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 历史人物 > 正文

乾隆皇帝为什么要给鳌拜平反

时间: 浏览量:
用手机看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内容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在位61年的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即位初期国内国际形势都相当严峻。康熙即位后铲除鳌拜、平定三藩、统一台湾、驱逐沙俄、三征噶尔丹,同时注意休养生息发展经济,从而为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康熙15岁那年扳倒鳌拜是他在政治上崭露头角的开始。在此之前康熙不得不受制于以鳌拜为首的辅政大臣,而铲除鳌拜势力之后康熙才得以真正开始亲政。

康熙正是在扳倒鳌拜后才得以完成平定三藩、统一台湾、驱逐沙俄、征讨噶尔丹等丰功伟绩。可康熙的孙子乾隆在位时期却又给鳌拜平了反并让鳌拜的后人世袭一等男爵位。乾隆给鳌拜平反的理由是鳌拜为清王朝立下过不世之功。鳌拜出身于满洲镶黄旗(上三旗)瓜尔佳氏,是满族苏完部族长索尔果之孙,后金开国五功臣之一费英东的侄子。鳌拜在努尔哈赤时代并无多少功劳可言,他真正崭露头角是在皇太极时代。

当皇太极踌躇满志致力于入关灭明混一天下之际明朝将领毛文龙却利用八旗军不善水战的特点打造了皮岛(今朝鲜椵岛)这一抗金(清)基地。皮岛本名椵岛,又名平岛、稷岛,位于北纬39°33′、东经124°38′的鸭绿江口东之西朝鲜湾中,今属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平安北道铁山郡栢梁面椵岛里。皮岛面积约为19.2平方公里。由于皮岛地处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枢纽处而显得战略地位敏感,而且皮岛所盛产的良马在当时是一种颇为重要的战略物资。

天启二年(1622年)十一月毛文龙控制皮岛后就以此为据点招抚辽东难民并牵制后金军队。当时后金所面临的地缘格局是相当不利的:挡在后金崛起道路正面的是明王朝,而蒙古察哈尔部的林丹汗和亲明的李氏朝鲜王朝犹如两把尖刀威胁着后金的侧翼。毛文龙的出现使辽东地区的局势变得更加复杂:尽管毛文龙的实力根本不足以与后金对抗,但他以皮岛作为基地对尚不具备海上力量的后金而言就是心腹大患。

面积不大的皮岛却与关外宁锦一线的明军遥相呼应、互为犄角。毛文龙可以随时派兵登陆对后金治下的地区进行骚扰,然而当后金军发起追击时他已撤回皮岛的大本营,而不具备海上力量的后金又无法追击,所以对此只能是有苦难言。受到后金威胁的蒙古察哈尔部和李氏朝鲜王朝也都暗中为毛文龙提供武器、粮饷等方面的支持,所以毛文龙也无需为自己后勤补给担心。

正由于皮岛在后金(清)政权背后所起到的牵制作用使入关灭明的计划迟迟不能启动。要入关灭明就必须先消除来自侧翼的威胁:东面的李氏朝鲜王朝、西面的蒙古察哈尔部以及盘踞在皮岛的毛文龙势力。皇太极即位之初的1627年就发动了针对朝鲜的丁卯之役。战后朝鲜与后金成为兄弟之国并向后金缴纳岁币,但朝鲜并未因此断绝与明朝的宗藩关系。

天聪九年(明崇祯八年,1635年)四月皇太极出兵讨伐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从而迫使后者逃遁到青海并最终死在那里。皇太极在战胜林丹汗之后就统一了漠南蒙古诸部。1634年林丹汗因天花死于青海大草滩,其子额哲于次年向皇太极献上元朝的传国玉玺以示臣服。皇太极在得到传国玉玺后正式改女真族名为满洲、改后金国号为清,他自己则由大汗改为皇帝。这标志着皇太极正式以汉法构建自己的国家。

