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 历史人物 > 正文

北方少数民族为何称杨坚为圣人可汗?

时间: 浏览量:
用手机看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内容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一提起圣人可汗,人们就会想起唐太宗李世民,但实际上李世民也曾被突厥人堵在长安城门口,名义上是“你登基继位,我讨杯喜酒”,实际上是“黑瞎子叫门,熊到家了”。最后李世民逮住机会把突厥人往死里削,这才削出了一个“天可汗”的威名。李世民驾崩,不少番邦异族甚至伤心得割自己的耳朵甚至自杀,看来那些人是不打不服的。所以李世民基本做到了“天日所照,莫非唐土”,“率土之滨,莫非唐人”。而在李世民之前,还有一位被番邦异族尊崇的皇帝,这位最早被尊为“圣人可汗”的,名字叫杨坚,庙号高祖,谥号文皇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隋文帝。

隋文帝杨坚的“圣人可汗”之名,其实也是打出来的。“自天以下,地以上,日月所照,唯有圣人可汗。今是大日,愿圣人可汗千岁万岁常如今日也。”这不是隋朝人自吹,而是强烈要求成为大隋臣民的突厥启民可汗的肺腑之言。突厥人把自己成为隋人那天当做节日,所以称之为“大日”,而他们给隋文帝杨坚上的尊号是“圣人莫缘可汗”。不知道匈奴语“莫缘”是啥意思,也不是到是不是代表隋朝疆域“无边无限”,但是突厥人对杨坚的尊敬是发自内心的,所以当杨坚的儿子杨广继位后北巡,突厥可汗是亲自当园丁的——拔出佩刀为隋炀帝临时居住的院子铲草。

魏征主编的《隋书》记载,隋朝当时的番邦外国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东夷、南蛮、西域、北狄。咱们今天就来看一看隋文帝杨坚是怎么东南西北这些番邦异族俯首称臣的。

北方少数民族为何称杨坚为圣人可汗?北方少数民族为何称杨坚为圣人可汗?

东夷的情况很复杂,其中高丽、百济、新罗、靺鞨、流求、倭国互不统属甚至相互摩擦,有时候对中原王朝也没有足够的礼貌,但几乎所有的中原王朝都有一个共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不服的一定要打服为止,至于那些比较“有骨气”,咋打都不服的,那就只好灭掉。

第一个撞到隋文帝杨坚刀尖上的,是高丽国王,他似乎姓高,名字确切地叫“汤”,之所以说似乎姓高,那是因为他们也未必知道自己到底姓啥父亲是谁,这是他们独特风俗决定的:“父子同川而浴,共室而寝。妇人淫奔,俗多游女。”

隋朝平定南陈之后,被吓破了胆的朱汤出了另一个昏招,居然想武力自保。朱汤扩充军备的消息传来,隋文帝杨坚肚子里暗笑,就给朱汤下了一道圣旨,那意思是我要灭你,你咋准备都没用,如果不老实,南陈就是你的前车之鉴:“王谓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丽之人,多少陈国?朕若不存含育,责王前愆,命一将军,何待多力!”

朱汤被吓尿了,直接上表谢罪,还没等待杨坚批复的,就忧惧而死了。杨坚不为已甚,就封朱汤的儿子朱元为开府仪同三司辽东郡公。朱元嫌公爵太低,就腆着脸要求封王,而隋文帝把他升格为王爵之后还不老实,“元率靺鞨之众万余骑寇辽西,营州总管韦冲击走之。”高元在大隋碰得头破血流,却也激怒了杨坚,不但命令汉王杨谅率军出征,并且废黜了高元的王位。偷鸡不成蚀把米的高元彻底傻了,只好像他爹一样上表请罪,那自称很有意思:“辽东粪土臣元”。然后按时朝贡,小心翼翼一点错误也不敢犯(后来闹事的时候隋朝已经还了杨广)。

百济没啥可说的,一直挺老实,隋文帝派兵征讨高丽的时候,他们还主动充当向导,“遣使奉表,请为军导”。新罗更是不值一提,自从被杨坚封为乐浪郡公、新罗王之后,一直给百济当跟班,唯一可以书写一笔的就是他们也过八月十五中秋节:“至八月十五日,设乐,令官人射,赏以马布。”看了这段历史之后,不知道他们会不会说月饼也是他们发明的。

与高丽新罗百济比较接近的,是靺鞨,这个靺鞨可能是小辫子的祖先,他们比较野蛮:“地卑湿,筑土如堤,凿穴以居,开口向上,……其畜多猪……男子衣猪狗皮。俗以溺洗手面,于诸夷最为不洁。”但是他们也很会拍马屁,给隋文帝杨坚的奏章中大唱赞歌主动申请为奴:“闻内国有圣人,故来朝拜。既蒙劳赐,亲奉圣颜,下情不胜欢喜,愿得长为奴仆也。”看来那地方走出来的穿猪皮的穴居人,是以当奴才为光荣的。

隋文帝杨坚并没有“发现”流求(后来也称琉球),这个名字还是隋炀帝杨广给取的,所以咱们就不说它了。据倭国朝贡使臣向隋朝汇报,流求没有好人,所以杨广派人去少杀抢掠一番就把那地方给忘了:“焚其宫室,虏其男女数千人,载军实而还”。倭国说流求国没好人,其实他们自己也不是什么好鸟。据《隋书》记载,倭国的国王其实是个女的,连个姓氏都没有:“有女子名卑弥呼,能以鬼道惑众,于是国人共立为王。”

