
在除掉魏忠贤的过程中,朱由检借助了文官集团的力量,殊不知这两股势力此前相互制约,如今,只剩文官集团一家独大。魏忠贤倒台后,以东林党人为首的文臣势力迅速膨胀。可惜的是,他们并没有帮助朱由检中兴大明,反而与其他政党搞起了内斗。
崇祯帝朱由检明明是一位励精图治的好皇帝,为何始终无法挽救大明基业?
东林党人素以儒士自居,心高气傲,不畏强权。他们大多是官阶不高的官吏和读书人,想要以儒学思想治世,坚持为生民立命,大胆弹劾朝中权贵,甚至,屡次冒死直谏触怒龙颜。由于,东林党人的主张十分偏激,所以,得罪了其他以权臣为首的政党,双方爆发了激烈的冲突,且隐有愈演愈烈之势。
朱由检虽为一国之间,但是,他被这些文臣们夹在中间十分难受,看着大臣们每天为了一己之私闹得不可开交,没有一个人专心为国理政。随着文臣集团的冲突日益激化,他们的权力随之暴涨,皇权一度受到威胁。朱由检想要下达政策,需要召集群臣共同商讨,然而,文武大臣仍抱着门户之争不能统一意见,使行政效率大幅降低。
可以说,朱由检在位十七年,除了战事之外,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化解文臣集团争执,做了许多无用功。
北有豺狼,南有虎豹——崇祯眼睁睁地看着大臣们争得头破血流,还得分心顾及战场上的内忧外患。白山黑水之间,后金蓄势待发,满人公然举旗反明,随着几十年的发展已有与明朝分庭抗礼之势。面对北方的威胁,朝廷出现了主战和主和两种呼声。朱由检不甘心与侵略者和谈,便派出主战派大臣袁崇焕主持大局。
袁崇焕虽为文臣,但却深谙兵法,曾一度让后金闻风丧胆。天启六年,努尔哈赤渡过辽河,进攻宁远。就在这场战争中,努尔哈赤“自二十五岁起兵以来,征讨诸处,战无不捷,攻无不克”被袁崇焕粉碎。崇祯登基后,将袁崇焕提拔为兵部尚书,督师蓟、辽。同年七月,朱由检召见了袁崇焕,两人促膝长谈,袁崇焕为朱由检画了一幅五年光复辽东的宏伟蓝图。
袁崇焕的豪言壮志让朱由检的心中燃起希望,他担心会遭到权臣的掣肘,为了打消袁崇焕的疑虑,朱由检不惜赐其尚方宝剑,以此可见崇祯的决心。皇太极即位后,继续对明朝发动侵略。皇太极知道,袁崇焕就是屹立在边境的不倒长城,后金想要从宁锦一带入关难于登天。于是,皇太极便率军借道蒙古,采取迂回战术进攻北京。
袁崇焕从敌军的动向中察觉出皇太极的动机,先后两次上奏朝廷请求重视,却被朱由检忽略了。
崇祯二年,后金暗度陈仓,打到了遵化城下,京师告急,明朝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火烧眉毛之际,朱由检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将袁崇焕召回京师,以叛国之罪逮捕下狱。半年后,朱由检以“袁崇焕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及至城下,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为由,将袁崇焕凌迟处死。
崇祯帝朱由检明明是一位励精图治的好皇帝,为何始终无法挽救大明基业?
