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班,原名公输般,春秋时期鲁国人氏,出生在一个工匠家庭,自小便天赋异禀,年少时就凭借精湛的建筑技艺和创造才能闻名四方。
可以说,鲁班就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化身,一直以正面的形象出现在大众面前。但是历史上真正的鲁班或许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完美。
褪去智慧的光环后,鲁班也只是一个有着自己私欲的普通人,他也有目光短浅、心胸狭隘的一面。
传说鲁班在成家之后一直外出务工,和他名叫泰山的儿子没见过面。泰山长大后去寻找父亲,有一天鲁班在工地上梁,围观者对其技艺称赞不已。
这是泰山正好路过此地,看了之后说:好是好,就是上得有点儿高。鲁班循声望去,见到这个少年气度不凡,说得又都在点子上。
鲁班与墨子谁更厉害?谁成就更高?
于是鲁班便心生嫉妒,害怕这个少年以后会超过自己,于是便随手拿起一根木棍掷过去,正好击中少年头部,少年当即死去。
但万万没想到的是,一年之后鲁班回家探亲,妻子问他有没有见到泰山。鲁班这时才想起来被自己砸死的孩子,两人核对相貌特征后鲁班才知道,被砸死的竟然是他自己的儿子。
这就是成语——“有眼不识泰山”的由来。虽然这个只是传说无法考证,但是下面我要讲的可就是有古籍记载的故事了。
在《墨子·公输》里面曾经记载了鲁班与墨子的斗法过程,在屡次受挫之后鲁班甚至生出了想要除掉墨子的想法。那么故事的来龙去脉又是怎样的呢?
春秋时期,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诸侯争霸,都想要一统天下,于是纷纷广纳贤才,奉他们为座上之宾。
这个时候,也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鲁班就借此机遇一飞冲天。据记载公元450年的时候,楚惠王熊章邀请失意的鲁班前往楚国制造攻城拔寨的兵器。
鲁班前往楚国后,先是造出了用于水战的“钩”和“拒”,帮助楚国打败了越人,得到了楚惠王的重用。后来鲁班前前后后又发明了好几种威力巨大的作战机关,其中就有专门用来攻城的云梯。
其实云梯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过,只是当时的云梯一推就倒,很容易就被破坏了,所以作用不大。而鲁班就在之前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制造出了新型云梯。
这种云梯构造非常巧妙,守城的士兵压根就推不倒也推不动它。它由车轮、梯身、抓钩三部分组成。车轮装在云梯的最下面,方便行军作战时移动。
云梯的梯身则可以上下俯仰,作战的士兵能够将其扛动让它倚架到城墙上;云梯的顶端带着抓钩,专门用来嵌入城墙从而起到固定的作用。同时,士兵还能站在云梯上发射箭矢。
对于当时的楚国军队来说,拥有了云梯,在攻城掠地中就能够无往而不利。所以当鲁班造出云梯之后,楚惠王十分惊喜,决定将云梯应用到攻打宋国的战争中。
而这时候,惊才绝艳的天才墨子也来到了楚国国都。
和鲁班一样,墨子也是一个能工巧匠,据说其制作守城器械的水平比鲁班还要高上一筹。他这次来到楚国,就是为了阻止楚惠王攻打宋国。
但一心想要成就霸业的楚惠王并不愿意就此放弃,墨子于是提出要与鲁班进行攻城沙盘的演练。
他说即便楚惠王拥有了能够攻城拔寨的云梯,但只要有他在,就有办法破解其威胁。墨子表示如果楚惠王不肯改变自己的想法,那么他最后一定会以失败收场。
楚惠王和鲁班对新发明的云梯自然是信心满满,于是爽快地答应了墨子的请求。在楚国的大殿上,墨子当众解下身上的腰带,在地上围成城墙的模样。鲁班则是找来几根竹签当作云梯,展开了强势的攻城战。
鲁班先后使用了九种攻城方法,最终都被墨子用巧妙的手法一一化解。到最后,鲁班的“云梯”已经用尽,而墨子却仍旧游刃有余。所以这一次斗法,鲁班落入了下风。
倘若楚惠王真的使用云梯去攻打宋国,最后可能也会落入鲁班一样的境地中。但是,这都在墨子守城的前提条件下,于是鲁班就对墨子说:“虽然我输给了你,但是我还有一个方法可以扭转战局。”
明眼人都知道这方法要么就是将墨子杀掉,要么就是将他关起来。墨子当然听出了鲁班的言外之意,笑了笑说:“虽然我不在宋国,可我的弟子们已经带着我的发明前往了宋国,只要有他们在城墙上,公输子的云梯就发挥不了作用。”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鲁班与墨子。一个善于实践,一个善于总结。