乾隆皇帝为什么要给鳌拜平反乾隆皇帝为什么要给鳌拜平反

就在皇太极的登基大典上朝鲜使臣却拒绝跪拜,因此皇太极在1637年再次东征朝鲜。出身将门、精通骑射的鳌拜从其青年时代起就效力于军中。在皇太极攻察哈尔部、征朝鲜的历次战争中鳌拜都亲冒矢石,甚至还有些说法声称鳌拜曾在战场上救过皇太极的命。就在皇太极二征朝鲜的1637年他决定彻底拔除皮岛这颗钉子:这一年皇太极命贝子硕讬与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诸将往攻皮岛。

由于硕讬久攻不下,所以皇太极又命英郡王阿济格接手。鳌拜当时就被编入阿济格旗下。在攻打皮岛的战争中鳌拜主动请缨并向阿济格立下军令状:“我等若不得此岛,必不来见王。誓必克岛而回“。鳌拜遂率部渡海发动进攻,可此时明军早已严阵以待,一时间炮矢齐发令清军进攻受挫。这时鳌拜身先士卒冲向明军阵地冒着炮火与明军展开近身肉搏。清军主力部队随即跟进攻克了皮岛。

崇德六年(1641)鳌拜跟随郑亲王济尔哈朗进围锦州。明朝的蓟辽总督洪承畴率领13万大军来援。八月初洪承畴进至松山与锦州守军祖大寿部遥相呼应。在明军猛烈炮火的攻势下济尔哈朗指挥的清军右翼失利。鳌拜在战事的关键时刻率领本部人马在没有命令的前提下主动拦截并击败了明朝骑兵。随后鳌拜又对明军阵地连续发起五次冲锋全都获得了胜利。

鳌拜不仅是战场上的一员骁将,也是皇太极忠心耿耿的心腹。皇太极死后八旗旗主们开会讨论继承人选问题时鳌拜与索尼、图赖等人率两黄旗官兵把崇政殿围得水泄不通。当时两个冲击皇位的强有力竞争者分别是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和皇太极长子豪格。会议刚一开始鳌拜就与索尼等人率先倡议立皇太极之子。多尔衮以诸王尚未发言为由斥责索尼、鳌拜等人目无尊上并将其喝退。

随后多尔衮的同母兄弟阿济格和多铎要求立多尔衮为帝。一时间多尔衮兄弟控制的两白旗和作为皇太极嫡系的两黄旗之间争执不下,而两红、两蓝则不明确表态支持哪一方。老谋深算的多尔衮虽然极力想将皇权争取到手,但考虑到外面剑拔弩张的两黄旗士兵也不敢贸然处之。多尔衮知道如不安抚一下的话还不知道这些人能闹出什么来。可多尔衮又不甘心让老对手豪格继位,于是他提出拥立皇太极第九子福临。

可以说正是鳌拜等人率两黄旗士兵向多尔衮、多铎兄弟施压才保证帝位在皇太极一系传承。如果当时不是鳌拜等人执意坚持,那么皇太极死后坐上皇位的人可能未必是顺治。如果没顺治登基这回事又怎么会有后面的康雍乾几位皇帝呢?多尔衮掌权时期曾对鳌拜百般打压。这更加证明鳌拜对皇太极这一脉是忠心耿耿的。康雍乾三帝在这点上对鳌拜是心存感激的。

清军入关后鳌拜又跟随靖远大将军英亲王阿济格取道陕北进攻已经退守西安的李自成农民军。在此过程中他攻陷四城、降三十八城。此后鳌拜又于河南邓州和湖北承天、德安、武昌等地前后十三战中重创大顺军。顺治三年(1646)正月鳌拜随肃亲王豪格等率军进攻张献忠大西农民军。鳌拜身先士卒带领部将击破大西军营垒130余处、斩首数万级、获马骡牲畜12200余匹。

乾隆皇帝为什么要给鳌拜平反乾隆皇帝为什么要给鳌拜平反

就连张献忠本人也在此战中被乱军所杀。鳌拜在此战中堪居首功。鳌拜是清王朝一位不可多得的骁将,而且在康熙的父亲顺治继位一事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鳌拜如此汗马功劳是康雍乾三代帝王均认可的。只要说起清朝的开国历史几乎都绕不开鳌拜这个人。这也是鳌拜为啥会被平反的主要原因。当然如果鳌拜真有谋反行为,那么再多的功劳也足以被抵消。问题是鳌拜其实就没犯啥大罪。

