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不容易。从公元前22年以青衣儒生步人仕途在汉朝当官,到公元8年当上新朝皇帝,王莽总共花了31年时间。
王莽不是曹操,他没有平定天下的功德;王莽不是司马炎,没有三世持国的威权。但是,王莽是大儒家,他有精神力量,为此,他人生最高目的,就是要当百代圣君!
百代圣君,不是一般皇帝能做到的。
怎么当?
改革!
不是创新改革,而是复古改革!
推行中国“乌邦托”改革的王莽,为什么反而不受万民拥戴了?
王莽虽然为人阴险,但本质上也有书呆子的属性。
曾几何时,为了让万民赞誉,王莽通过行政手段,使得几乎所有人都得到切实的利益,施行过“普惠制”;如今,他当了皇帝,为了实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乌托邦,他开始了“普恨制”——所有改革措施,基本得罪了天下包括“四夷”在内的所有人!
对于儒家经学,王莽一直有一种过分的迷恋,他企图以儒家经学为基础,在中国重建一个理想国。
确实,汉朝遗留下一个烂摊子,问题多多。为了摆脱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困境,他需要改革。但是,王莽的改革,不是着眼未来的创新改革,而是“托古改制”。
王莽改革的理论基础,无论当时还是后世,人们肯定觉得十分可笑——《周礼》。
《周礼》乃传说中的一套周朝制度的汇编,虽然汉朝古文经学家都认定《周礼》是周公亲自编定的著作,仔细研究,可以发现其中内容,基本都是战国时期儒家政治思想,应该是战国时代儒生伪托周公所撰。
推行中国“乌邦托”改革的王莽,为什么反而不受万民拥戴了?
王莽呢,自幼习经,言必称三代,事必据《周礼》。而且,他身边还有一个经学大师,就是从前汉朝经学大师刘向的儿子刘歆。
在“国师公”刘歆帮助下,王莽就是想用古文经学替代汉朝御用的今文经学理论,为他的大新朝进行“托古改制”。
王莽敬崇孔子,敬崇周公,他特别把上古的政治典型周公视为榜样和楷模,显然,迂腐非常。
当然,王莽出发点没有问题,他企图按照儒家经学重建一个崭新的“大同”世界,并想一劳永逸地解决当时一切社会问题。可惜,这位王莽王皇帝所行所为,完全开历史倒车,倒行逆施,最终使得天下大乱,人民大困。
王莽属于泥古不化那种人,即位伊始,他就展开空前绝后的改名运动。王皇帝真是个工作狂,他下令全国,把地名、官名、建筑名,等等名称,凡是能改的都改了。此外,国内一切都遵照周制推倒重来,事无巨细,连百姓养生嫁娶、宫室封国、刑罚、礼仪、田宅车服等仪式,也都全然改变,按照西周制度实行。而大新朝的官职,也改为不伦不类古代名称。
根据周制,王莽开始在国内调整行政区划,而且一改再改,有的郡名,一年间竟然改了五次,最后往往又改回原来。为此,大新朝每次颁发诏书和公文,仅仅在新名后注旧名的工作,就糜费无数人工,给各地行政工作和百姓日常生活带来莫大不便和麻烦,官民为此厌恶不已。
推行中国“乌邦托”改革的王莽,为什么反而不受万民拥戴了?
官制方面,新朝的中央设置了四辅、四将、三公、九卿和六监。接着,王莽在地方上把全国分为九州,一百二十五郡。州设州牧,郡的长官名目就复杂多了,按照爵位的不同分为卒正、连率和大尹。县一级单位,则设县宰。
由于王莽自称是黄帝虞舜后裔,就尊黄帝为初祖,虞舜为始祖。由此,夏商周的井田制成为王莽的理想田制,他颁布“王田令”,把天下土地改称为“王田”,严禁私下买卖。
王莽田制改革的规定很细很死,如果一家人中男丁不满8人,土地超过了900亩,这一家就要把多余土地交给国家,然后国家再分给这家的本族人耕种。以前没有土地的家庭,依照一夫一妻100亩标准分配。
为了增加国家公有劳动力,王莽颁布了“私属令”,将贵族和地主的奴婢改称为“私属”,禁止买卖,违令者流放。
本来在新朝稳稳当当继续富贵的地主豪强看到上述田制法令,都内心怨恨:凭什么要我们把多余的田地交给国家啊,而且不让买卖奴婢。如果这样,我们多出的土地上缴了,从前干活的奴婢,难道还让我们还白养在家里当爹供着不成?
而那些侥幸分到土地的农民心里也不踏实,因为耕种的是公家“王田”,不是自己的田地,没准哪天公家又收回去,那不白忙活了吗。
即使那些最底层的奴婢,名称“私属”,地位照旧啊,人口买卖依旧在暗中进行,而且没活干了,境遇只会更糟。所以,这些人也不高兴。
当然,王莽的田制改革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根本施行不了。三年之后,在大臣建议下,王莽只得恢复土地和奴婢的合法买卖。而随着原来业主索回交公的土地,白欢喜一场的小农更深受其害,开始对王莽怨入骨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