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 历史故事 > 正文

朱元璋为何因“空印案”大发雷霆?

时间: 浏览量:
用手机看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内容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很多人在历史类文章时,喜欢从史书中寻章摘句,以此证明自己的博学。我在写历史时,虽然也会从史书中找相应证据作为佐证,但我更注重过程分析,这在书本上找不到具体证据,但稍有生活阅历的人很快就能明白我的意思。

史书上的内容,永远只是一家之言,而现实中普遍存在的状况,才更贴合历史的真相。

比如说,明朝初年的“空印案”。

“空印案”大致是这样的:在明太祖朱元璋执政年间,他发现帝国的地方官员到中央报账的时候,都会随身携带盖有印信的空白书册。

之所以会这样做,官僚们给出的解释是:因为钱粮在运输过程中会有损耗,而户部在审核各地财政报表时又非常严格,一定要精确到小数点后好几位,稍有不合,立即作废重报。由于那个年代没有电报、电话和网络,一来一回非常麻烦,所以官员们都习惯携带盖有印信的空白书册,等户部核查过详细数额之后,再填报具体数字。

朱元璋一听到这种说辞,当时就火冒三丈,立刻指示相关部门严查此案。朱元璋是开国皇帝,早已习惯了战争时期的那一套重手法,所以朱元璋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是杀招,直接干掉了几百个官员,连坐了数万涉案人员。

这番说辞,粗看来似乎很有道理。可实际上,这是地方士绅和官僚联手,想方设法糊弄皇帝,与政府争夺税收的博弈。

道理很简单:官僚们带着盖有印信的空白书册来到京城,你说是为了防止钱粮因押运受到损耗,可谁知道你不是为了从中贪墨呢?换言之,你如何自证清白?

我们在生活中,总会听到一个词:潜规则。什么是潜规则?就是端不上台面,但大家都默认的规则。违反潜规则不会受到法律的惩罚,却很容易受到身边人的孤立和排挤,而“空印案”其实就是一个经典的潜规则案例。

不管你怎么强调客观困难,都必须承认一点:“空印案”本身就是违法行为,因为任何书册都必须先写内容再盖章,这是谁也无法反对的。

客观地说:潜规则不好查更不好抓。违法行为之所以会演变成潜规则,主要原因是因为卷入的人越来越多,大家争相捞好处,受损的只是国家,而非某一个具体的人。在这种背景下,潜规则就可以半公开地存在于社会之中。

再看“空印案”,官僚们真的侵害了某人的利益吗?我们好像找不到具体的受害者;可这种行为会导致国家利益受损,朱元璋发火也在情理之中。

在大多数情况下,领袖面对潜规则案件,也只能命令相关部门出台一套解决方案,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

因为有关部门的官员都卷入了相关事件中?你让嫌疑人出台一套嫌疑人管理办法,这和让狼看羊圈有什么区别呢?

朱元璋为何因“空印案”大发雷霆?朱元璋为何因“空印案”大发雷霆?

大多数领袖面对潜规则案件时,命令相关部门出台一套解决方案,并不是为了解决当下案件,而是为了防微杜渐。

换言之,这一次就算了。我给你们画一个圈,你们要贪要腐我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只要你们敢跳出圈,我就绝不轻饶。这叫什么?这叫用潜规则对付潜规则,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打官腔”。

领袖这么做,就相当于他默认了自己无法杜绝这一违法行为,只能适当地加以限制。事实上,如果能把握住这条底线,我们就得承认:领袖干得还是不错的。

如果大家没看懂,那我再举个例子。

比如说造楼房,政府会默认相关官员贪墨部分,但是别弄得天怒人怨,也别让开发商搞出什么大新闻,更别把这楼造成个豆腐渣工程。

只要别出这些事,你们贪一点就贪一点吧,我假装没看见。可如果出了事,那就别怪我摘你们的乌纱帽,也别怪我送你们进监狱吃牢饭,更别怪我拿你们的脑袋平息民愤!

很无奈,但这应该是最好的办法了,“法不责众”是所有领袖都要考虑的现实状况。

可朱元璋不信这个邪,在他的人生信条里,就没有“法不责众”这一说。换言之,违法就是违法,有多少人违法,我就杀多少人,拿出我当年打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劲头,你们这点人恐怕还不够我杀的。

朱元璋乱刀剁下,大明帝国人头滚滚,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全部被杀光。

如果单看朱元璋的这番举动,恐怕很多人都会觉得:这个皇帝怕是野兽转世吧?

事实上,当时的社会就有这种论调:皇帝太变态,太没人性了。翻开史书看看,哪有这样做事的皇帝呢?官员又不是你养的牲畜,哪能成批地杀呢?

不要说当时的官员,就是后世的读者,也经常会对此发表议论,比如说:这是元朝旧俗,官僚们沿用合情合理嘛。再说了,所谓的“空印案”,不就是中央和地方的官员坐在一起,对着一些空白书册集体做账吗?这种行为顶多就是有贪污嫌疑,又何必如此兴师动众呢?

后世读者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看法,完全是因为他们站队站歪了,习惯于从官僚的角度来看问题。

没有哪个官僚是省油的灯,他们敢这样大张旗鼓地玩潜规则,就是构建利益共同体,一旦被他们得手,整个大明帝国就要被蛀空。

朱元璋为何因“空印案”大发雷霆?朱元璋为何因“空印案”大发雷霆?

