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 历史人物 > 正文

司马迁的《史记》中对项羽的描述都有哪些不符之处?

时间: 浏览量:
用手机看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内容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历史上项羽是一个被文学作品美化的形象。很多人一提到项羽,觉得他很讲义气,讲信用的感觉。但事实上呢?他与刘邦约定谁先得咸阳,谁做汉中王,最后呢?他屠杀咸阳百姓,火烧阿房宫,杀死胡亥。并没有遵守最开始的约定。后来抓了刘邦的父亲老婆当人质,甚至设鸿门宴想杀死对方。项羽在当时,有没有可能不分封?很难。陈胜不分封,但是六国仍然复立了。随后被抛弃的陈胜成为秦军重点打击目标,直接败亡。此后新六国遭到秦国连续打击。楚国乘秦军不得两顾的机会,分兵两路,一路救赵,一路攻秦,成功灭秦。这个时候,六国都是有一定实力的。项羽仅仅是在救赵之战中获得了诸侯的屈服。

可是这个屈服并不意味着他消灭了诸侯、吸收了诸侯,而仅仅是他借助强大的军事力量成为了盟主。在这个时候,项羽并没有能力直接消灭诸侯。所以,项羽的分封,其实是不得已的行为。他已经尽力去分割诸侯,以实现平衡了。刘邦以楚军另一路统帅的政治姿态,构成了对项羽的极大挑战。刘邦原本是远在项梁之下的势力,但是在项梁死后,面对遭到楚怀王集团打压的项羽,他的地位已经急剧上升,足够压制项羽了。

项羽仅仅控制了联军数月,自身所带的军队(外)并不团结,自己所处的政治集团(内)也缺乏支撑,内外均不够强大,很难下定决心突然火并刘邦。范增等人则是看到了刘邦作为一个新山头的威胁,也看到了只要铲除刘邦,短期内不会有第二个政治势力在楚国内部威胁到项羽,决定克服困难铲除刘邦。可是项羽毕竟年轻,初入社会,不能深刻认识到威胁为什么是威胁,错过了机会。

此后,项羽分封诸侯,其实也是一个错误。这个错误的关键点在于,他不想分封,又不得不分封,而且被人知道了。司马迁所记录的项羽封爵任官的时候印纽磨圆了都不肯给别人,其实这个更像是讽刺,项羽不能充分认识到社会事务的发展规律,因此难以准确做出决断并长期坚持,这是他个人的最大问题。他在军事上卓越表现与他在政治上的幼稚,充分说明了他的能力来源主要是军事教育,而缺乏政治教育。

司马迁的《史记》中对项羽的描述都有哪些不符之处?司马迁的《史记》中对项羽的描述都有哪些不符之处?

他本身的年轻也使得他不能够通过丰富的处世经验来规避风险。但是这些在《史记》里都没提。《史记》只关注他在军事上的长处,只看到了项羽凭借军事胜利维持霸业,项羽的确是以军事胜利来维持霸业的,但是这并不是他的出发点。他原本设计的诸侯相制的分封体系,才是他的出发点。后来之所以要进行战争、要实现军事胜利,不过就是体系崩溃了,不得不用自己的长处来补救。如果项羽的长处不是军事胜利而是跳大神,那么他大概会安排术士去各地大量批发鱼腹藏书、篝火狐鸣,届时司马迁大约会说项羽""欲以谶纬经营天下""。

司马迁对项羽的出发点判断是错误的。项羽不是""欲""以力征经营天下,而是不得不以力征来维持霸业。他""欲""的是通过分封诸侯、大小相制形成的力量平衡来维持霸业。司马迁在这里犯了倒果为因的错误。所以,公允地说,司马迁其实也是有事后诸葛亮的。只不过他将后发优势搞成了后发劣势,在正史上,项羽主要面临是被错估。他被错认为要力征。

这种错估,也可以说是低估了他的政治智慧。但是考虑到政治智慧中的很大一部分是政治认识,而项羽在这方面十分匮乏,所以说偏低也没问题。他毕竟太年轻,主要是缺乏深刻认识,导致他的实施方案无法实现他的设计目的。所以从成长性上来说,项羽大约有较好的成长性。只是他三十岁就死了,这一点无从证明了。既然没有,那也就谈不上低估了。从年龄上来说,项羽完全是他儿子辈的,完全是殴打小朋友。项羽的问题就是太青涩了。

军事上的强大,是项羽赖以起家和维系霸业的唯一支柱力量。司马迁注意到了这一个现象,但是他并没有理解这一个现象。项羽拥有军事优势,与项羽打算走纯军事路线,不是一回事。历史上项羽失败的主因恰恰是他打算搞政治平衡。但是项羽成长不够,政治能力不足,平衡失败了。综上,我认为,项羽是被错估了。司马迁虽然能够记录现象,但是在根本问题上就搞错了。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编辑:镜花水月
关键词: 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