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裕(公元787-850年),字文饶,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牛李党争中李党领袖,中书侍郎李吉甫次子。李德裕出身于赵郡李氏西祖房,早年以门荫入仕,历任校书郎、监察御史、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浙西观察使、兵部侍郎、郑滑节度使、西川节度使、兵部尚书、中书侍郎、镇海节度使、淮南节度使等职。他历仕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一度入朝为相,但因党争倾轧,多次被排挤出京。李德裕死后,历朝历代对他都评价甚高。李商隐在为《会昌一品集》作序时将其誉为“万古良相”,近代梁启超甚至将他与管仲、商鞅、诸葛亮、王安石、张居正并列,称他是中国六大政治家之一。
李德裕:造福四川的唐代名相
提到跟四川有关的历史名人,不得不说到一个“外来户”,他,就是曾经造福四川的唐代名相李德裕。
李德裕(公元787—850年),河北赞皇县人,与其父李吉甫均为晚唐两代名相。李德裕两次出将入相,为了维护朝廷正义与社稷大局,他始终与朋党侫臣不懈斗争,以致遭受政敌诬陷迫害,四次被挤出京城,两度罢免宰相,最后被流放到今天的三亚,悲愤而死。
这位经历坎坷的唐代政治家,和四川曾有很大的渊源。在今天的成都新繁镇、阿坝理县的薛城、松潘古城等地,至今保留了不少李德裕“镇危疆,保境安民”并扶持茶马互市的好口碑。
开凿湖泊 名相造福成都百姓
李德裕的军政生涯,主要活动在晚唐文宗、武宗时期。总的来说有这么个特点,因李德裕无意中卷入“牛党之争”,凡遇到他的恩师或好友同僚在朝廷上有了麻烦,他就受牵连被贬谪到外地去做官。比如,太和三年(829年),李德裕被文宗任命为兵部侍郎,前任宰相裴度还打算推荐他为宰相。但吏部侍郎李宗闵因得宦官之助,抢先拜相。李宗闵担心李德裕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想法将他外放到浙西任节度使。李德裕在浙西八年,虽远离朝廷仍常上疏议政,回朝不到十日,又被李宗闵排挤出京。幸得老臣郑覃常一再举荐李德裕,唐文宗才慢慢赏识李德裕,征召他回朝任职。
太和四年(830年)秋,势力很大的李宗闵引荐牛僧孺为宰相,再次找李德裕的麻烦——凡与李德裕亲善的官员都被排挤出朝廷。同年十月,李德裕无奈离开长安,到四川任职。
李德裕出任的是检校兵部尚书兼“成都尹充剑南西川节度使”,兼任新繁县令。这,也是李德裕第一次来四川。
李德裕坐镇新繁不久,就命人开凿湖泊,引青白江之水入园,修建了一座大型园林。因园林选址在原县署之东,故称东湖。
那天上午,我在新繁镇东湖公园看到,园内瑞莲池塘旁,有一栋高大的主体建筑,被称为“怀李堂”。怀李堂,是新繁人对晚唐时曾在新繁任职的李德裕的一份深情回报。“怀李堂”始建于宋代,重建于清同治年间,平房青瓦,回廊拥挟,外朴内秀,深寓蜀人缅怀李德裕在川“镇危疆、保境安民”,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功绩。
可能很少有人知道,李德裕在新繁修建的这座东湖园林,时间还早于大名鼎鼎的苏州园林。东湖园林面积35亩,水面就占了三分之一,经历代营建培修,现在凿湖垒成的山石,移步换景,气势幽然。园内,湖水如镜,时有鱼儿摆尾游弋,怡然自得。一排排虬枝盘结的小榕树叶子,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出金色光斑,回映在水中,煞是好看。