与此同时,陕西李自成投入闯王高迎祥麾下,在起义军中建立威信,并在高迎祥死后取而代之,成了第二任闯王。
明朝连年大旱,长江水患不绝,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闯王及时打出“不纳粮”的口号,迅速聚集了百万劳苦大众。崇祯十年,朱由检派出杨嗣昌领兵十万,以“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战略限制农民军的发展,将起义军分割,逐一击破。
这条战略迅速取得成效,张献忠不敌明军,兵败后归顺明朝,李自成则在潼关遭到洪承畴、孙传庭两路夹击,仅带着十余名参部逃入深山。
皇太极趁着明军与农民军缠斗不休,兵分两路从青口山、墙子岭入关,直逼京师。值此之际,究竟应该先对付眼前的后金,还是继续清剿起义军,文武大臣摇摆不定。杨嗣昌主张“攘外必先安内”,建议朱由检与后金和谈。但朝中的另一派却坚决反对与后金议和。双方僵持不下,朱由检始终无法做出决定,最终,只能将洪承畴调回京师,使得李自成逃过一劫。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的农民军死灰复燃,闯王称帝,建立大顺政权。
壮志难酬,无力回天——面对逐日逼近的闯军和八旗兵,明朝的军队已捉襟见肘,既没有堪当一用的武将,亦没有高昂的士气。崇祯十七年三月,闯王兵临城下,朱由检已无回天之力。
十八日傍晚,朱由检带着小太监来到煤山,站在山上俯视四九城,面对千疮百孔的江山社稷,朱由检涕泪横流。崇祯帝而立之年,因朝乾夕惕,终日操劳政务耗尽了精力。据史料记载,朱由检二十岁的时候就已须发皆白,脸上长满皱纹。
可惜,这样一位励精图治的好皇帝,最终亦无法挽救祖上的基业。
崇祯帝朱由检明明是一位励精图治的好皇帝,为何始终无法挽救大明基业?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朱由检只有喟然长叹,叹息自己生不逢时,一身理想抱负无处施展;叹息自己操劳一生,未能取得半点成绩。朱由检怀着沉重的心情返回皇宫,取来纸笔留下绝笔书,命令成国公朱纯统领明军,保护大明的火种太子朱慈良。随后,崇祯召见了自己的妻子儿女,嘱托儿子们莫忘祖宗基业,随即,命侍卫将三位皇子送往宫外避难。
挥泪告别皇子后,朱由检转身看向他的女人们。此时,嫔妃们均已哭成泪人,朱由检心酸不已。
他颤抖着对周皇后说道:“你是母仪天下的皇后,不应受到贼人的折辱,值此之际唯有殉国。”周皇后听罢,立即取过白绫上吊自尽。随后,袁贵妃与朱由检哭着诀别,追随周皇后而去。此时,朱由检面前只剩正值花季的皇女,面对自己的女儿,朱由检终于抑制不住悲痛,放声痛哭道:“为什么上天要将你投生在帝王家!”说罢,用袖子遮住双眼一剑刺死皇长公主。
送走了家人后,崇祯本打算自尽殉国,可是,他胸中愤慨无处发泄,朱由检不甘心啊!凭什么数百年基业要断送在自己手上?于是,强烈的复仇欲促使朱由检换上便装,带着太监们离开皇宫,试图逃出京城东山再起。朱由检来到朝阳门后,守门士兵以天光未亮为由拒绝开门。无奈之下,朱由检又派人联络戚国公朱纯臣,谁知朱纯臣在外与其他大臣饮宴,彻夜未归。
之后,朱由检转去了安定门,发现守城的士兵消失不见,城门被牢牢锁死。朱由检失去了最后一丝生还的希望,返回宫中等待宿命的到来。次日清晨,闯军进城的消息传进皇宫,大势已去的朱由检脱下龙袍,在上面留下了遗言:“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朱由检终于顿悟,君是明君,臣不是贤臣,已经倾颓的江山社稷根本不是崇祯一人能够挽救的,只恨生不逢时。
“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直到临死之前,朱由检仍想用自己的尸体换京中百姓安宁,可歌可泣。之后,崇祯帝尸体被发现,大顺军将崇祯帝与周皇后的尸棺移出宫禁,在东华门示众,“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余皆睥睨过之。”梓宫暂厝在紫禁城北面的河边,当地平民又将他合葬在田贵妃墓中,清军入关后,将他移葬思陵。
参考资料:
【《崇祯实录》、《明史·本纪第二十四》、《明史·流贼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