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大清朝狼狈地输给了蕞尔小国日本,后如梦初醒。年轻的光绪皇帝和一众有识之士开始规划变法。可惜维新不过百日,便被保守而强大的封建势力镇压。试想,如果戊戌变法要成功,仅仅依靠单薄的维新派显然是不够的,社会的力量不可缺失。然而,当时普罗大众却是变法的阻力,从社会心理中便可见得。
戊戌变法推行前后,由吃瓜群众们构成的社会心理大概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封闭刻板,漠不关心。“中国人之聪明,本不让欧西,特千年以来,君上务以愚民为术,抑遏既久,故日即于固陋耳。”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有数千年之久,历朝历代在统治民众方面大多采取愚民政策。而且中国古代盛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人们生活水平较为低下。这些都促使大部分处于下层的民众思想封闭,仅关心一家之内的衣食住行,对社会上的事物漠不关心,更不知变法为何物。
二是因循守旧,排斥变革。古代中国是极为看重“祖宗之法”的。且举一例,光绪皇帝怕冷,在殿门上装了一块玻璃,遭到慈禧太后的反对:“祖宗体制极严,若与殿庭上装起玻璃窗,成何样子?”“见过世面”的慈禧太后都尚且如此顽固守旧,更何况那些处于社会下层的普通民众。他们执着于祖先留下的各种传统与经验,甚至不分糟粕与精华。大部分民众会认为相较旧传统,变革是没有先例、前途不清的冒险,所以应该抵制和反对。
为什么清朝的百姓都不看好戊戌变法?
诸多人抵制变法,不是因为变法损害了他们的利益,而是因为变法违背了传统,违背了遵循千百年的神圣规则。比如僵化的八股取士,其危害众所周知,当它要被废除之时,却遭到一众应试者的反对,他们觉得这是传统的晋升之路,废了它等同毁了自己的前程。总而言之,吃瓜群众或对戊戌变法漠不关心,或者认为其大胆超前、有悖传统,遂强烈反对。
反观发生在戊戌变法两年后的义和团运动,轰轰烈烈,调动了无数的北方农民,该运动利用民众的宗教情感和排外心理进行引导,使得数不胜数的吃瓜群众变成热血愤青。虽然义和团运动也以失败告终,但是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在走向近代化的过程,社会心理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面对封闭落后、缺乏变革经验、求稳怕乱的民众,应该因势利导、自下而上地引导和缓慢变革。
参考文献:
1、石维有:《从社会心理看戊戌变法的失败》,《玉林师专学报》1998年第2期。
2、刘克辉:《戊戌变法前夕的社会心理考察》,《史学月刊》199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