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拜,瓜尔佳氏(全名为:瓜尔佳·鳌拜),满洲镶黄旗人。鳌拜出身将门,他的伯父是满清开国五大臣之一的费英东。与当时绝大多数满人子弟一样,鳌拜十几岁便投身行伍。他曾跟随清太宗皇太极出征察哈尔部、朝鲜,多次建功。
鳌拜真正崭露头角是在崇德二年(1637年)的“皮岛之战”。皮岛位于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枢纽处,位置极其重要。当时皮岛被明军占据,由于该岛孤悬海外,而清军又不擅水战。因此明军屡次利用皮岛作为跳板对清国大后方发动突袭。
崇德二年(1637年),皇太极决定务必要拔掉皮岛这颗钉子,于是派英亲王阿济格率军出征。清军曾多次攻打皮岛,但都以失败告终。这一次清军方面做了充分准备,然而当两军交锋的时候,不擅水战的清军还是吃了大亏。眼看此次征战又要重蹈覆辙,关键时刻,鳌拜带着一小队人马冒死发起冲锋,并迅速杀入明军滩头阵地。在鳌拜的带头作用下,后续清军迅速跟上,终于一举攻克了皮岛。战后,鳌拜以首功晋升三等梅勒章京(三等男爵),赐号“巴图鲁”(勇士)。
在此后数年时间里,鳌拜又屡立战功,职务也不断提升,到了皇太极执政末期,鳌拜已经是镶黄旗核心人物之一了。
崇德八年(1643)八月,皇太极去世。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与皇太极兄弟、睿亲王多尔衮为皇位继承权展开激烈争夺,作为皇太极心腹的鳌拜坚定站在豪格一边。由于双方相持不下,形势一度非常紧张。最后关头,郑亲王济尔哈朗出面调停,提出拥立皇太极第九子、6岁的爱新觉罗·福临(顺治皇帝)继位。多尔衮顺水推舟接受了这一提议,并以辅政王身份把持了朝政大权,而豪格以及支持他的鳌拜等人因此失势。
历史上的鳌拜是个怎样的人?
在多尔衮把持朝政的几年时间里,鳌拜遭到了多次迫害,险些性命不保。然而他并没有向多尔衮屈服,而是坚定站在小皇帝顺治这边。直到多尔衮去世,顺治帝才开始掌权亲政,鳌拜也因对皇帝的忠心得到了丰厚回报,他被授予议政大臣之职,累进二等公,世袭罔替,擢领侍卫内大臣、少傅兼太子太傅。
顺治帝24岁英年早逝,年仅8岁的皇三子爱新觉罗·玄烨继承皇位,史称康熙皇帝。鳌拜与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四人一起被任命为辅政大臣,军国大事皆由四人商议决定。此时的鳌拜已真正做到了位极人臣,然而他性情刚烈,做事只知进不知退,这为他后来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
当时四辅政大臣是以索尼为首,但老谋深算的索尼知道功高盖主会给自己及家族带来危险,因此经常托病不出。鳌拜却以为这是自己扩大势力的绝佳机会,于是还不断拉拢党羽,窃弄威权。
鳌拜自以为所作所为都是为朝廷考虑,因此完全不知道收敛,甚至为了进一步揽权还整死了与他同为辅政大臣的苏克萨哈。可他却没意识到杀身之祸已近在眼前。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皇帝用计将鳌拜逮捕下狱,并罗列出30条大罪。看过《鹿鼎记》的人都觉得鳌拜应该是罪大恶极。可事实上,鳌拜的这些罪名虽然说起来都是杀头的重罪,但在处罚尺度上也都是可轻可重,其中最主要的两条是结党和擅杀苏克萨哈,其他基本就是君前失仪之类的。所以康熙帝对鳌拜的处罚也仅仅是将他幽禁起来。
一些人也许会好奇鳌拜究竟有没有可能造反,夜读史书认为这种可能性基本为零。因为明清两朝在权力制衡方面已做到极为成熟,鳌拜给人感觉好像权倾天下,可实际上跟历史上那些权臣还相差十万八千里,所以就算不论忠奸,鳌拜也不具备造反的条件。因此,康熙杀鳌拜,最主要原因还是一朝天子一朝臣,鳌拜没索尼那样的政治智慧,大权在握还不知道收敛,结果就只能让康熙皇帝亲自对他下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