因为他们的做法,就是把整个大明帝国变成一个人情社会,用各种裙带关系维系感情。长此以往,这个国家还是朱家的天下吗?

客观地说:“空印案”是大案吗?严格来说算不上,但这件事的性质及其恶劣。朱元璋之所以会大发雷霆,是因为他无法忍受有人挑战皇权的威严。

当然了,我也并不认为,我们应该从朱元璋的角度来看问题,朱元璋也并不代表老百姓的根本利益。朱元璋是一个皇帝,他所想的不过是如何将自己的江山,从一世传到万世。

我只是强调,“空印案”并不是简单地谁有理谁没理,而是官僚和皇权都试图压服对方,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官僚们选择沉默,朱元璋选择大开杀戒,都是出于捍卫自己利益的目的。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往往是因为他们的利益点不一致。

举个例子,大家都说汉武帝刘彻雄才伟略,打得匈奴远遁漠北,是大有为之君。但对于刘彻治下的官僚和百姓而言,刘彻是个什么东西?

整天就知道死要钱,打仗打得国内户口减半,豪门士族看到刘彻,就像老鼠看到猫一样,这种皇帝怎么可能不遭恨呢?

再举个例子,大家都说荆州牧刘表是个暗弱无能的家伙,曹操瞧不起他,刘备随时准备干掉他,孙权也对他恨得牙痒。但对于荆州百姓和当地豪门士族而言,有哪个领导能比刘表更完美呢?

从不折腾百姓,一向尊重豪门士族。刘表活着的时候,荆州大部分地区都能保持和平稳定,简直就是乱世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如果坐在电脑前,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喜欢刘彻这种领导;可处于现实的角度,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喜欢刘表这种领导。

朱元璋是开国皇帝,他敢于下狠手整治所谓的潜规则,但潜规则就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因为这块土地适合潜规则的生长。

所以,朱元璋在一顿乱砍乱杀之后,也只能被迫使用潜规则对付潜规则。换言之,朱元璋也被逼着“打官腔”了。

“空印案”之所以被认为是冤案,完全是因为无人敢揭露内幕。潜规则所代表的利益面太广了,如果有人敢揭发相关内幕,就等于与所有潜规则中的受益者为敌。

我们可以模拟这样一个场景:如果你死不招供,就意味着与无数官僚站在一起。在这种背景下,就算皇帝想杀你,他也未必敢动手。如果你运气不好,遇到了朱元璋这种屠夫皇帝,那你就算被杀,舆论也会站在你这一边,大家都会认为你死得冤枉,你的孤儿寡母也会受到社会普遍的同情和帮助。

朱元璋为何因“空印案”大发雷霆?朱元璋为何因“空印案”大发雷霆?

可如果你为了讨好皇帝,主动或被动揭露相关内幕,就意味着你站在了整个官场的对立面。在这种背景下,就算皇帝不杀你,你的日子也不会好过的。因为你为了自己能活命,就出卖成千上万的同僚;如果他们最终没事,肯定会联合起来收拾你。如果他们运气不好都被杀了,请你仔细算算,自己得罪了多少人?这帮官员被杀死了,总会有新人来顶替,他们看到你这样的官场败类时,又会怎么对待你呢?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使得“空印案”不但没能成为贪污案,反而成了朱元璋滥杀无辜的铁证。后世史书说起“空印案”的时候,总说朱元璋疑神疑鬼乱杀人,典型的心理变态。

虽然史书一再为“空印案”洗地,但我坚定地认为:“空印案”肯定有鬼。因为在没有监管的前提下,我不相信每个官僚都能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别说官员,就是找出一群所谓的“高素质人才”,我也不相信他们能够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这是人性使然。

但必须承认,“空印案”并不是什么大规模串联的恶性案件,它是典型的潜规则案例。正因如此,许多涉案人员其实很冤枉,因为在面对潜规则时,你要么加入要么拒绝,想躲开是不可能的。

在大家都希望因此获利的背景下,你如果像一块茅坑里的石头那样又臭又硬,我相信你的下场不会太好。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只要一个人坐在相应的位置上,他就必然会被卷入案中,无论是否愿意。

当帝国稳定之后,经济就会一直处于上升阶段,社会的整体经济份额也会变得越来越大。可新问题也会应运而生:这部分多出来的份额,应该怎样处理呢?

基于政府的利益,自然希望继续增加税收;基于社会的利益,自然希望政府回馈社会。

在“空印案”里,官僚们具体搞了什么鬼,我们已经很难还原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官僚们肯定会借此机会,适当地侵蚀帝国赋税,然后与士绅等基层代表瓜分相关利益。

所谓的“中央和地方的官员坐在一起,对着一些空白书册集体做账,只是为了工作方便”,这种话只能用来骗小孩子。

大明帝国后来的诸位皇帝,只能看着官僚们精心设计出来的假账管理国家,最后的结果就是:大明帝国的政府资源,都被既得利益集团一点一点的蚕食。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以大明帝国的家底,想调动十来万大军,那简直就跟吃盘菜一样简单。

想当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张士诚在江南打仗时,几乎每次主力对决都是二三十万大军混战。要知道,当时的朱元璋连江南都没统一。

后来,大明帝国统治着大江南北,无论土地、人口还是物资,都获得了成倍的增长。结果呢?大明帝国想调动十万大军平叛,都把帝国折腾得鸡飞狗跳。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编辑:镜花水月
关键词: 空印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