从皇太极死后鳌拜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对抗权倾朝野的摄政王多尔衮也要确保皇权在皇太极一脉传承这点可以看出他对皇太极的忠诚。鳌拜在皇太极和顺治时代身为“天子自将之师”镶黄旗的统领一直忠心事主。即使到了康熙时代鳌拜其实也只是和康熙个人有矛盾,但从未有过任何对清王朝不忠的行为。事实上鳌拜从没想过要谋朝篡位,只不过他的飞扬跋扈对皇权构成了冒犯。这才是康熙拿下鳌拜的真实原因。

清王朝在入关之前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像中原王朝一样的高度集权的专制王朝,而是更类似于欧洲中世纪的贵族社会——满洲八旗贵族所组成的议政会议实际上执掌着国家的最高权力。这在北方少数民族中并不是什么稀奇事:三百多年前蒙古人就通过忽里勒台大会处理国家大事。满人在入关之前也有着和蒙古人的忽里勒台大会相类似的制度——八王议政会议大体上与蒙古人的忽里勒台大会类似。

在《旧满洲档》中就记录了八王议政体系下八大旗主贝勒和众大臣对天盟誓的誓文。这些誓文中有这样的内容:“政务上汗不得恣意横行。汗承天命执政。任何一位旗主贝勒若欲为恶,扰乱政务,其余七位旗主贝勒集会议之,该辱则辱之,该杀则杀之。生活道德谨严、为政勤奋公正之人,即使主国之汗出于一己私怨,欲罢黜贬降,其余七旗之人对汗可以不让步”。

从这份誓文可以看出当时八旗旗主的权力之大甚至可以对汗王的权力构成一定制约。皇太极和顺治的继位都是由议政会议推举,而不是像中原王朝那样由先皇遗命确立。当然汗王是不会心甘情愿接受八旗旗主制约的——皇太极在继承汗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手段强化汗王的权力。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更是仿照中原汉制称帝。这其中就暗含构建中央集权体系、改变八王议政旧俗的想法。

尽管皇太极和顺治都通过引入中原王朝的制度强化君主集权的程度,但直到康熙继位之时清王朝仍没完成由八旗贵族共治模式向君主专制过渡的全过程。这一时期八旗的旗主贝勒们都具有较大的权势。这种权势实际上对渴望建立君主专制制度的康熙皇帝是一大挑战。康熙要强化自己的权力就必须加大汉臣的权力,使汉臣在朝中具备与主张维护满洲旧俗的八旗权贵分庭抗礼的实力。

鳌拜恰恰正是主张维持满洲旧俗的八旗权贵势力的代表性人物。鳌拜作为清朝的开国功臣对清王朝其实是高度忠诚的,不过这种忠诚并不是针对康熙个人的。用《康熙王朝》中孝庄太皇太后的话说“鳌拜就是咱们满人的一介家奴”,但这个满清王朝的家奴可不是康熙皇帝的家奴。在鳌拜眼中清朝的江山是满洲八旗贵族子弟共有的。如果将大清帝国比喻成是一家大公司的话,那么八旗贵族子弟都是这家公司的股东。

乾隆皇帝为什么要给鳌拜平反乾隆皇帝为什么要给鳌拜平反

鳌拜自己则是其中较大的股东之一。事实上无论是为维护清王朝的整体利益而与明军、农民军作战或是捍卫皇太极之子的继承权都是这种心态的体现——鳌拜捍卫皇太极之子的继承权实际上是当时两黄旗官兵的一致要求。两黄旗一直由皇太极亲自统率,各级将官几乎都是皇太极一手提拔,而多尔衮对他们没什么交情可言,所以他们自然更愿意拥立皇太极之子。

这样一则是报答皇太极的知遇之恩;二则也是希望通过拥立皇太极之子以确保自己的荣华富贵。鳌拜作为两黄旗利益的代表人物即使在入关后仍坚持捍卫两黄旗的利益。这就造成了鳌拜与其他各旗人士以及朝中汉臣的矛盾,而他那种视清朝江山为满洲八旗贵族子弟共有的理念也是康熙所无法接受的——在康熙眼中清朝的江山就是朕的,其他人都不过是朕的奴才。

