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建文四年(1402年),一向温文尔雅的建文帝在朝堂之上,当着满朝文武的面亲手杀掉了一员大臣。被杀之人名叫徐增寿,此人的父亲正是大名鼎鼎的中山王徐达,而他也凭借父荫官至左都督。可就是这样一位身世显赫的“官二代”,却惹得建文帝亲手杀人,史载“手剑斩之殿庑下”。他究竟所犯何事,竟然令建文帝全然不顾体面和朝廷法度将其当场斩杀?要知道,建文帝小时候被大儒教导,并不是什么性情残暴的嗜杀暴君。但是从“建文四年”这个时间节点上,我们不难推测出当时的历史背景。
建文帝为什么要处死徐达幼子?
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后,留下了一个君幼臣强的局面。建文帝登基后更是一改朱元璋建蕃拱卫皇帝的政策,决定撤蕃废封,并且采取了雷厉风行的行动。年轻的建文帝所采取的这种方式,引起了藩王们的激烈反弹,燕王朱棣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他索性打出了“清君侧,靖国难”的旗号,举兵反抗朝廷。这场历时4年的皇位争夺战,最终以燕王朱棣的胜利告终。需要注意的是,这场大规模的斗争,所决定的并不是朱棣、朱允炆叔侄俩的命运,其他的文臣武将如何站队也是一个问题。
建文帝为什么要处死徐达幼子?
一般来说,建文帝作为正统皇帝,追随者和支持者自然更多。古人崇尚忠君报国,为了皇帝而赴死也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但是人各有志,有人说“忠臣不事二主”,也有人说“良禽择木而栖”,怎么选择还是要因人而异。在这场决定个人生死和家族荣誉的“站队”行动中,徐达的几个儿子就各自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徐达一共有4个儿子,其中长子名叫徐辉祖,是建文帝的坚定拥护者。徐辉祖早在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便以嫡长子的身份承袭了魏国公的爵位。
建文帝为什么要处死徐达幼子?
在洪武年间,徐辉祖就在培养自己的军事能力,先后前往山西、北平等地练兵,积累了一定的军事指挥才能。靖难之役爆发后,徐辉祖被任命为南军主将,在白沟河之战中成功掩护李景隆撤退。在此之后,他又率部在齐眉山大破燕军,可谓是建文帝不可多得的良将。然而他的结局也很悲惨,燕王胜利后将其削爵并禁锢于家中。徐达次子应该算是三兄弟中最聪明的一个,他并不表态,谁打赢了跟谁混。徐达明明有4个儿子,为什么说是三兄弟呢?因为第三个儿子徐膺绪夭折了。
徐增寿便是徐达的幼子,他的态度也很明确,选择朱棣。作为徐达的儿子,徐增寿在明朝升迁得非常快,是朝廷的重要人物。既然选择了朱棣,徐增寿就成为了“身在曹营心在汉”,只能在暗中与朱棣交流。而他的这一交流,就直接将朝廷的兵力部署以及军事调动等核心机密通通告知给了朱棣。早在靖难之役尚未爆发之初,建文帝就察觉出了朱棣的动作,还曾就此询问徐增寿。徐增寿却回答道:“燕王先帝同气,富贵已极,何故反?”他的这番话替朱棣争取了起兵的准备时间。
等到朱棣起兵后,建文帝就一直怀疑徐增寿在搞小动作,但是还没来得及去证实。等到燕军打过长江之后,建文帝终于叫徐增寿来当庭对质,徐增寿却说不出来。直到这时,建文帝终于相信他是燕王的卧底,于是便有了当场拔剑将他刺死的失态之举。这样一个原因,再加上徐增寿的身份,也的确令人唏嘘不已。作为徐达之子,建文帝不愿意相信徐增寿会投靠反贼,这才使得燕军在战场上愈战愈勇。朱棣夺取皇位后,追封徐增寿为武阳侯,谥号“忠愍”,而这一结局也令人唏嘘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