墨子的强大体现在他出色的理论建构能力上。在中国历史上,是墨子首先给出了力的初步定义,并且提出杠杆原理、光的直线传播等理论。
反观鲁班,并没有创造过什么令人称道的理论依据。
但是,要是论起器械的制造水平,鲁班却未必会输给墨子。至少,我们现在提到木匠大师,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鲁班,而不是墨子。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鲁班的很多发明可能更加深入人心。而且在《墨子》的记载中,鲁班的发明要更加精巧,而墨子则更加注重实用。
但抛开技术不谈单从思想上来说,鲁班和墨子却不在一个水平上。
从前面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鲁班为了帮助楚惠王吞并弱国,造出了威力巨大的云梯,却忽略了一旦兴起兵戈,将有无数百姓为此流血牺牲、家破人亡。
而墨子一生推崇兼爱非攻,反对攻战。
他敢于孤身一人前往楚国说服楚惠王,就足以体现出他在思想与行动上的伟大。鲁班和墨子可以说都懂技术,但鲁班仅仅是一个技术卓越的木匠,论思想墨子已经站在了一个更高的维度上。
按照我的理解,鲁班是一个痴迷于技术,有着创新精神的工匠。但他在思想政治觉悟上却是幼稚的。
这一点从他和墨子的论战中就可以看出,鲁班是纯粹站在技术的层面去理解战争,发明云梯可以带来如何的好处。
但是墨子却能从更高的思想维度去反思战争,去思考人性的本质。墨子每一次的取胜都是胜在义理,而非技术。
这其中的原因其实是因为二人的社会阶层不同,所以他们的价值观才会大相径庭。
墨子实际上是处于地位较高的士族阶层,而鲁班只是一个技术高超但社会地位较低的工匠。所以说技术固然重要,但是只去钻研技术,其他的都充耳不闻就不对了。
强大的技术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都不可或缺的东西。
如果鲁班没有出色的工匠技术,那他就没有机会得到楚惠王的赏识。楚国如果没有鲁班技术的支撑,也不会轻易地就能够打败越人。
但是,一旦技术失去了正确的思想指导,就会造成不可逆转的巨大伤害。
比如二战时期美国实施曼哈顿计划,聚集了西方当时最优秀的一批科学家制造出了原子弹,但是最后却用到了战争中,从而导致是数十万人丧生,核辐射的影响延续了很多年。
现在,我们常常能够听到“科学无国界”的说法,似乎只要能够为科学技术做出贡献,无论为哪一方势力效力都可以得到理解,但事实上这样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
如果科学家只钻研技术,不去理解社会和政治,那么你今天研发的导弹,明天很可能就会炸在自己国家的土地上。
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如果一个人仅仅只是专注于技术,而忽略这项技术很可能导致的一系列后果,甚至是站在了一个极其错误的立场上利用技术助纣为虐,那么他所拥有的荣誉也会黯淡无光,更不配得到尊崇。
这也就是鲁班为什么仅仅只是一个工匠,而墨子却能够与孔孟韩非站在同一层次的原因。
话题再一次回到鲁班书上面,我们前面提到说传言中鲁班书的作者就是鲁班。但是大家仔细想一下,鲁班的原名是叫公输般,而“鲁班”的称谓却是后世的常用说法。
也就是说,如果《鲁班书》的作者真的是公输般,那么这本书的名字应该叫《公输子》或者说是《公输般书》才对,为何会叫《鲁班书》呢?
所以说《鲁班书》的原作者很有可能就不是鲁班本人,或者说不仅仅是鲁班一个人。因为鲁班书自秦汉时期就被列为禁书,所以很少有人见过《鲁班书》最初的内容。
那么关于《鲁班书》的种种离奇传说,是否也存在疑点呢?鲁班作为一个木匠,真的会那些奇异的道术和咒语吗?
其实现在看来,鲁班书中描写的那些奇异法术,应该是后世人假借“鲁班”之名所作。它可能是历朝工匠与能人志士的集合作品。
其目的就是为了增强木匠的威慑力,保护自身的利益。因为古代讲究士农工商,工匠的地位一般都是比较低下的。
《鲁班书》传得越是玄乎,对木匠就越有利。只要他们的手中有了让别人忌惮的法门,自身的权利就能够得到保障。
沧海桑田几千年过去了,鲁班不仅指的是“公输般”这个人,它更是变成了一种符号,代表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被大家渐渐的神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