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收藏,大家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是流传千古的名画,还是价值不菲的古董,又或者是具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
这些都是大家眼中最常见的,但你见过人的头颅,被当作珍宝收藏起来的吗?
在古代历史上,就有这样一位名人,他的头颅被历代皇室当作宝贝,收藏了272年之久,这人正是备受争议的新朝皇帝王莽,他以外戚之身,谋取汉室刘氏的江山。
后来因为天灾人祸,新朝爆发农民起义,王莽为期十五年的新朝统治就此覆灭,而落败的他,其头颅不仅被起义军砍掉,还被东汉皇帝刘秀给收藏了起来。
那么,王莽的头颅到底有何奇特之处?竟让一国之君做出如此举动!
王莽此人在历史上一直颇受争议,有人认为他是谋权篡位的大奸臣,可有的人则认为他是远大无私的改革者,之所以有这样的言辞,还得从一位出土的文物说起。
1922年的5月,在扬州邗江县的姚湾村,一座神秘的古墓被考古学家发现,通过对古墓的挖掘和研究,考古学家认为墓穴的年代,存在于王莽统治的新朝时期。
在这座古墓中,考古学家还挖出一件神奇的青铜器,此物让专家们惊叹不已,甚至是感到惊悚,这是一件由青铜打造的卡尺,上面有固定尺和活动尺上计量的刻度,以收纪年铭文。
虽然看起锈蚀严重,但专家们还是一眼看出这玩意与现代的游标卡尺非常相似。
在没有发现这件青铜卡尺之前,世界上所有的专家,都几乎认为游标卡尺,最早是由法国的数学家约尼尔•比尔发明。
如今这件出土的青铜卡尺上,除了没有游标,其他的,几乎和现代正在使用的游标卡尺,是一模一样。
那这样岂不是说明,在距今大约2000年之前,我国古代就已经有了游标卡尺的发明。
出自新莽时期的陪葬品,这件青铜卡尺超前的设计,让考古学家们的内心无比震撼,却又面面相觑,毕竟在千年前的古墓中,发现一件疑似现代文明的东西,任谁都会感到惊悚。
随着更多的挖掘和研究,专家们判断青铜卡尺的铸造时间,是王莽新朝建国元年,也就是公元9年前后。
在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青铜卡尺据说是王莽亲自设计发明,所以又称之为“王莽卡尺”,那么现在问题来了,作为一名古代人,王莽为什么能发明如此先进的测量工具,他难道是穿越人士?
王莽的头颅,竟被历代皇室收藏了272年之久
王莽出身于西汉时期的外戚世家,因姑姑王政君是皇后的缘故,王氏家族在当时权势极大,他的族人曾先后有九人封侯,还出过五位大司马,可以算得上是西汉最为显赫的家族。
王莽虽然身处于权倾朝野的外戚世家,但他幼年丧父丧兄,只能带着年迈的母亲与寡嫂,跟随族中叔父们生活。
与奢靡张扬的王氏作风不同,王莽为人谦恭好学,于生活中更是朴实无华,在家他悉心服侍母亲,尊重寡嫂,并且用心地抚育亡兄的儿子,其行为极检点严谨。
当别的王氏子弟,仗着外戚身份在外面作威作福,鱼肉百姓的时候,他却广结贤士,用心侍奉族里的诸位叔伯,甚至还用自己微薄的财物,去接济城中贫苦百姓。
王莽的种种举动,让他在一众声色犬马的纨绔子弟当中,显得是那么的另类,可也是因为他的乐善好施,才让其声名远扬,成了当时世人眼中的道德典范。
随着贤名远播,王莽逐渐被官至大司马的叔父王凤看重,从而得到提携进入朝廷当官,进入朝堂之后,他办事认真,凡是由其经手的事情,都能被打理得井井有条。
在王莽三十岁的时候,又被汉成帝赏识,封为新都侯,由此他于官场之上开始崭露头角。
