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 野史秘闻 > 正文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历史阴谋

时间: 浏览量:
用手机看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内容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这个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说的是赵匡胤通过兵变夺取了后周的政权。据说“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是历史上的阴谋与作秀呢,那么“陈桥兵变”又有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今天,我就来一次历史阴谋的大揭密!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历史阴谋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历史阴谋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是一段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也可以说是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兵变。之所以称它为历史上最成功的兵变,主要是因为两点,

第一:宋太祖赵匡胤,就是凭借这次赫赫有名的“陈桥兵变”,几乎是兵不血刃的夺取了后周的政权,并且,一举奠定了赵宋王朝三百多年的基业。

第二:虽然,赵匡胤是通过兵变夺取了后周的政权,但是,并没有留下篡周的骂名。而是显得被迫无奈,被将士们把黄袍强加在身上。

当时的历史背景是这样的,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柴荣皇帝病逝。由他的七岁幼子柴宗训即位。当时的实际军权其实已经落入了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的手中。政事则基本由符太后和宰相范质等人操纵。后周王朝随即出现“主少国疑”的不稳定局面。

赵匡胤,涿州(今河北省涿县)人。其父赵弘殷后来迁居洛阳。赵匡胤公元(927年)出生在洛阳夹马营。父亲先后为后唐、后晋、后汉的军官。赵匡胤起初投奔后汉大将郭威,因为,能征惯战而得到了郭威的赏识。后来又因为参预了拥立郭威为后周皇帝,被提升为典掌禁军。周世宗柴荣即位后,他又因战功显赫而升任殿前都点检(皇帝亲军的最高将领)。兼任宋州(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归德军节度使,负责防守汴京。由此掌握了后周的兵权,

赵匡胤不紧手握重权,而且还在军队中形成自己的势力范围。他将罗彦环、郭延斌、田重进、潘美、米信、张琼、王彦升等自己麾下的“心腹”爱将安插在殿前司诸军里面任中基层将领,同时又主动与其他中高级将领结交,并与石守信、王审琦、韩重斌、李继勋、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王政忠、杨光义等高级将领结拜为义社十兄弟,形成一个以赵匡胤为核心的强大势力集团。其实在发动“陈桥兵变”之前,朝廷的兵权已经被架空。

“陈桥兵变”发生在(公元960年),也就是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一,正当朝野上下还沉浸在过年的喜庆氛围之中的时候。突然河北镇、定二州传来,契丹勾结北汉率军大举入侵的急报。顿时朝野上下一片惶恐,大臣范质,王溥等人仓忙之间也没有来得及辨别真伪,就匆忙派遣赵匡胤率军迎敌。

正月初二,由大将慕容延钊率领的先锋部队先行出发,正月初三,赵匡胤率大队人马出征。小皇帝、符太后、宰相范质还亲自为赵匡胤把酒送行。到了正月初三下午,因为行动迟迟,赵匡胤率领的主力军队才到达距汴梁城仅四十里的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 因为天将傍晚赵匡胤的部队只好在陈桥驿夜宿,陈桥驿是汴京往北走第一个大驿站,自汉、周以来,这个驿站不仅是接待南、北使节的所在,也是大军经常歇宿之处,所以规模很大,供士卒扎营的空场也十分开阔。

就在赵匡胤大队人马驻扎陈桥驿的当天傍晚,据很多野史记载,有这样一个传说。传说赵匡胤军中有个唤做楚昭辅的文官,他当天办完了公务,独自一人走出营门闲逛。这时候看见前军散骑指挥苗训,一个人独立于营外仰望天空,好象发现了什么,这个苗训是赵匡胤军营中一位半仙式的人物,传说他能掐会算,善于占卜之术。军营之中都称他为苗先生。

楚昭辅走近苗训问苗先生你在看什么呢?苗训手指着太阳对楚昭辅说你没发现吗?今天是日重光,日重光就是天上有两个太阳。楚昭辅顺着苗训手指的方向看去,果真是在一个小太阳下面好象隐约着还有一个大的太阳,并且两个太阳在空中相博。楚昭辅问苗训,天生如此异相是什么征兆呢?苗训说两日相博必有王者兴。这个小太阳代表的就是小皇帝世宗柴,大太阳代表的就是我们的点检赵匡胤。这就是天意所归,应该拥立我们的点检为天子。

当然,据野史记载,还有很多版本。比如说当天是日全食之类,那么这个传说到底是真是假呢?我认为日重光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如果是日重光,不可能只有苗训和楚昭辅两人发现。当时的解释是,军营之内正在埋锅造饭,没有人理睬这件事情。但是,即使军营之内没人发现,京师乃至全国的百姓也应该有人发现,尤其是这样罕见的天文现象,怎么会没有相关记载呢?

