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 历史人物 > 正文

洋人走后,咸丰帝为何赖在避暑山庄不愿回北京

时间: 浏览量:
用手机看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内容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待了一个多月后,英法联军终于在1860年11月9日离开北京城。北京城内喜气洋洋,但是这种热烈的情绪并不能持久,因为这个城市的中心、这个国家的主人、百姓的皇帝、爱新觉罗奕詝,依然流浪在热河避暑山庄,他一天不回来,大清朝的非正常状态就无法结束。

1860年10月,为了逼迫大清签订条约,英法联军一路杀到北京城。咸丰皇帝为了保命,仓皇出逃热河避暑山庄。虽然皇帝逃走了,但是政府机关却无法及时转移。围绕皇帝运转的军机处人数少,跟着逃出来了。但是执行决策的六部却无法转移。

六部和军机处突然分离,就像人的身体和大脑分了家。从北京到热河的往返路程,快马加鞭也要四天。在皇权专制下,很多问题必须皇帝当面决策,以前几个时辰就能做出的决定现在需要四五天。这种办事效率就连臃肿迟缓的大清朝廷也无法忍受。要结束这种非正常状态只有让咸丰皇帝尽早回銮。

虽然举国上下都在盼着皇帝回京,但是谁也想不到,咸丰皇帝在出逃热河避暑山庄之后再也没踏进北京城一步,一年之后直接在避暑山庄龙驭宾天。

从1860年11月9日英法撤军到1861年8月22日咸丰驾崩,将近一年的光景,咸丰皇帝随时都可以回銮。期间大臣们劝皇帝回京的奏折也是一封接着一封。

为什么咸丰皇帝就是赖在避暑山庄不走?这里面有什么内情?

洋人走后,咸丰帝为何赖在避暑山庄不愿回北京洋人走后,咸丰帝为何赖在避暑山庄不愿回北京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逼着大清签订了《南京条约》。虽然《南京条约》是一份不平等条约,但既然是国与国之间的协议,就必须由中央政府妥善保管。非如此不能处理好两国关系。况且大清已经是战败国,想要维护本已不多的权利,只能依靠《南京条约》,直到大清朝有能力推翻这份合约之前,就应该把它当宝贝供着!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咸丰皇帝都应该把这份合约放在北京。

但是令人咂舌,《南京条约》原本只是潦草的存放在两广总督衙门。合约内容各级大臣不知道也就罢了,就连皇帝本人也未曾了然:在签订条约的时候,军机处先发了一张盖好玉玺的黄纸送到南京,条约内容全凭当场书写。

条约签订之后也是秘而不宣,以至于地方官在处理夷务时候毫无抓手,最后对着英国人拿出的条约一脸茫然。《南京条约》未曾公开的事英国人早就知道,但是条约原本连皇帝都没见过,跟废纸一样存放在两广总督衙门的事还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后才发现的。

知道事情真相后英法联军气不打一处来,黄毛鬼子开着轮船,跨过山和大海来到大清朝,为了什么?不就为了签个条约,定个规矩,通商赚钱么?结果大清皇帝连条约都没看,合着自己举国之力只跟地方官练把式,难怪咸丰皇帝不认账。于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西方人的要求之一就是在北京同皇帝互换条约,也就是上面说的公使亲递国书。

用正常人的眼光看,相比于割地赔款,公使亲递国书只能算是细枝末节,咸丰皇帝又不是待嫁闺中的黄花闺女,见外国人一面不吃亏。但对大清来说,特别是对咸丰皇帝来说,公使亲递国书可是万万不可触碰的禁忌,割地也好,赔款也好,都能商量,唯独西方公使万万不可面圣!割地赔款的事伤的是肉体,公使亲递国书可要伤及大清朝的灵魂。

虽然有过一次战败经历,但1860年的大清朝依然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外国公使见皇帝也行,但必须行三跪九叩大礼。咸丰是大清朝的皇帝,可不是西方人的皇帝,现在大清朝已然战败,双方见面如何行礼可由不得大清了。若不行大礼,皇帝就会威严丧尽。

进一步说,以后如何处理皇帝、西方人、大清臣子之间的关系?如果西方人同皇帝平等,那大清臣子是不是需要对西方人行叩拜礼?反过来说,西方人同皇帝平等,大清臣子就没理由比皇帝卑微,双方见面事小,大清恐怕要翻了天!

