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杨广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混帐的帝王之一。
他坐享其成地继承了他爹隋文帝留下的丰厚的遗产,却把这些遗产挥霍一光,成了臭名昭著的二世祖、败家子。
根据学者岑仲勉、杨志玖等人考证,隋文帝篡北周自立,从北周那儿继承了约690万户以及约690万户以外的大量隐漏瞒报户口,后来又吞并了南陈,通过大索貌阅等手段清查北周、陈的隐漏瞒报户口,根据《资治通鉴》里面的记载:“隋开皇中,户八百七十万。”即开皇年间达到了870万户。估计隋朝鼎盛时期可达890万户。
但是,隋炀帝肆意挥霍和作孽,造成了隋末大动乱,唐朝人杜佑编纂的《通典》记载:“(隋)末年离乱,至武德有二百馀万户”,即隋炀帝的作死和造孽,使华夏人口锐减到两百余万户!
真是恐怖至极。
现在有这样一种奇怪声音:唐朝的兴盛完全得益于隋朝打下的坚实基础。
这真是要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说话节奏啊。
隋炀帝留下的分明是一个破坏严重、人口户口锐减四分之三、内外众多强敌的烂摊子,这所谓“坚实基础”真是何从说起!
隋炀帝喜爱游玩,贪图享乐,烝淫无度,穷极侈靡。
不过,单凭这几点,是远远不足以将偌大帝国搞垮搞崩的。
他最大的毛病,就是好大喜功,沉迷于夸兵耀武的恶趣味中。
因为这个,他经常搞大型军演,动辄发动起几十万人马浩浩荡荡,像集体旅游一样,在边塞来回游行,表面上是向北方游牧民族亮肌肉,搞震慑,但是兴师动众,劳民伤财,消耗极大。
最可笑的是,大业十一年(615年),这种震慑游行惹毛了突厥人,隋炀帝被突厥始毕可汗率军围困在雁门。隋炀帝上天无门、入地无路,欲哭无泪,肠子都青了。
最后,是被他爹隋文帝送到突厥人那儿和亲的义宁公主出面,好话歹说,才躲过一劫。
还有,东北高句丽看不惯隋炀帝这一套,不鸟他。
隋炀帝放话“高句丽若降,即宜抚纳,不得纵兵”,前后兴师搞了三次东征高句丽。
现在的京杭大运河是隋炀帝时的隋唐大运河吗?
这三次东征,虽然全以失败告终,但第一次明明是可以把高句丽按倒在地直接摩擦摩擦的。但是,高句丽人把准了隋炀帝的脉,一看要扛不住了,马上服软;等险情消散,又亮兵挑衅,如此再三,反复戏耍兼消耗,终于把远道而来的隋军拖垮。
只能说,在隋炀帝这个猪领导的带领下,大隋帝国纵有雄兵百万,却是处处吃亏,处处碰壁,三征高句丽,结局是:“隋人望之而哭者,遍于郊野。”这情形,好不凄惨。
而也因为隋炀帝这样穷兵黩武,搞得六军不息,百役繁兴,行者不归,居者失业,人饥相食,邑落为墟,最终,黎庶愤怨,天下土崩。
历史大家王永兴在《唐代前期军事史略论稿》中认为,隋炀帝这样胡搞乱搞,使得内外遍树强敌,国内分裂严重,边境大量疆域丢失。
所幸,华夏有不世出之人杰李世民,其经年苦战,不仅完成了统一大业,还粉碎了突厥可汗夺取得中原的企图,保卫了华夏民族几千年的文明。
好大喜功的隋炀帝,曾在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和大业四年(公元608年)两次修筑榆林(今内蒙古托克托西南)以东的长城,调发丁男一百二十万,役死者过半。
大业元年至六年,驱迫数百万百姓,修筑隋唐大运河,唐人韩偓写的《开河记》中记:隋炀帝“诏发天下丁夫,男年十五以上者至,如有隐匿者斩三族”,共征发了360万人。因为劳动负担很重,监工督责太急,不到一年,360万民工死者竟达250万人,白骨积盈于两岸,“下寨之处,死尸满野”。
一句话,隋炀帝在十余年间征发扰动的农民不下一千万人次,平均每户就役者一人以上,造成“天下死于役”的惨象。
现在,有些人体会不到当年民众的苦难,开口闭口大加称颂隋炀帝的功德,说他开凿大运河,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大美事。
但是,必须说明,隋朝的大运河,主要是将若干自然河和前人开凿的人工运河连接成可以通达中国的大部分地区的运河主道。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利用自然水源修筑人工运河,用以灌溉农田和船运的历史。
据记载,春秋时期,吴国开凿了胥溪、邗沟、黄沟三条运河,其中的邗沟是在长江与淮河之间开凿一条运河,这也是后来大运河在江苏境内的一段。
根据《越绝书》记,秦始皇从嘉兴“治陵水道,到钱塘越地,通浙江”,成为了奠定运河走向的人,
汉武帝在吴江南北沼泽地带开河,基本接通了苏州至嘉兴的运道。
三国时期,孙权开凿了破岗渎,西连淮水,东接云阳,成为了沟通南京以东的水运网。
东晋桓温为了运兵北伐前燕,开凿从巨野泽北出济水的桓公渎,船只能从济水进入黄河。
现在的京杭大运河是隋炀帝时的隋唐大运河吗?