虽然,传说中的天上同时出现两个太阳是荒诞不稽和滑稽可笑的。但是,当时军中传出日重光,或者其他什么天文奇观。还是比较可信的。因为,古往今来有很多起义之前,都编制出这种天生异相的谎言。这类说法无疑就是给改朝换代增加点神秘色彩而已,其主要目的无非是想宣扬自己,登上皇帝宝座是天命所归,天意所为。赵匡胤当然也不能例外,总得给自己的“谋反”寻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甚至我怀疑这个传说有可能是在兵变成功以后安上去的。

当时,楚昭辅和苗训谈完话各自回营,当晚通过楚昭辅添油加醋的宣传工作,日重光的传说迅速在军营传开。一时间议论纷纷,于是在某些人适当的引导下,大家的议论很快就达到了高度的一致。形成了“主上幼弱,未能亲政,今我辈出死力为国家破贼,谁则知之?不若先立点检为天子,然后北征未晚也。” 的共识........

而且,很快达到群情激愤的程度!当晚叫喊之声,传的几公里之外都能听得到。惟独赵匡胤的寝帐鸦雀无声。据史料记载赵匡胤当晚酒醉而卧,喝多了酒睡着了。那么这些叫喊声他到底听没听到呢?也许只有赵匡胤自己知道了。

这些群情激愤的士兵,第二天一早便在赵普“后来的宋朝丞相”和赵匡义的授意下,闯进了赵匡胤的寝帐,赵匡胤刚穿好衣服走出寝帐,便被哗变的士兵团团围住。士兵个个手持兵器,高声呼喊:“诸将无主,愿策点检为天子!”。赵匡胤顿时面现难色,颇有推托之意.此是赵普不失时机的走上来说::“主帅素来爱兵如子,此次拥立如不应允,这些将校兵士将会落个大逆不道的罪名,死无葬身之地,主帅还是应允了吧!”。

这时混乱之中,有人把早以准备好的黄袍强行披在赵匡胤身上。赵匡胤此时表现的非常勉为其难,信誓旦旦的言到:“汝辈自贪富贵,强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令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也”。赵匡胤当即“约法三章”。第一;回到开封后对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惊扰,第二:对后周的公卿不得随意冒犯,第三:对朝市府库不得抢掠。众兵士一听齐声允诺,都表示愿惟命是从!见大家如此有诚意,赵匡胤这才“迫不得己”的调转马头挥师回京。

赵匡胤的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回到京师开封,守备都城的主将,石守信、王审琦都是赵匡胤过去的“结社兄弟”,得到兵变成功的消息后便迅速打开城门放赵匡胤入城。此时的京城中,只有一个侍卫司副帅韩通,想组织人马进行抵抗。然而赵匡胤没有给他留有任何机会。一进城门赵匡胤手下的一名亲信,散员都指挥使王彦升便率领一队骑兵快马赶奔韩府。据当年二月二日韩通下葬时的墓志记载,这位杀手抵达韩府便立即动手,被杀的是韩通夫妇及三个已经成年的儿子,韩家三岁的幼子和四个女儿都没有受到任何伤害。事后有一些史学研究者认为,王彦升对韩通父子乃至女眷们的面目年纪有如此清楚的认识,这场杀戮甚至有可能是在军队出征之前就已经安排好的。

赵匡胤就这样几乎兵不血刃的控制了整个京城。而此时的宫中早朝还未退,文武百官就被闯入宫中的士兵强行押解到赵匡胤面前。当宰相范质、王溥等人被带到赵匡胤眼前时,赵匡胤却涕泪交加的言到:“吾受世宗厚恩,为六军所迫,一旦至此,惭负天地,将若之何?”宰相范质虽心有不甘,但见大事以去以无力回天,只得率百官臣服。这时翰林学士陶谷却突然拿出一份事先早以准备好的禅位诏书,正式宣布周恭帝柴宗训退位。

赵匡胤换上了龙袍,接受群臣朝贺,正式登极为帝。由于其所领归德军在宋州(河南商丘),于是定国号为"宋",改元建隆,定都汴京(河南开封),赵匡胤便是宋太祖。太祖即位后,封柴宗训为郑王,母符太后为周太后,迁居西京,终生奉养,赵匡胤就这样,成功的发动了这场陈桥兵变,并一举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据宋史记载“陈桥兵变”完全是事发突然,赵匡胤本无称帝之意。是那些士兵贪图富贵,强立赵匡胤为天子,也就是所谓的“黄袍加身”。赵匡胤称帝是迫于无奈而临危受命!那么“陈桥兵变”真的像,宋史记载的那样纯洁无瑕吗?