公使亲递国书已经超越了政治范畴,成为了彻底的伦理问题,这个问题处理不好会直接影响政权合法性。在当时的状况下,这个问题根本无解。咸丰皇帝只能尽一切力量避免同西方人见面。

咸丰皇帝在恭亲王的奏折上朱批:若不能将亲递国书一层消弭,祸将未艾···回銮后复自津至京,要挟无已,朕惟尔等是问!此次夷务步步不得手,致令夷酋面见朕弟,已属不成事体。

对大清朝来说,土地、人口、资财都是物质,物质得失都是暂时的。将天下百姓和官僚拧在一起的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靠儒家礼法支撑,一旦精神支柱折断,大清朝也就行将就木。

为了让皇帝早日回銮,恭亲王不断同英法方面纠缠公使亲递国书一事,好在西方人也并没把这件事当真,最后恭亲王顺利的得到了不在要求面圣的保证。可此时已经临近1861年春节,没啥能比好好过年事大,回京?等过了年再说吧,或许到了大年初三就组成“回銮工作领导小组”讨论回銮事宜了。

大年刚过,咸丰皇帝就定下过了农历二月十三就回銮,随后又推迟到二月二十五,可没过几天,这个行程也被取消。

咸丰皇帝在出逃时带了众多心腹,肃顺就是这群心腹的中心。肃顺,清朝宗室,镶蓝旗人。年轻时任御前侍卫,因声音洪亮办事明快被咸丰赏识,随后一路高升,出色的处理了柏葰考场舞弊案后,更是深得咸丰皇帝器重。随后荣升协办大学士,成为仅次于咸丰皇帝的二号人物。

来到热河后,肃顺同咸丰的关系愈发紧密。在集权环境下,谁同当权者的关系好谁谁的权力就大。可与此同时,留守北京的恭亲王奕䜣(訢)因为在善后上表现出色,势力也越来越大。

咸丰皇帝本来身体就不好,经过这番折腾更是每况愈下。过了年后每天都要喝鹿血提力,陪在他身边的肃顺自然知道咸丰皇帝命不久矣。每次权力交接都免不了政治清洗,现在北京被奕䜣掌握,作为咸丰皇帝的亲兄弟,奕䜣的实力要远远超过肃顺。为了免遭清算,肃顺只能尽力把皇帝留在热河,避免兄弟见面。如果皇帝驾崩时候身边没旁人碍事,自己必定成为顾命大臣,到时候怎么玩就由不得奕䜣了。

为了留住咸丰皇帝,肃顺不断填充避暑山庄的软硬设施。咸丰皇帝爱看戏,他就把北京的戏班叫来,三天两头搭台唱戏。咸丰皇帝爱女人,他就去民间搜集裹着小脚、婀娜多情的汉家女。咸丰皇帝在紫禁城中哪里享过这种福,回銮?先放一放吧!

可咸丰皇帝毕竟算不上昏君,只要周围有人催促,他还能想起来自己的责任在哪里。每到这时候肃顺就煽风点火,一会说外国人还琢磨面圣,一会说奕䜣想跟英国人合伙造反,一套组合拳下来,就拖到了1861年夏天。

7月15日,农历六月初八,咸丰帝的生辰,此时北京城的催促回銮的战争已经偃旗息鼓,因为大家都知道咸丰帝是回不去了,把当今圣上折腾死,谁敢负责!生日刚过,咸丰帝就一病不起,8月22日,龙驭宾天。

避暑山庄本是清朝皇族盛夏修养的庄园,不曾想成了他的避难所。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咸丰皇帝面对的都是无解的问题,如何面对西方国使?如何处理自己的身后事?直到最后这个问题他都没有解决。

咸丰皇帝的一生虽然算不上悲惨,但是也并不快活。为了挽救这个行将就木的巨大帝国,他也用尽了自己的浑身解数。但时代局限着他的思维,他只能任凭这只大船跌跌撞撞的往前走,所谓掌舵,不过是避免一船人死的太惨。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编辑:镜花水月
关键词: 咸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