康熙和鳌拜的矛盾在某种意义上而言就是强化君权和维持满洲旧俗之间的矛盾。鳌拜其实从来没有任何叛逆之举,充其量就是仗着军功飞扬跋扈而已。这在鳌拜看来是合理的——既然清朝的江山是满洲八旗贵族子弟共有的,而自己为打下这江山立下过汗马功劳,那么自己趾高气扬一些有什么说不去的呢?鳌拜所忠于的是清王朝的江山社稷,谋的是八旗贵族的共同利益。

可鳌拜对康熙本人的态度可就是另一回事了。以开国功臣自居的鳌拜视康熙为嘴上没毛的黄口小儿。据说鳌拜常私下里称呼康熙为“孺子”,在朝堂议事时也常公然顶撞康熙。鳌拜始终把康熙当成一个孩子,而把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随着康熙年龄的增长和政治上的日渐成熟自然无法容忍鳌拜的飞扬跋扈。康熙其实很清楚鳌拜并没谋反的心思,但康熙绝对无法容忍鳌拜专权跋扈的行为。

康熙在拿下鳌拜之后命议政王大臣等审讯鳌拜。大臣们审实后宣布鳌拜30条罪状并议定应处以革职、立斩。当时被囚禁中的鳌拜则请求觐见康熙。鳌拜见到康熙后就揭开上衣让康熙看自己当年为救康熙祖父皇太极而留下的伤疤。据说康熙看过这些伤疤后也不禁动容。康熙念及鳌拜屡立战功且无篡弑之迹决定对其宽大处理:康熙免除了鳌拜的死罪后将其囚禁起来。

这本身就说明康熙自己也认为鳌拜并没谋反篡逆行为。说到底康熙拿下鳌拜在本质上就是小皇帝为了收回权力而已。这并不意味着康熙就忘记了鳌拜为清王朝立下的汗马功劳。到了康熙五十二年康熙甚至追赐鳌拜为一等梅勒章京。由此可见康熙作为当事人很清楚关于鳌拜谋逆的说法是冤枉他了,只不过当初自己出于收回权力的政治需要不得不拿下鳌拜。

康熙作为当事人不能自己打自己的脸,所以他在世时是不能给鳌拜翻案,但他通过追封爵位这种办法实际上起到了变相翻案的作用。康熙五十二年后鳌拜尽管没完全平反,但康熙通过追封爵位表明鳌拜的功绩还是不应当遗忘的。到了雍正年间更是恢复了鳌拜的一等公爵位,同时允许鳌拜家族的后人祭祀鳌拜。到了乾隆年间给鳌拜完全平反的时机实际上已成熟。

乾隆在位期间给顺治、康熙、雍正年间政治斗争中被打倒的很多人都平了反:乾隆登基后不久就赦免了当初与雍正皇帝争夺皇位的十四叔允禵以及八叔胤禩、九叔胤禟、十叔胤䄉的后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给顺治朝的多尔衮、雍正朝的胤禩等人都恢复了名誉。乾隆给鳌拜平反既是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发生的,也是在延续祖父康熙、父亲雍正的惯常操作。

乾隆一直爱向外界展现自己对祖父康熙的敬重爱戴。鳌拜正是在康熙年间被扳倒的,但最早给鳌拜追封爵位的也是康熙。乾隆在位期间觉得有必要对此前顺治、康熙、雍正年间满清八旗贵族内部因为政治斗争积累的矛盾进行消化处理。既然此前康熙、雍正都实际上都已在变相为鳌拜恢复了一定名誉,那么到了乾隆年间给多尔衮、胤禩等人平反的大背景下索性就给鳌拜彻底平反。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下旨追覆鳌拜功罪后命鳌拜家族后人承袭一等男爵位。乾隆在给鳌拜平反的同时也指出鳌拜确实犯有嚣张跋扈、结党营私等罪行。乾隆这样做当然也是为了维护祖父康熙的光辉英明形象。乾隆希望通过对多尔衮、鳌拜、胤禩等人的平反消化八旗贵族内部的矛盾。在乾隆看来解决这些历史遗留问题是为了让自己统治下的清王朝轻装上阵迈入新时代。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编辑:镜花水月
关键词: 鳌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