南朝萧梁开通了上容渎……
可以说,从先秦时期到南北朝时期的众多王朝开凿了大量运河河道,为后世开隋唐大运河奠定了基础。
实际上,隋文帝在登基之初,就有了开通运河的设想。他已经着手实施了一部分。当时,隋朝的首都在长安,粮食供应一度成了问题。为解决运粮难得问题,他于开皇四年(公元584年),下令从大兴城到潼关开凿一条运河,命名为广通渠,引入渭水,有效地解决了关中粮食供应问题。
但是,隋文帝是个爱惜民力的人,他考虑到民生国力的方方面面,顾虑重重,没有继续往下干。
隋炀帝即位,就想把老爹这项未完成的大工程一口气干成。
在这里强调一下,之前很多人认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动机是为了“游幸”的需要,即所谓“出于君王游幸之私意”,甚至按小说演义的说法,是为了到扬州泡妞和看琼花。所以有“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隋皇意欲泛龙舟,千里昆仑水别流”之类的诗出现。历史学家王仲荦在《隋唐五代史》里说得严肃一些,称:“作为隋的最高统治者隋炀帝,他开凿运河主要是为了加强统治和榨取江南人民,也带有便于他本人巡游享乐的动机。”
但真实的缘由,应该是隋炀帝好大喜功,想干出比老爹更大的政绩。
是,隋炀帝贪恋江南的美景和名花、美女是不假,但他三下江都,绝不仅仅是为了享乐,否则,很难解释其西巡陇右和北巡雁门的举止,毕竟,陇右和雁门并非烟花繁胜之地。
据《资治通鉴》载,隋炀帝在即位之初,就曾对给事郎蔡征说:“自古天子有巡狩之礼,而江东诸帝多傅脂粉,坐深宫,不与百姓相见,此何理也?……此其所以不能长世。”
所以说,隋炀帝三下江都,都有与西巡陇右和北巡雁门相同的“巡狩天下”意味。
话说回来,隋炀帝在营建东都洛阳的同时,以洛阳为中心,构筑大运河,
其中,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开通济渠,从洛阳西苑通到今天的江苏淮安。
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开永济渠,南接黄河,北通涿郡。
大业六年(公元611年),在长江以南开凿了一条江南河,从江苏镇江可直达浙江杭州。
整个工程,沟通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五大水系,全长二千五百多公里。
现在的京杭大运河是隋炀帝时的隋唐大运河吗?
但是,如此庞大的工程,却是投入量大、产出量少。黄、淮多沙易淤,河道多变易塞。
大业十二年(公元617年),隋炀帝还未死,永济渠引沁水会清水一段的渠道已经严重淤塞。
到了唐代,有些河道的湮塞程度甚至出现过“几与岸平,车马皆由其中,亦有作屋其上”的滑稽景象。
为此,唐代统治者不得不经常动用民力对大运河进行了疏浚、修整和开凿。
唐代的疏浚工程主要有:四疏汴渠,五浚邗沟,三治江南运河,二凿丹灞水道,三治褒斜道,疏浚嘉陵江故水道,治理灵渠,治理黄河汾水道等等。
这之后的后周、北宋,也同样经常性地疏浚、整修。
可以说,大运河说是世界上“故障率”最高、通航效率最低、副作用最大的运河之一。
有人统计,自隋修建大运河后的1400年间,真正能从杭州(余杭)全程通航到北京(大都、涿郡)的时间总共不过几十年,80%以上河段能够贯通的时间也不过两三百年,其余时间都是在若干地段靠水陆联运辗转而行。
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后,很多物资,特别是粮食需要从南方运送过来,但是隋朝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已不符合时代的运输需要了。
为此,元朝起用郭守敬作为总设计,耗时十余年,费尽民力,终于裁弯取直,把原来呈“<”型的隋朝大运河改成了大体上是南北一条直线的京杭大运河。
一句话,原来的全长约2700公里隋朝大运河已不复存在,取代之的是全长为1794公里的京杭大运河。
不难看出,京杭大运河比隋朝大运河缩短约900多公里。而且,元朝所新修的大部分河道已不是隋朝大运河的河道。
当然,为了保证大运河的使用,明清也经常疏浚、整修。
现在,京杭大运河仍在船运上发挥重要的功能。
但是,那些指着京杭大运河,说这条大运河就是隋炀帝开凿出来的人,显然是张冠李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