但身居高位的王莽,却没有轻率行事,反而是保持低调,也没有因为大权在握,就丢掉广结贤达的习惯,甚至还会散尽自己所得的俸禄,去接济平民百姓与身边的门客。
通过对外礼贤下士,对内清廉俭朴,王莽在民间深受百姓的推崇,其声望更是远远超过,他那些大权在握的叔伯们。
有了声名的加持,他在仕途上越走越顺,恰好此时大司马王根病重,凭借过人的才能与政治本领,已经38岁的王莽终于登上大司马的高位。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汉成帝突然身亡,由汉哀帝继位,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王莽被打入了“冷宫”。
随后,为了避免自己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识时务的王莽主动卸职归隐封地新野。
在新野隐居的那段时间里,王莽不再过问朝政,过起了结交名士,如闲云野鹤般的生活,但他的儿子王获过惯了权贵生活,就算父亲不再身居高位,仍然还是不改纨绔本性。
直到有一天,王获不小心将一名奴仆杀死,他本以为是小事一桩,结果王莽得知,却让其一命抵一命,面对父亲的严厉责罚,王获苦苦哀求,可王莽不为所动,最终没有办法,他只能自杀谢罪。
亲生孩子犯了法,王莽决不姑息的行为,得到百姓一致的好评,也为他之后的复出打下基础,王莽虽然隐居新野,但当时许多官员与百姓都为他请愿,希望汉哀帝让其官复原职。
王莽的头颅,竟被历代皇室收藏了272年之久
大概是看到王莽确实深得民心,汉哀帝重新将他召回京城,只不过没有官复原职,而是让他侍奉王政君。
元寿二年,年仅24岁的汉哀帝突然暴毙,在他驾崩的当天晚上,太后王政君拿走传国玉玺,又因为汉哀帝没有留下子嗣,王政君为了稳固皇权,下诏朝臣推举大司马的人选。
明眼人都知道,太后王政君是想选自家人,于是朝中大臣纷纷举荐王莽,没过多久,王政君就下诏命自家侄子王莽,再任大司马与录尚书事,同时兼管宫中禁军。
就这样,王莽重回权力的顶峰,上位之后的他,拥立九岁的汉平帝登基,有了这个傀儡皇帝,王莽得到朝野上下的爱戴。
大权在握的他逐渐开始暴露自己的野心,首先便是利用手中的权力,在朝中排除异己,打压政见不同的官员,随后又拉拢同党,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在这一系列的操作下,王莽逐渐将政治大权掌握于自己的手中,为了进一步巩固禄位与权力,他让女儿进宫参选皇后,经过一番精心策划的运作,王莽的女儿成功当选汉平帝的皇后。
女儿成了皇后,自己便是皇帝的岳父,王莽此时的权势是越来越膨胀,其野心也是越来越大,他吸取上次从顶峰跌落谷底的教训,心里产生了干脆自己称帝的想法,为了使自己顺理成章登上皇帝的宝座,王莽一直在寻找机会,很快,这个机会就来了。
公元6年,年仅14岁的汉平帝因病身亡,为此王莽特意挑选只有两岁的刘婴作为皇太子,除此之外,他还在王政君的允许下,称自己为“摄皇帝”,意思就是代理皇帝处理政务,以及实权。
坐上代理皇帝的位置,王莽又向更高一阶努力,当时的朝堂之中,他的党羽众多,这些人为了让王莽高兴,自然是急他所急,一时之间,各地官员纷纷上报,声称民间出现各种各样的命符。
这些命符无一例外,都说王莽是所谓的真命天子,希望皇太后遵照上天的指示行事,公元9年,王莽终于按捺不住登帝的野心,逼迫他的姑姑王政君交出传国玉玺。
看着截然不同往日的侄儿,王政君是气愤不已,直接就把传国玉玺砸在了地上,使这块象征着权力的玉玺上缺了一个角。