倭国曾经很自大:“使者言倭王以天为兄,以日为弟。”他们处理政务的方式也很奇葩:每天天不亮之前干正事儿(听政),太阳一出来就啥都不干了,说是交给自己的弟弟(日)去干:“日出便停理务,云委我弟。”听了倭国使臣的汇报,隋文帝杨坚哭笑不得:“此太无义理。”于是下令让他们改了这坏毛病(训令改之),倭国人改了,从那以后白天干正事儿,晚上干啥就不知道了。

说完东夷,咱们再来说南蛮,这南蛮很简单,因为当时就是四个小国:林邑、赤土、真腊、婆利。这四个小国比较温顺,从来不跟隋文帝叫板,他们没事就是自己打打架,但是一直以藩属国甚至大隋子民自居,所以大隋也不去修理他们,《隋书》的记载是“南蛮杂类,与华人错居,俱无君长,随山洞而居,古先所谓百越是也。其俗断发文身,好相攻讨,浸以微弱,稍属于中国,皆列为郡县,同之齐人,不复详载。大业中,南荒朝贡者十余国,其事迹多湮灭而无闻。”因为太小,所以无论是隋朝还是唐朝,都没把他们太当回事儿,唯一可以记载的,就是长相怪异,有的“深目高鼻,发拳色黑”,有的“穿耳剪发,以香油涂身”,有的“人形小而色黑,妇人亦有白者。”个个长得像猴子,所以即使好色如隋炀帝,也没有从他们那里选妃子,不但没有选妃子,连宫女也没要一个。

西域原本有三十六国,后来互相争战分裂,变成了五十五个,最后打来打去,到隋文帝杨坚的时候,就只剩下二十三个了:吐谷浑、党项、高昌、康国、安国、石国、女国、焉耆、龟兹、疏勒、于阗、钹汗、吐火罗、挹怛、米国、史国、曹国、何国、乌那曷、穆国、波斯、漕国、附国。这二十三个小国都是隋朝藩属,他们做的事用五个字就能说完:“遣使贡方物”。所以不要以为辫子朝“开疆拓土”,至少在隋朝,西边的大片疆域就属于中原王朝,有些还被小辫子丢了。

这二十三个藩属也有两个闹过事,但很快就被收拾掉了:吐谷浑闹事,杨坚“遣上柱国元谐率步骑数万击之”,面对倾巢而出的吐谷浑(贼悉发国中兵,自曼头至于树敦,甲骑不绝),元谐视之如土鸡瓦犬,一战破之:“俘斩甚众,其名王十三人,各率部落而降。”党项也闹过事(寇会州),但还没动朝廷正规军出动,隋朝陇西卫戍部队就把他们收拾了:“相率请降,愿为臣妾。”

古往今来中原王朝的最大威胁,都是来自于北方,这在隋文帝时期也不例外,其中甚至可以跟隋朝掰一掰手腕的,就是突厥,隋朝与突厥没少打仗,但是最服隋文帝的,莫过于突厥——后来突厥闹事,那也是在隋炀帝杨广花天酒地掏空了隋朝家底之后了,在隋文帝时期,突厥可汗是比亲儿子还孝顺的。

突厥之所以孝顺,那是被杨坚揍出来的。杨坚执政期间,名将辈出,其中河间王杨弘、上柱国豆卢勣、窦荣定、左仆射高颎、右仆射虞庆都当过征讨突厥行军元帅,他们一出马,一个能打俩:“沙钵略率阿波、贪汗二可汗等来拒战,皆败走遁去”。最后把突厥打得磨碎骨头当饭吃:“时虏饥甚,不能得食,于是粉骨为粮,又多灾疫,死者极众。”

突厥被打得太惨了,但是一向以仁厚著称的杨坚一点于心不忍的意思都没有:“各遣使诣阙,请和求援,上皆不许。”最后突厥可汗泣血陈情:“皇帝我老丈人,也就是我爹(即是翁),我是女婿,也就是儿子(即是儿例)。从此以后子子孙孙乃至万世不断,上天为证,终不违负。我们所有的羊马,都是皇帝您的畜生!”

隋文帝被感动了,就允许他们成为大隋臣民,结果收到赦免圣旨的突厥可汗:“顿颡跪受玺书,以戴于首。既而大惭,其群下因相聚恸哭。”不但对隋文帝杨坚感激涕零,就是对打的他们尸横遍野的虞庆则,突厥人也是感恩戴德:“得作大隋天子奴,虞仆射之力也。”不但送给虞庆则好马千匹,连可汗的妹妹也一起送了过去——从这一点看来,很多番邦异族都是贱皮子,不打不舒服。由此我们想到圣人可汗的名字不是什么“以德报怨”换来的,大隋的疆域也不是充话费送的,隋文帝杨坚的恩威并施、以威为主、打十棒子才给一个小甜枣的做法,实在是值得后世君王学习借鉴的: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才是正经……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编辑:镜花水月
关键词: 杨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