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学家以“正统”的观念,认为王莽人虽然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实际上,却是沽名钓誉之辈。他在朝野素有威名,西汉末年,在汉哀帝早亡、皇权旁落的情况下,王莽乘机窃取大权。公元八年十二月,王莽代汉建新,建元“始建国”,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
王莽改制让人既熟悉又陌生,比如:“废除奴婢制度”其实不严谨,准确说应该是:“奴婢私有化且不可随意买卖”。声援王莽的现代历史学家胡适则认为:“不可随意买卖奴隶”等同于“废除奴隶制度”,甚至,他十分认可王莽提出的“土地国有、均产”等政策。
在他来看,王莽堪称“中国第一位社会主义着”,这可以说是非常高的评价了。王莽甚至被一些学者认定是一位“有远见的且无私的社会改革人”。只不过,当时的社会经济和大环境不支持王莽的改革,最终,以轰轰烈烈的失败告终。
虽然,最终逃脱不了败者为寇的命运,可是,王莽在历史上则贡献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王莽改革内容丰富,除废奴,土地国有、均产三项外,也有改币、管制、地名。他建议把附属国的族名和首领名号重新改一次,把盐、铁、酒、铸币等稀有、昂贵的物品尽数交由国家。提出了“托古改制”,参考先人做法,恢复古制。
王莽的改革为什么不能成功?
比如:恢复井田制,复兴周公礼,按照过往制法推行新政,从而,遏制西汉末年沉积的诸多问题。包括政府腐败,财政赤字,经济萧条,人心不古等问题。但是,王莽推行的新政过于“形而上”,不切合实际改制,最终,遭到了民众激烈的反对。
王莽加增严刑酷法镇压民众反对意见,致使更加强烈的反对,从而,引发了多种多样的社会问题,很多政策只能朝令夕改,无法实现真正的改革。可笑的是:因多次更改地名,衙差连公文书信都送错了地方。王莽多项改革举措并未真正实施,反倒是危机了个人性命。
那么,王莽的“壮志天涯”因何失利?
在回答这一问题前,让我们追溯到西汉末年观其真实的政治、经济情况。当时,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差距更是巨大,很多农民因为没有土地而居无定所,生活异常困难,颠沛流离的人数剧增,更是加重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政府公信度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这种白日化的信任危机面前,政府有病乱投医选择了启用王莽改制。因为,改制不讲方法且简单粗暴,没收到成效不说,甚至,激化了矛盾,爆发了大量的农民起义。最后一根压倒新朝的稻草就是刘秀等人的南阳起兵,
王莽的改革为什么不能成功?
所以说,新朝灭亡的重要因素就是违背了客观规律,看似“学古”,实则是开“历史的倒车”,下场惨烈不堪。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的说法,在西汉王莽改制中也有体现。改制之初,王莽曾让各级人员均获利益,收获了一众支持对象。
改制虽轰轰烈烈,可是,不见实际财富的增长,久而久之,政策失去物质基础的支持。如此之下,不仅加速了国库衰竭,而且,不少人对王莽“失望”了,认为:他的政策只是纸上谈兵而已。一旦事与愿为,民众的支持瞬间土崩瓦解,原本的支持者掉头改为反对者。
这里,不仅是白丁的反目,彼时的知识分子以及其他阶层倒戈人数之多也是不容小觑的。
所以,王莽改革的失利是值得研究的,后有史学家分析王莽道:他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行事操之过急,没有积累沉淀就开始“大动作”,执行了一系列对百姓“无益”的事情后,损失了大量的民众基础,最终,当权人也不满意王莽改革结果,真真是里外不是人。
都说利益是行动准绳,王莽没有拉好这根准绳,人心涣散不说,主导的改制,最终,砸了自己的脚。所以,我们从客观因素分析,王莽同时满足各方利益是不可能的,想让贫民收获土地势必得从土豪手里抢来利益、想增加官员的收入,势必增加百姓赋税。
王莽的改革为什么不能成功?
从这里我们也不难看出,二者皆为对立面,非但不能统一各方利益,甚至,更会加剧矛盾。王莽只好采用“鸵鸟政策”对发生的一些动荡视而不见罢了。
这期间,王莽推行井田制,建议每个不足八口男丁的家庭,使用的田地不要超过一井。等同于剥夺土豪的利益,从虎口里拔牙一般,最后,遭到了土豪们的集体“抗议”,井田制只好作罢。王莽还推行了“废奴”制度,土豪纷纷抗议没有长工和小丫鬟,看似恢复了奴隶的“尊严”,可穷苦百姓家也对其怨声载道,连卖身为奴混口饭吃的生路也被王莽堵死了。
可悲的是,王莽改革之际,不仅国库短缺,而且,遭遇了天灾。时值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阶段,不仅发生旱灾,而且还有虫灾,黄河决堤淹了良田,流离失所之人更多。所以,王莽的改制从天、地、人三方来看都是失利的,最终,引发了农民起义,反莽浪潮席卷全国。
参考资料:
【《汉书·元后传》、《试论王莽的民族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