面对姑母的愤恨,王莽自然是不怎么在意,毕竟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嘛,接着他又强迫刘婴禅位于自己,在荣登大宝之后,就改国号为新,时年54的王莽正式开启自己的帝王事业。
他开始一系列的改革政策,由于汉末时期,政治腐败,导致各地权贵豪强圈并了大量的土地,而百姓却流离失所。
所以第一步,他就下令把天下的土地改为王田,并以王田代替原本的私田,这一制度乍一看,就跟现代的土改政策相似,可却有一个完全不同的点,使两种制度走上不同的命运。
王莽的头颅,竟被历代皇室收藏了272年之久
那个点就是时代背景的不同,王莽新朝所处的年代,是一个封建且生产不发达的古代社会,而土地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意味着巨大的生产力,当权贵富豪感到利益受损了,他们自然而然就会反弹。
之后他还废除奴隶制度,使土地和人口不能私自买卖,不仅如此,王莽又废除了汉朝的五铢钱,搞出一个更为复杂的28个等级钱币制度,同时还把盐、铁等行业归有国有。
这些带有浓厚现代色彩的改革制政策,就是一度让后世之人认为王莽是穿越者的缘故,但他创建的种种政策,明显不符合当下的环境,在让权贵世家损失惨重的同时,也给老百姓带去了更大的灾难。
因为这时,王莽的政权开始变得岌岌可危起来,外加各种天灾降临,人祸也跟着出现了,随着各地农民揭竿起义,民间掀起了反莽浪潮,其中以赤眉、绿林两支武装最为厉害。
王莽虽然谋权篡位成功,但他在军事上却没有超凡的天赋,眼见起义大军的人数是越打越多,到了最后竟攻入了长安。
没有办法,王莽只好带领千余人的随从,逃往未央宫里大液池的渐台上,但最终还是被起义军所杀,取他性命的人是一位吴姓商人,而割下其头颅的则是校尉公宾,一代枭雄竟落得个尸首分离的下场。
就这样,维持15年的王莽新朝也就此覆灭,再之后他的头颅被人刷上黑漆,又以私法去除上面的血肉,只留下面部骨骼保存。
作为东汉皇帝,就将他的头颅收藏于皇室当中,在历史的长河中,这颗头颅又被魏、西晋的皇室先后珍藏,直到公元295年,在晋惠帝时期,于一场大火中被焚毁。
古人常说,身体发肤受之于他的父母,在古代人看来,尸首分离是对一个人最高的刑罚,在王莽死后,他的头被皇室收藏,要说这九五之尊的皇帝,那是什么宝贝没有见过,为何对一颗头情有独钟。
那是因为王莽的头颅,所具备的意义非凡。王莽作为谋权篡位的枭雄,创立新朝其身份地位非比寻常。
打败他并将其头颅砍下,是胜利的象征,是一种荣誉,更是可以当作炫耀的战利品,刘秀是起义军的首领,又是东汉的建立者,他自然是想昭告世人,自己才是民心所向的正统,所以才会把王莽的头颅收藏起来。
众所周知,王莽成功谋取汉代江山,归其缘由还是统治者的昏庸无能,是西汉皇室宠信外戚,只顾享乐,将政务荒废,才会使居心不良的乱臣贼子,有了可乘之机。
如今把窃国贼王莽的头颅珍藏来,然后代代相传下去,告诫后代要励精图治,相信这样做,一定可以给后代上位者敲响警钟,让他们在削弱外戚权力的同时,也要懂得制衡朝堂与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江山灭亡的重蹈覆辙。
不过可惜的是,从后世发展的情况来看,王莽的头颅并不是什么灵丹妙药,也不能阻止朝代的更替,一个国家要想靠颗头颅来安邦,那将离灭亡也不远了,所以说一个国家的发展,还得靠百姓,以及靠上位者的统治才能。
中华5000年的文明,无数角色相继登场,却又默然退去,如王莽之流的历史人物,最终也会跟随时间的洪流而逐渐消失,但史书上却仍然留有他们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