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 历史故事 > 正文

明朝四大案中的空印案,真的害死了几万人?

时间: 浏览量:
用手机看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内容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在我们提到明太祖朱元璋这个人的时候,他的形象往往是十分复杂而立体的,喜欢他的人会觉得他是一个立场坚定的斗士,是推翻了元朝暴政的英雄。

不喜欢他的人则会拿他暴戾的性格说事,其中最重要的论据莫过于明初四大案。

在朱元璋统治的几十年里,明朝一共发生了四起牵连极广的大案,分别是蓝玉案、胡惟庸案、郭桓案以及空印案。

相比于前三个案件,空印案无疑是最富传奇色彩的,因为其并没有绝对的主犯,而且对于犯案人员究竟是否有罪,历史上也是众说纷纭。

那么空印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到底有多少人被牵连其中?

这真的只是朱元璋权力欲望导致的冤案吗?

对于空印案来说,案件的关键就在于这个“印”字。

像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政府对于权力的把控一直都是十分严格的。

为了防止有人盗用权力,我们国家从很早的时候便开始用印章来表明身份官职,其也是公文生效的关键。

而在明朝的时候,代表行政机构的印章也是受到严格管控的,只有正职官员才能使用。

而且每次使用之前,都被要求先对文书进行仔细地审查,在确定没有问题之后才能将印盖在文书之上。

虎符其实也是印章的一种

这样的使用方法也并非明朝首创,在之前的各个朝代中其实也都是大同小异。

不过在元朝的时候,有一些官员却热衷于在空白的文书上盖好印章,在需要使用的时候再在文书上填上内容。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在中国古代的时候,虽然很早就出现了货币,但是由于国家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因此民间的商品交换其实十分有限,货币的流通量并不是很大。

而且在不同地区货币的购买力也存在较大差距,百姓们一旦用货币支付税款就会出现不公平的问题。

明朝四大案中的空印案,真的害死了几万人?明朝四大案中的空印案,真的害死了几万人?

为了解决这个困难,在中国古代的绝大多数朝代中,税收的实体都是粮食而非金钱,这虽然可以避免地域之间的不公平,但是却给税收的运输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当时地方政府需要将粮食送到京城,但是在运送的过程中这些粮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损耗的情况(风干,霉变,发芽等)。

这会让地方账册上的数量和实际进京的数量存在一定的误差,而且这个误差会随着运输距离的增加而扩大。

在元朝之前的朝代里,这样的误差只要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中央政府也不会十分追究。

但到了元朝的时候,政府的行政管理体系比较松散,官员们为了避免这一误差的出现,会选择在空白的文书上事先盖好印章,然后按照入京的实际数量将文书补全。

这种做法显然违背了严格管理印章的规定,但是因为元朝政府管理不善,因此也没有追究此事,就这样,这种方法成为了运送税粮的潜规则。

建立明朝的朱元璋从小出生在贫苦人家之中,他对于元朝政府的弊端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因此在朱元璋登上帝位之后,其对于官员的管理方法是十分重视的。

在明朝时对于官员行政行为的监督是很严格的,这也是皇权集中制大发展的一种体现。

朱元璋为明朝官员设置了一系列详细的行事流程,其中就包括对于税粮的规定。

朱元璋规定从县一级行政单位开始,就要仔细审核税粮的多少,然后逐级上报,最终到户部进行核实。

他要求入库的粮食必须要和文书上的数字分毫不差。

一旦出现差别,就要进行仔细地审核,并依级修改文书。

在最开始几年中,地方官员们还会按照流程来办事,但是像川陕、云贵等地区的税粮,前往南京路途遥远,其损失一般会比较大。

如果按照唐宋时期的规章处理,只需要将差值标注为损耗即可。

但是明朝规章严谨,这些官员必须重新回到出发地修改文书,使其数字和入库的数字完全吻合。

但那时交通并不发达,一来一回有时甚至要花上大半年的时间,这让许多官员叫苦不迭。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部分地方官员开始重新使用元朝时期的老方法。

明朝四大案中的空印案,真的害死了几万人?明朝四大案中的空印案,真的害死了几万人?

