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该算得上是一个非常“好面子”的国家,在古代尤甚,因为那个时候有着清晰的等级制度,所以这个“面子工程”真是做足了全套,在世的时候从衣着到住处都区分的明明白白,到死后都有着不一样的待遇。
谥号,就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分人死后所获得的称号,而这一部分人究竟是何人也大有来头。
关于谥号的起源,大致就分为两种说法,其一是谥号起源于西周早期,周公制谥;其二就是谥号形成于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阶段,而后者得到了普遍的认同。
西周之后,谥号得到了广泛的施行,直到秦始皇时期,嬴政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之嫌,于是将其取消,不再推行。等到西汉建立之后,才又开始实行。
谥号是在人去世之后,后人根据其生平功过而给予的一种评价,因为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很难用三言两语讲清楚,于是便有了给谥号的做法,用一个简单的谥号来高度概括一个人的是非功过。而能够获得世人评价的,也一定是有身份的人,所以,古代的谥号只有死去的帝妃、诸侯和大臣才可以获得,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拥有谥号,也是一个人尊贵的象征。
对于一个人的评价,自然有好有坏,所以给予一个人的谥号也必然有好坏之分。
但是在谥号最初形成时,只有“美谥”、“平谥”,而没有“恶谥”,直到周厉王之后,才有了“恶谥”出现。
关于谥号的选定,还存在有专门的“谥法”,在其中规定了一些特殊含义的字来供人选择,有点类似于我们如今使用的字典。
除此之外,还有官谥和私谥之分,官谥自然就是“官方”选定的谥号,私谥就是一些士大夫或者有名望的学者去世之后,由他们的亲戚、门生等来选定的谥号。
在官谥当中,一般分为上谥、下谥、平谥。
上谥就是表扬性的谥号,以此来表现一个人生前的美好的德行,像“文”通常表示一个人有才能、勤学好问,“康”则表示安乐抚民;
下谥顾名思义,即是批评类的谥号,如隋炀帝的“炀”,周厉王的“厉”;
平谥则多是一些同情类的谥号。
杨广为何被称为隋炀帝?
此外,谥号有一字,也有多字,最长的谥号甚至可以长达二十多个字。而且除中国之外,有很多邻近的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也会使用谥号来对他们国家的一些重要人物来做出评判。
隋炀帝杨广,末代君王,是一位有名的“暴君”,在位期间施行暴政,设置了残酷的吏法,劳民伤财,使得老百姓们叫苦连天,由此引发了数次农民起义,推翻了其残暴统治,而后建立了唐朝。
而隋炀帝杨广的谥号“炀”,就是唐高祖李渊所赐。但是,杨广并非只有一个谥号,只是隋炀帝这个谥号过于深入人心,所以得以流传千年。
古代《谥法》说,“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好大殆政曰炀,薄情寡义曰炀,离德荒国曰炀。”
总的概括来说,就是贪恋女色、背弃民心、虐待民众、行为失德、违背天理。而这个“炀”字也很好的总结了隋炀帝杨广生前的所作所为,可以说隋炀帝能得此谥号也是“实至名归”。
当然,在对一个历史人物进行评判的时候,一定要全面、客观。隋炀帝是残暴虐民,但是他也有做出一些功绩,所以隋炀帝死后,还获得了另外两个谥号,一曰“明”,表明其重功绩,二曰“闵”,则是一种平谥,更多表哀思。
而隋炀帝这一称号之所以如此深入民心,一方面是因为杨广本人在位时的暴劣行径使得当时的人们对其深恶痛绝,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李渊夺取了天下,而李渊作为隋朝臣子,篡位夺权,建立唐朝,本就不算光彩,所以为了让自己的行为合理化,只能靠尽可能地损害杨广的名声来让自己的篡位显得名正言顺,由此,隋炀帝这个名号便得以流传千年。
自古成王败寇,而每一个朝代的更替都意味着有一部分人背弃前朝,但是在我们根深蒂固的思想当中,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行之一便是忠诚,推翻前朝建立新朝,本就是背叛,而为了让这背叛合理化,新任的君王就只能添油加醋地将前朝的罪恶放大,以此来让自己建立的新王朝更加容易被接受。
所以,关于谥号这一做法,其实看来并非完全公正。人死之后,所有的一切都只能交由后人来评判,自己已无法去干涉。而古代的皇位世袭,孝字当头,后世的子孙自然不可能给自己的父辈安上不好的名头,因此各种谥号自然极尽赞扬怀缅之意,而我们也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恶谥”都是末代君王,因为他们的谥号并不由自己的子孙来定,而是由新王朝的帝王来选择,因此,难免有失公允,将前朝帝王的恶放大。
我们每一个人在做一件事,说一句话之前都一定有自己的考量,并且一定是更多的以自己的利益为上,这是人的天性。改朝换代在古代是一件天大的事情,因此为了让百姓更大程度地接受新朝,几乎所有的帝王上任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大赦天下,以此来求得民心所向,所以,给前朝皇帝“恶谥”也无可厚非了。
谥号可以说是贯穿了我们整个的封建王朝,它已经成为我国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谥号,我们或许不可以精准的看到那个人的品行,无法全面客观的给出一个人评价,但是至少这是一个重要的参考,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它体现了我们古人的智慧,也是一种高度凝练化的表达。
而对于那些已逝的人,我们最应该做到的,或许就是秉持着一种客观的态度,通过多方面的了解和全方位的认识之后,再谨慎作出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