湖内现有纪念明末清初一门四世六乡贤的“四费祠”和纪念唐李德裕、宋王益(王安石之父)、宋邑人梅挚的“三贤堂”遗址。
远处,几名中学生蹲在“怀李堂”回廊的诗歌墙边,抄写李德裕、王安石等古代名人的诗作。那尊三米多高的李德裕塑像,游人往来参观,评说古今,好不热闹。
李德裕在新繁期间,还大力整顿当地祠庙,保存供奉前代名臣贤后的祠庙,他甚至将眼光放开,将成都、汶川、松潘一带上千座“淫祠”全部拆毁,同时拆毁1400多座私邑山房,以肃清盗贼,整饬治安,让百姓过上安安稳稳的日子。
西拒吐蕃 力保川西相安无事
薛城“筹边楼”,是李德裕在川的另一杰作。
薛城,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境内,距理县县城24公里,古为氐羌之地,是历代兵家必争的边防重镇。唐贞观二年(628年)置薛城县。薛城迄今尚有三国姜维城池、唐代筹边楼和上世纪三十年代末红军石刻标语等历史遗迹。
筹边楼,始建于唐太和五年(830年),为时任西川节度使李德裕所建。
也就是说,新繁县令只算是李德裕的“开胃菜”,他的主要“胃口”,还是整个川西的军政事务。
薛城筹边楼,是川西平原难得保留的一处古代防务遗址。筹边楼为正方形二层重檐歇山式木结构建筑,通高18米。底楼为正方形。楼外建石栏杆一周,石栏杆、桩、条栏均为方形,柱顶为须弥座上托莲花瓣石珠。二楼四周板壁及顶部望板,皆彩绘各种人物故事图案,内容多为李德裕筹边故事,如商讨军事、演练兵士、山川地形等。筹边楼四周,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巍峨壮观。
当年,李德裕为什么要修建这个筹边楼呢?
晚唐时期,唐军与吐蕃军在边境战事仍频,打得难解难分,弄得双方都不安宁。李德裕既然扛上了剑南西川节度使的重担,他为了加强战备、激励士气、筹措边事,就在当地修建了筹边楼。
李德裕跟一般的边关大将不一样,他颇有战略眼光,他并没把筹边楼纯粹作为军事要塞,作为死扛敌军的“钢锯岭”,而是将此楼当成一个交际场所,相当于我们前些年看到的富人会所。它的很大功能,就是为了与少数民族首领联络感情。戍边期间,李德裕不定期地请吐蕃头领来筹边楼“会盟”,请他们喝喝酒,聊聊天,比比武,这样慢慢改变了汉吐之间剑拔弩张的紧张关系。
李德裕还积极改善汶川到理县一带的粮草供应方式,在保证车夫马帮安全的同时,还提高了他们的薪酬,并组建了军民一体的“雄关子弟”,这样,川西很快改变了边疆卫戍格局,成功做到西拒吐蕃,南拒南诏。
在李德裕的军政方略下,唐太和五年(831年)五月,南诏主动放还了以前所掳掠的4000多名川人。是年九月,吐蕃维州守将悉怛谋还率部下到成都投降,李德裕大喜过望,一面立即上奏朝廷,同时派兵迅速入据其城,使沦丧40年之久的维州城不费一兵一卒,又重归了大唐版图。
李德裕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三年间,导致唐军与吐蕃等少数民族在川西相安无事,很少像以往那样隔三差五你打我我打你,弄得鸡飞狗跳。这,在当时是很不容易的。
那天,我独自登上筹边楼的最高层,凭栏眺望,夕阳下,崇山峻岭,迤逦连绵。远处草地上,吃草的牛羊被阳光勾勒出一道金边。筹边楼里,唐代女诗人薛涛的一首诗《筹边楼》,引起了我的注意。原诗是这样的:
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
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
薛涛以她“历事西川十一镇”的人生体验,写下《筹边楼》。
她当时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首诗呢?她究竟从李德裕身上想到了什么?