让官员带着有印章的空白文书入京,在户部核查完数字之后再进行填写。

户部的官员们也都对这种现象见怪不怪,抱着给同僚行个方便的想法他们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不过在洪武十五年的时候,朱元璋偶然得知了这一事件,虽然身边的大臣向他解释这时前朝遗留下来的做法,而且地方官员也确实有着很大的苦衷。

但是朱元璋依然坚定地认为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做法。

今天他们在税粮上使用空印,之后可能就会扩大到其他地方。

因此朱元璋决定重判这些使用空印文书的官员,根据《明史·郑士利传》记载:

主印官员处死,副手以下杖一百并充军远方。

当时一些朝中大臣为这些地方官员们求情,觉得他们只不过是贪图方便,没有太大的问题。

结果朱元璋不但没有手下留情,还惩罚了这些言官,这让朝臣中无人再敢妄议此事。

至于在空印一案中究竟有多少人被杀,这一点在不同的文献中有着不同的说法。

其中最普遍的观点是有几百名官员受到牵连被杀。

要知道当时整个明朝的行政系统中,官员的数量才两万人左右,这一数字已经十分惊人了,这也是空印案被列入明初四大案的原因。

对于空印案是否是冤案一事,在历史上也是众说纷纭,在案发之后明朝的众多文人对此就多有评论。

在他们眼中,空印案无疑是朱元璋权力欲的一次体现,因为他们明朝严格审核的规定本就有问题,这些官员只不过是用一点小聪明来弥补政策上的漏洞。

更何况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贪污税粮,因此朱元璋的做法未免有些矫枉过正。

但是我们知道任何皇帝对于臣子的不忠都是极其敏感的,因而朱元璋在空印案发生之后会大发雷霆也就不难理解了。

他担心的并不是税粮的损失,而是这种违规行为的扩大化发展,如果之后人人都可以僭越规则的话,那么皇权势必会受到挑战。

所以朱元璋重罚空印官员的行为,站在他的角度也是可以理解的。

明朝四大案中的空印案,真的害死了几万人?明朝四大案中的空印案,真的害死了几万人?

虽然现在看来朱元璋确实定罪过重,但是那些官员也绝对不是冤枉的。

因此空印案无论从话题度还是影响力上,和明朝最知名的胡惟庸案还有蓝玉案之间是存在巨大差距的。

不过最近经常有人在网络上提及“空印案波及数万人”的说法,并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那时这些人将明初两大公案,空印案和郭桓案误认为一个案件了。

郭桓本是户部侍郎,其当时利用职务之便贪污了大量的税粮,其总额达到了两千四百多万石粮食。

这让朱元璋大发雷霆,他当即决定彻底整治官员贪污的现象,最终处死了几万名官员,六部侍郎以下的官员几乎没有幸免的。

由于郭桓案和空印案一样也是与税粮相关的案件,因此不少研究明史的学者会将这两个案件放在一起讨论,比如明史大家吴晗先生就是这么做的。

而空印案的说法,相比于藉藉无名的郭桓来说更容易被人记住,因此人们便会将处死几万人的事情安在空印案的头上。

但其实空印案在明初四大案中,无论从影响力还是波及人数上,和其他三个案件都是无法相比的。

不过从某种程度上说,空印案对于中国政治发展的借鉴意义反而是四个案件中最大的一个。

因为其他三个案件都可以被定义为人祸,而空印案的发生其实是来源于明朝政府制度的缺陷。

按照当时明朝的统计能力而言,想要做到每一级政府上报的数字完全相同几乎是不可能的。更何况粮食还是一个会在运输过程中出现损耗的物品。

为了避免重新核对数字,官员们才只能出此下策,用空印文书省去不必要的麻烦。

按理说在东窗事发之后,朱元璋作为明朝统治者应该先想着如何改进税收统计制度,但是他却担心自己的权力被下面的官员威胁,这才做出了处死主犯的决定。

这显然是一种推卸责任的行为,而且案发后他也并没有重新改变税收的相关政策,这只会让之后的官员经历更多的麻烦。

至于朱元璋的心态其实也很好理解,从社会底层一步步爬到权力巅峰的朱元璋其实对于官僚阶级始终都是不太信任的。

因此其才会用尽一切方法限制他们的权力,甚至连一点点认定损耗的权力都不给他们。

这种制度纵然可以让皇权高枕无忧,但是也会让整个行政体系死气沉沉,失去应有的政治活力。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编辑:镜花水月
关键词: 空印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