“陈桥兵变”留给我们疑云重重,也是历史上的一大悬案,史学界一直争论不休。那么其中究竟隐藏着什么玄机呢?根据我的仔细研究和认真总结,在兵变前后的整个过程中发现了八大疑点。

第一;据司马光的<<涑水纪闻>>等书记载:"及将北征,京师喧言,出师之日,将策点为天子。故富室或挈家远避于外州,独宫中未之知也。"由此可知,当时军队未到陈桥已有兵变之说,未见黄袍,已有天子之说,由此可见陈桥兵变绝不是一次偶发事件,而是早有预谋的。

第二:如果是突然兵变,那乱军之中怎么会有一件早已准备好的黄袍呢?大家都知道私藏黄袍是谋逆之罪!要满门抄斩.祸灭九族的。既然如此谁又会随身携带于军中呢?正如古诗所言:“黄袍不是寻常物,谁信军中偶得之。” 看来"黄袍”这一“陈桥兵变”中重要的道具,也是事前准备好的。

第三:当赵匡胤兵变成功,宣布周恭帝柴宗训退位的时候,翰林学士陶谷却突然拿出一份事先准备好的禅位诏书。“太祖将受禅,未有禅文。谷在傍,出诸袖中曰:“已成矣!”陶谷如果是刚刚得到赵匡胤即位的消息,怎么会早就准备好了诏书呢?而且整个禅位过程进行的有条不紊,很难想象是临时编排的!

第四:据<<宋史-杜太后传>>记载,杜太后得知赵匡胤黄袍加身后,说:"吾子素有大志,今果然。"因而不惊不慌,谈笑自若,“(司马光<<涑水纪闻 >>卷一)”也记载,杜太后说"吾儿生平奇异,人皆言当极贵,又何忧也。"这加身的黄袍看来似乎不是从天而降之物,有人以诗讽刺道:“阿母素知儿有志, 外人反道帝无心。”

第五:另一条记载的主角,则是赵匡胤的姐妹。司马光的《涑水记闻》说,当时柴宗训(周恭帝)年幼,军政大事多由重臣裁决。在大臣中,赵匡胤英武有度量,多智略多战功,将士归心。早有右拾遗郑起等人上书宰相范质,说不宜再用赵匡胤掌管军队。范质虽然没有采纳,但官员百姓们却都认为郑起说得有道理。因此一听说赵匡胤将带兵北征的消息,京城里就轰传说:“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赵匡胤及其伙伴都是有心人,因此上流言一出他就立刻知道了,不禁大惧,跑回家偷偷和家人商量:“外间若此,当如之何?”他的姐姐——此处记载应有误,因为他亲姐姐“未笄而夭”早不在了。倒是他妹妹在嫁给米福德后早寡又回了娘家居住,因此应该是他那个后来再嫁高怀德的妹妹。这位“赵氏”当时正好在厨房里做饭,听见家里人跑来找她转告这事,立即脸色发青(面如铁色),顺手提着根擀面杖跑进屋子,追着赵匡胤就打,边打边骂,你一个男子汉大丈夫,面临如此大事,既然拿定了主意就自己按心意干去,如今事到临头却跑回家来恐吓我们这些妇道人家!”(大丈夫临大事,可否当自决胸怀,乃来家问恐怖妇女何为耶!)赵匡胤被骂得无言以对,只好默然而出,由此可见赵匡胤想做皇帝,取后周江山而代之的野心,在赵家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别说兄弟,就连家中的妇孺都早已知晓了。

第六:大军驻扎陈桥驿当晚,苗训突然发现天有二日的奇异景观。根据现代科学常识,这是完全荒诞无稽的谎言,那苗训为什么还要煞有介事地编造这个神话呢?显然是为了给赵匡胤登基做好宣传工作。他对楚昭辅说这是天命,就是要造成赵匡胤即位是顺天应命的假象。

第七:叶梦得《石林燕语》和蔡宽夫《诗话》均有记载:赵匡胤年轻时,曾经到高辛庙中算卦,算的是自己的前途命运。“自小校以上,至节度使,一一掷之,皆不应。“过此则为天子乎!'一掷为圣签”看来从小校到节度使,他都当不上,那当什么呢?总不能就这样当个平民,庸庸碌碌地过一辈子吧。可节度使再往上就是皇帝了,赵匡胤壮着胆子又掷了个皇帝,结果“一掷而得圣筊”一下子就得了个上上签。这说明赵匡胤有帝王之命,命中注定应该当皇帝。且不论此事的真伪如何,这一在宋代广为流传的轶闻,正反映了赵匡胤的夙愿。而在陈桥驿,将士们已环立呼喊,赵普与赵光义也已入内报告,而赵匡胤何以会"醉卧不省",丝毫未念及早年的愿望,这一情形未免有作秀之嫌。