调离四川 一贬再贬魂断南溟
李德裕在四川的风光日子并不长久。
唐太和七年(833年)夏,也就是李德裕在川任职三年后,他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调离四川。李德裕当然没想到,此后边疆纠纷又起,薛涛诗中的“羌旅”,就是指吐蕃而言的,这时又一大唐丞相继任兼西川节度使。但他比起李德裕来说,处理军政事物的能力差远了。
薛涛写《筹边楼》的时候,已是七十左右的老妪了。黄昏中,残阳如血,这位愤世嫉俗的女诗人伫立在波浪滔滔的杂谷脑河边,猎猎寒风呜呜吹来,吹拂着她的发髻。远处的战鼓牛角,隐隐透过山坳传来,预示着这里又可能再次卷入刀枪剑戟、斧钺钢衩的战火之中。女诗人似乎听到了远处的天穹在草原上塌陷的声音,她悲从中来,写下了《筹边楼》。
诗中,薛涛不客气地指出,李德裕离川后新来的节度使目光短浅,贪婪冒功,穷兵黩武,使得美丽川西挑衅不断,狼烟冲天,百姓又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后来,离开西川的李德裕在唐宣宗时被连贬三次,仕途极为坎坷。史书记载,李德裕被贬,主要原因是他作为李党成员在“牛李党争”中失败了。846年5月,其他武宗时期被贬的牛僧孺、崔珙、杨嗣复、李珏皆同日提升。这些惯于结党的人,发挥他们的一贯长项,既陷溺李德裕,又迎合宣宗。
847年,他们指使党人李咸污蔑李德裕辅政时的一些私事。于是该年秋,李德裕被改为以太子少保身份留守东都洛阳。不久再被南贬广东,任潮州司马。
可惜的是,因“牛李党争”延续40年和“会昌中兴”中坚持中央集权并灭佛,争议太大,以致李德裕的声名也一度像他的命运一样,湮没在历史中。唐大中三年(公元850年),一代名相李德裕卒于海南崖州,时年六十三。
李德裕功成北阙,却魂断南溟,令许多史家扼腕不平,感慨曰:“呜呼烟阁,谁上丹青?”说他壮年得位,锐于布政,革弊泽民,胸次磊落,气象光明。用杜甫“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诗句形容他也不为过。
近代梁启超把李德裕与管仲、商鞅、诸葛亮、王安石、张居正并列,称他是中国古代六大政治家。这是不无道理的。
巡视松潘 大力扶持茶马互市
这里,我们还必须提到一段史实:李德裕,应该是最早执行大唐茶马互市政令的在川官员。
今天的松潘古城北门,有两尊暗红色的塑像非常引人注目:一尊是门洞以北的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塑像;另一尊,是门洞以南的李德裕将军塑像。
松赞干布塑像上,藏族强人松赞干布,右手揽着美人,左手指向前方,也许是他在告诉文成公主长安就在那方远处,也许是在告诉文成公主那边就是人间仙境九寨沟……
塑像向人们述说着千余年前在此发生的促使文成公主入蕃和亲的“唐蕃之战”:吐蕃首领松赞干布派使者前往长安求婚。路过松州,被州官徐齐扣押,松赞干布大怒,亲率大兵二十万入侵松州,都督韩威应战失败,太宗命吏部尚书侯君集统军抵达松州,川主寺一战,松赞干布兵败回藏。不久,他遣使臣送黄金以求通婚和好,太宗晓以大义,遂将太宗女文成公主嫁于松赞干布。松赞干布在位后期,他指定专人与大唐进行茶叶贸易。由于西藏茶叶需求量大增,西藏每年都以大量的优良马匹与内地互换茶叶。
也就是在那个时期,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藏汉两族之间源远流长的茶马互市。作为呼应,唐朝这边也及时设立了互市监,专管茶马商业贸易。
这就涉及到李德裕了。
我们先看看松潘北门李德裕的塑像。将军头戴介帻冠,腰系碧玉巡方带,脚穿长靿,左手持文书,右手握剑鞘,双眼炯炯有神望着远方。他的身后,护卫甲械齐整,戈戟威武,旌旗猎猎……
当年,李德裕受命在川戍边。这位“壮压西川四十州”的剑南节度使,主政一方,经常往来成都、松潘等地巡视,并大力扶持康藏高原的茶马互市。唐太和六年(832年)初,李德裕还斥资修缮了从松潘到丹巴一带的茶马互市石板路,率先在康藏高原实行“贡马折银”新制,规定每匹马折银八两,每户征银八分,对茶叶改征“茶封税”,提高了康藏马帮、背夫的劳作待遇。
李德裕离川前,还专门设立了商务机构——茶马司,并在与吐蕃交界的各州地设立“市马”场所,使吐蕃用马、牛等畜产品和土特产,来交换成都、雅安、邛崃、汶川的茶叶、丝绸、粮食、瓷器、皮革等物品。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登上松潘城楼,李德裕这首表明他被贬后回京无望、着眼于人事的《登崖州城作》,如遥远古道上的马帮铃声,悠然回响在我的耳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