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0年正月初一,辽国联合北汉南侵的消息传到后周朝堂,宰相范质委殿前都指挥使赵匡胤领兵出征,赵匡胤在离开封四十里的陈桥驿发动兵变登上皇位,史称“陈桥兵变”。
赵光义跟哥哥赵匡胤差在哪里?
兵变后,赵匡胤领兵回朝,逼周恭帝禅位,北宋建立。除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想组织抵抗被杀之外,赵匡胤几乎是“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就完成了改朝换代。
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皇帝走马灯式轮换的乱局,开创了宋朝的繁荣时代。在兵变中,除了男主角赵匡胤,他的僚机,胞弟赵光义和军师赵普可谓居功至伟,他们共同导演了这场历史上最诡异的改朝换代大戏。
976年,壮志未酬的宋太祖赵匡胤去世,随即胞弟赵光义继位,是为宋太宗。继位后,他将哥哥没有完成的遗志作为自己的目标,兄弟二人共同奠定了宋朝三个世纪的基本格局。
后世经常拿赵匡胤和赵光义加以比较,以图在二者身上找到宋朝文治武功的些许端倪。主流历史观点认为赵光义无论在哪一方面,和自己的哥哥都差一个层次。
那么,赵光义都差在了哪里?
军事谋略
五代十国是一个相信拳头和武力值的时代,毫无疑问,赵匡胤是合格的。
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是后周的检校司徒。虎父无犬子,赵匡胤继承了父亲的英武,年纪轻轻就成为后周的高级将领。
而相比之下,赵光义年轻时就差得多了,史书只说他聪颖而不群,至于武力值,可能是哥哥光环的掩盖,所以并未将他凸显。
建立北宋后,赵匡胤迅速扑灭反抗势力,同时开始了对南北藩镇的统一。在他的领导下,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先后覆灭。赵匡胤武将出身,深知五代十国武将当国的危险,因此对武将多有防范。但是具体到武将排兵布阵,赵匡胤则很少干预,这使得太祖朝战争胜多败少。
赵匡胤生前多次对北汉用兵,但都遭遇辽国增援。为对付辽国,赵匡胤在宫内设置封桩库,以做赎回或武力夺取燕云十六州的准备。
可以说,作为一名成熟的军事家,赵匡胤的军事谋略水平可圈可点。而反观赵光义,就发现了巨大的差距。
赵匡胤驾崩后,赵光义消灭北汉,完成了局部统一。紧接着,赵光义亲自挂帅,马不停蹄兵发燕云,以图夺回燕云十六州,但在高梁河之战中惨败,本人受伤。后代史学家认为,赵光义急功近利,不让部下休息连续作战导致大败。这固然有理,但更多的是赵光义对军事理解的不到位,他的身上还有着五代十国最高统帅亲自挂帅的遗存,但很明显他的军事素养跟不上。
毛主席在《宋史》看到赵光义这一段时,批注:此人不知兵。
其实能力不足,还可以有谋士来凑的。可惜赵光义迷上了“授阵图”,并发明了自鸣得意的“平戎万全阵”,这样一个十四万人的大阵,却屡战屡败。这导致了每逢作战,将领在得到阵图后都会伤心地预知此战必死。这还不够,赵光义还喜欢遥控指挥,要知道即使通讯发达的今天,远在千里之外的领导人也不可能迅速捕捉敌情,所以宋军屡战屡败。后世的蒋介石也喜欢遥控指挥,其结果就是迅速的溃败。
胸怀气度
登基后,赵匡胤盟誓:保全柴氏子孙,不杀士大夫。显示出一代帝王少有的宽广胸襟,这迅速收拢了前朝旧臣的心,也奠定了宋朝繁荣的基础。
鉴于对武将的防范,特别是开国功臣,赵匡胤没有像刘邦和朱元璋这样大肆诛杀,而是选择温和的“杯酒释兵权”,以极小的代价达成目的。此举迅速完成了政权结构的转变,加强了中央集权。
对于剪除藩镇,赵匡胤有句名言,叫“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不与别人分享面包的心跃然纸上。但是面对南方诸国,他还是非常宽容。
宋朝建立后,赵匡胤加封吴越国王钱俶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钱俶派使进京,朝贡臣服。宋灭南唐,钱俶助宋作战。976年,钱俶入朝,享受到了最高礼遇。期间很多大臣上书请求扣留钱俶,索要土地,但被赵匡胤拒绝。一月后,赵匡胤放钱俶回国,临行前将大臣奏章一并给他。而南唐后主李煜,赵匡胤只是封其为违命侯,软禁在开封,
但是赵光义继位后,变天了。
先是漳州泉州领袖陈洪进入朝,被赵光义软禁,被迫献出土地,获得一个虚职,史称“泉漳纳土”。而钱俶再次入朝时,也被软禁,被迫献出吴越土地,并终老在开封。如果说这是以最小代价完成统一的正义之举,那么毒死李煜,就百口莫辩了。
而赵光义的行为,也起到了极其不好的影响。当时的党项尚未建国,首领李继捧有意归附,赵光义就“邀请”李继捧全部族人迁到开封。李继捧的族弟李继迁深知到开封后如鱼失水,遂中途逃跑,成为北宋边患。1038年,李继迁孙子李元昊建立西夏,北宋更加被动。
人品德行
“斧声烛影”一直是赵光义抹不去的污点。毛主席批:不择手段,急于登台!
消灭后蜀后,赵匡胤俘获蜀国主孟昶爱妃花蕊夫人,但赵光义对花蕊夫人念念不忘,趁赵匡胤御驾亲征加以侵犯,誓死不从的花蕊夫人最终被杀。先前为接近花蕊夫人,赵光义毒死了后蜀国主孟昶。
紧接着,“斧声烛影”,赵匡胤驾崩,赵光义继位。继位后的赵光义开始了对侄子的迫害,赵匡胤两个儿子先后死去。清除了皇位威胁,丞相赵普伪造“金匮之盟”,将赵光义继位合法化,终于让皇位留在了自己一系。
当了一把手后,赵光义更加肆无忌惮。强幸小周后成为这位天子最大的污点,加上毒死李煜等,更使其落下一个滥杀昏聩的恶名。
赵匡胤虽是武将出身,但却以仁慈闻名。扫平南方藩镇,国主们被软禁到京城,但却没有杀之而后快,即使花蕊夫人当面作出:“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的《述国亡诗》,赵匡胤也没有因此动怒。
而对于赵光义,赵匡胤尽到了最大的宽容,给了他高于宰相的晋王地位,可谓恩宠隆厚。还听从他的建议不迁都洛阳,这为赵光义登基埋下了伏笔。
此外赵匡胤在建国后奉行节俭,不允许自己的女儿穿贵重的衣服,为后世树立了勤俭的典范。
应该说,作为北宋前两代领导,赵匡胤和赵光义都有自己的作为。但是和哥哥比起来,赵光义还是要差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