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问明朝都有哪些优秀将领,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常遇春。他虽然战绩杰出,但却十分凶残、血腥。每夺下一座城池,常遇春总会屠杀全城士兵与老百姓。后来,正处于壮年的常遇春死在了班师回朝的途中。对此,人们纷纷说他之所以早逝,是因为他罪孽深重,受到了上天的惩罚。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常遇春究竟做了些什么?
元至正十八年,常遇春和陈友谅一起作战,两人共同取得了胜利。之后,常遇春下令活埋四千降兵。洪武元年,常遇春夺下泰州,事后屠杀全城士兵与百姓,导致血流成河。后来,在消灭元朝余党时,常遇春下令杀死潍县境内所有元军及有关百姓。
北伐时,常遇春血染东昌,致使东昌城方圆几百里几乎荒无人烟。除了这些事件之外,常遇春还做过许多类似的事情,因此,人们将他比喻成了地狱的恶魔。针对这种情况,朱元璋曾数次提醒过常遇春不要滥杀无辜,学会适可而止,但是,常遇春却没有将他的话放在心上。
就在常遇春攻打赣州期间,赣州守将熊天瑞拼死之下还是没能阻止常遇春攻破城门。就在这时候,朱元璋的圣旨也刚好到了。《明史·常遇春传》中记载:围赣州,熊天瑞固守不下。太祖使使谕遇春:“克城无多杀。苟得地,无民何益?”于是,遇春浚壕立栅以困之。顿兵六月,天瑞力尽乃降,遇春果不杀。
古人常说:“杀降不详”,但是,为什么名将常遇春却独爱嗜杀呢?
常遇春每夺下一座城池后为何喜欢屠城?
我们认为,这可能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对降兵的不信任;
常遇春害怕投降的士兵是假意投降,然后伺机谋逆,为了以绝后患,他将降兵全部杀死。
第二,粮草不足,时间紧迫;
养降兵是需要耗费大量粮草的,且收复军心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第三,出于泄愤心理;
常遇春每夺下一座城池后为何喜欢屠城?
一些城池易守难攻,耗费了常遇春的大量兵力,这让他很是恼怒。因此,在夺下城池后,他便以屠城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愤怒。
然而,同是开国功臣,为何徐达福泽子孙,常遇春却受尽后人唾弃呢?
徐达和常遇春追随朱元璋多年,堪称其左臂右膀。这两个人凭借着自己的才能,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根据一些史料记载,徐达在兵法上的造诣很高,他不仅勇于作战,还擅于使用计谋,可谓是一个智囊的存在,而常遇春则善于带兵作战。
在明朝建立之后,徐达和常遇春被册封为王侯。虽然如此,但他们的命运却是天差地别。其实,常遇春的性格比较古怪,不爱与人交谈。常遇春死后,他的大儿子死在了龙州,二儿子死于靖难,三儿子失踪。对此,人们说:这都是常遇春犯下的罪孽造成的。
但是,徐达却与之相反,他性格开朗,有勇有谋,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后来,徐达被朱元璋重用,不仅享尽了荣华富贵,连他的子孙都受到了他的福泽荫庇。根据史书的记载,徐达的大儿子承袭了他的王位,二儿子英年早逝,三儿子当上了指挥使,大女儿成了一国之母,即:明成祖的皇后。
然而,在古代的一些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人物,常常被作家们当作作品人物的原型出现在文学里。作为一代名将,常遇春也曾出现在许多小说中。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这几部——《常遇春传》、《倚天屠龙记》和《大明英烈传》。《常遇春传》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由于,出版的时间比较早,再加上,这本书是文言文所写,难以读懂,所以,市面上很少见到这本书。
常遇春每夺下一座城池后为何喜欢屠城?
在书中,作者详细地介绍了常遇春的一生和他的子孙后代。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常遇春作为一代大将,他的一生几乎都在战争中度过,且每场战争他必定以胜利告终。也因此,有人说:常遇春虽然很早就去世了,但是,他的人生经历却像烟花一样璀璨。
此外,《倚天屠龙记》也曾以常遇春为原型,刻画了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在这部小说中,常遇春是明教的一个教徒,他为人正直,注重兄弟情义,当张无忌处于危难的时候,常遇春果断把自己获救的机会让给了他。最后,张无忌获救,常遇春折寿四十年。
在《大明英烈传》中,虽然以朱元璋为主角,对人性在权力面前的冲击下的转变刻画细致,但是,常遇春作为其左臂右膀,也出现在了书中。在其中,常遇春为明朝的建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特别是他联合陈友谅对抗元军的几场战斗,更是奠定了明朝的统治根基。
但可惜,常遇春只活了四十岁,就病死于柳河川。朱元璋闻丧大为震悼,赐葬钟山之下,并亲自出奠。
话说,常遇春逝世后,中国很多地方怀念他的功绩为他建祠祭祀。常遇春家乡建开平王庙,三层大殿,巍峨壮观。乾隆十七年七月二十八日,由尹继善到怀远常遇春祠堂安位主祭。其奉旨题联一副:“将十万众之威名,常诵都人仕女;居七八分之功业,永留大地河山。”
参考资料:
【《明史纪事本末》、《明太祖实录·卷五十八》、《明史·列传第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