第八:当时本因镇、定二州的军情告急:契丹和北汉联兵进犯,赵匡胤才得以领兵出征,为什幺黄袍加身后,不费一枪一刀,战事已定? 清代学者查慎行专门写了一首《汴梁杂诗》,来讽刺这件事:梁宋遗墟指汴京,纷纷禅代事何轻。也知光义难为弟,不及朱三尚有兄。将帅权倾皆易姓,英雄时至忽成名。千秋疑案陈桥驿,一着黄袍便罢兵。最后两句一针见血,意思是说,出兵之前十万火急说是强敌来犯,怎么赵匡胤一披上黄袍,就没有下文了?难道敌人闻风而退了?后来,镇州节度使郭崇报告说:契丹与北汉军皆遁。那么,他们为什么突然退兵呢?难道是看见赵匡胤建立了宋朝害怕了,不敢进军了?那后来怎么又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宋朝挑衅呢?

由以上种种疑点可以看出,“陈桥兵变”绝对是有预谋的。但是,据我对当时的历史研究发现,真正直接策动和指挥“陈桥兵变”的人并非赵匡胤,而是另有其人!

那么,我为什么认定,赵匡胤没有直接参与和指挥“陈桥兵变”的具体实施呢?其主要根据还是出自赵匡胤本人之口,在赵匡胤后来“杯酒释兵权”的时候,有这样一段记载。《宋太祖在宫里举行宴会,请石守信、王审琦等几位老将喝酒(此时是公元961年)。酒过三巡赵匡胤突然言到“要不是靠众将拥立;我不会有今日。但是,当了天子,日子也实在难受,还不如当节度使逍遥自在。如今我几乎没有一夜睡得安稳。”石守信等人问道:“陛下如今贵为天子,还有什么忧虑?”宋太祖道:“我这个位置,谁不想坐啊”石守信等听出话中有话,忙表白说:“如今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太祖苦笑着说:“你们虽然不会有异心,但是,假如有朝一日部下将黄袍披到你们身上,你们即使不想做皇帝,恐怕也不行吧!”》。

从宋太祖赵匡胤和他的这些昔日一起打天下的“铁哥们”对话当中,有一句《只怕你们的部下将士当中,有人贪图富贵,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比较耐人寻味。因为如果是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与这些人早有串通,作为当时贵为宋太祖的赵匡胤绝不可能说出这番话,因为赵匡胤在“杯酒释兵权”的时候,与这些当年的兄弟对话都比较实在,可谓是推心置腹!而且当时赵匡胤已经贵为天子,没有在这些知根知底的老臣面前撒谎的必要.那么又是谁直接策动并指挥了“陈桥兵变”的整个过程呢?我的研究认为是后来成为宋太宗的赵光义,因为设身处地的考虑,在当时的情况下,赵匡胤确实不便直接出头。而赵匡胤最信任的人,莫过于其胞弟赵光义。由赵光义出面既可以代表赵匡胤的意思,又可以使赵匡胤不必背负篡周的骂名。可谓一举两得!

从多方面的史料记载也可以看得出来,在“陈桥兵变”的整个过程中。赵光义的活动十分频繁,而且很多重大事件都是由他决定的。而赵匡胤却显得非常低调。兄弟俩的双簧唱的有板有眼,配合的相当默契,可谓是天衣无缝。而且后来赵匡胤的禅位,竟然传弟不传子!虽然史学界有另外的猜测,但是也不能说与“陈桥兵变”不无关系。

在总结后周灭亡的教训时,当时的宰相范质说了这样一句话“仓卒遣将,吾济之罪也!”。意思是说赵匡胤的阴谋得逞,是因为当初他没有来得及调查军情的真伪,仓卒之间就派遣赵匡胤领兵出征造成的。其实即使不是由赵匡胤亲自领兵出征,后周政权也迟早落在赵匡胤的手里。因为早在兵变之前,后周的实际兵权以完全掌握在赵匡胤的手中。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只是为赵匡胤篡周找到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古往今来谁也不愿意担负国贼的骂名,即使是曹操也始终不敢篡汉献帝的位。赵匡胤更是如此,所以这个黑锅必须由别人来背,而他一定要把自己打扮成忠臣孝子的模样,即便是打家劫舍,也要说成是劫富济贫!所以取后周江山而代之,是由于士兵们自贪富贵,强立了赵匡胤为天子。而赵匡胤是为了保全士兵性命,迫于无奈才肯做这个皇帝。

我认为“陈桥兵变”完全就是一场作秀,是由赵匡胤作为编剧,由赵光义和赵普导演出来的一部荒诞闹剧!其本身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即使不通过“陈桥兵变”,后周的江山也是迟早属于赵匡胤的,这是历史的必然。赵匡胤只是阴谋通过“黄袍加身”推卸责任。但是,历史的真相是很难被掩埋的,虽然“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整个过程策划的很精彩,不过最终还是露了马脚。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编辑:镜花水月
关键词: 陈桥兵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