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3月17日,北京城破,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在煤山自缢,大明王朝轰然倒塌。但攻陷北京的李自成集团并未扛起打碎旧世界后建设新世界的历史使命。仅仅过了42天,李自成集团便灰溜溜地退出北京,而后关外的清军入主中原,一个新的王朝拉开序幕。
今天的很多人,虽然不再拘泥于传统的阶级历史观,将李自成定义为敢于反抗反动统治的大英雄,但却物极必反,将李自成归入祸乱中华的流寇行列,也就是历史罪人。
他们认为,如果没有李自成的捣乱,明朝不会疲于奔命,最终失去对清朝的所有战略主动权,也就不会轻易被清朝“摘了桃子”。因为李自成帮了清朝,导致“满清误我三百年”,所以李自成是清朝名副其实的奸细和内应,用“历史罪人”来形容李自成一点也不过分。
真的是这样吗?当然真的不是!虽说李自成和民族英雄沾不了边,但更不会和民族罪人扯上关系。
明亡清兴的历史大变局之所以发生,根本原因在于明朝的气数已尽,无论是土地兼并程度还是国家机器等都已经到了积重难返从而不得不推倒重来的地步,否则李自成也不可能揭竿而起并迅速壮大。
李自成的崛起,既是自身努力的结果,也是时势造英雄的必然趋势,所以他的“大明掘墓人”身份,可以说是历史注定的。
而关外的清军,虽然和李自成不是一条线,但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因此,明朝的两线作战的尴尬处境,根本原因在于明朝的力不从心。而在综合国力大不如前的情况下,明朝还昏招迭出,直接导致最后的覆灭。
不过从当时的历史大背景来看,拥有数百万之中的李自成集团显然更具备夺取天下的条件,这其中不仅有捷足先登的因素,更有很多光辉先例可循。
事实上他们也成功了,并彻底终结了大明王朝。
但李自成身上的诸多硬伤决定了他们坐不了天下:
首先是流寇思想严重。没有稳固的根据地做支撑,一旦遭遇军事失败如一片石大战,立刻就会作鸟兽散,一溃千里;
其次是战略眼光短视。不仅没有对革命成功后的前景做设想,对关外的清朝的南下更是缺乏思想准备。而李自成在革命初期为团结更多农民,便提出“三年免征”的无脑政策,这使得李自成在前呼后拥中,几乎失去了所有的财政来源。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李自成集团只能通过“追饷”的方式将矛头指向地主阶级,这使得李自成集团官心尽失。
古往今来,虽然“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呼号不绝于耳,但能够决定历史走向的始终是地主和士绅阶层,他们掌握着大部分的社会财富,决定了历史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民族英雄还是千古罪人?我们到底该如何评价李自成的成败得失?
但“追饷”使得李自成集团和地主阶级势不两立。加上自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开始,推行的八股取士,极大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且因为提升了读书人的地位,这使得新政权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几乎不屑于农民阶级为伍,所以李自成集团的政权建设困难重重。
事实上正是因为李自成集团战略眼光的整体短视,特别是李岩的被害,注定了李自成集团的一败涂地。
而且因为这群乌合之众的失败太过频繁,所以包括李自成在内都没有设想过革命成功后的何去何从,他们为自己制定的小目标最多就是和明朝平分天下,这一点在李自成进攻北京前向崇祯的请封要求中有明确体现。这样小富即安的心态,和一心想要入住中原的清朝形成天壤之别。
最后是天灾的历史宿命。由于和老百姓打成一片,所以在老百姓被史无前例的华北鼠疫席卷时,李自成集团也难以幸免。
很多人说李自成之所以只能坐42天江山,是因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也就是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的思想在作祟。事实上鼠疫对李自成集团造成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所谓的农民思想。因为鼠疫肆虐,守卫北京的明军几乎失去战斗力,所以李自成才能轻而易举地拿下北京。而当李自成入主北京后,同样重蹈了明朝的覆辙。
而清朝入关后之所以没有被鼠疫打倒,除了鼠疫的高发期已经过去,更重要的是当时的清朝推行军民隔离,这在客观上保护了清军。
所以李自成集团算的失败和明朝的失败一样,都是历史注定的。
但努力过的李自成,并不能算作民族罪人,因为他也是清朝的死敌,在一片石大战中也有对抗清军的英勇表现。
他的失败,就像学渣怎么学习也无法打败学霸一样,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而这样的能力也注定了李自成即便有对抗清军的英勇表现,但也无法够得上民族英雄的头衔。
除了他主观上没有反抗清朝的志向,客观上也没有成为民族英雄的实力。
说白了,民族英雄虽说不一定帅,不一定武力爆棚,但终归需要能力,而这样的能力,李自成并不具备。
所以他只是一个勇敢但能力不足的反抗者,这样的人物,既不是民族英雄,更不是民族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