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宗太和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站定早朝之后的宰相们回到政事堂正要吃早饭之际,忽得官吏报告:“一大群士兵从宫门中冲出逢人就杀!”这些士兵接到命令“讨伐逆党”,冲到南衙各司大肆破坏,各司的文档、器械被掳掠、打砸,各司官员、守卫士卒及百姓和商贩被乱刀砍死。
这就便是唐史上有名的“甘露之变”,皇帝企图诛杀宦官以正朝纲,结果事情暴露反而被宦官领着神策军反杀。神策军,这一支中唐时期朝廷所倚仗的重要禁军,为何会沦为宦官爪牙?
唐天宝十三年(754年),哥舒翰创立神策军。安史之乱爆发后,同大多数边军一样,神策军来到内地参与平叛。等到安史之乱结束,神策军所驻扎的西北已经被吐蕃攻陷,神策军便驻扎在陕州。后来陕州节度使郭英乂入朝,便由宦官鱼朝恩统领神策军并兼并了陕州节度使的部队,神策军成为万人以上的大军。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吐蕃来犯,代宗从长安出逃陕州。鱼朝恩一直率领着神策军护卫皇帝,极力表现,神策军终于获得了升为禁军的资格。
北衙禁军始创于唐太宗时期,不同于兵部统辖的南衙禁军(府兵制的结晶),北衙禁军是皇帝直属的天子亲军。安史之乱,唐玄宗出逃蜀地,原来的北衙禁军崩溃。虽然后来唐肃宗重建了北衙禁军,并在左右羽林、龙武军的基础上增加了左右神武军,号曰“六军”。实际上“六军”只是安置官员子弟的机构,战斗力不强,府兵制早已崩坏也让唐朝失去了大规模重建南衙禁军的可能。
兼并了藩镇兵,具有较强战斗力的神策军,便成为了唐廷的依仗。在代宗朝神策军获得京畿驻地并收编了一些藩镇兵维持战斗力。永泰元年(765年)神策军被分为左、右两厢,初具禁军雏形。
唐德宗时期,神策军成为朝廷所依仗的具有禁军野战军双重性质的军队,不仅维持着对地方藩镇的威慑,还承担防秋与监督关内诸藩的职责。大历十四年(779年),名将李晟就率领神策军连同藩镇兵打退了吐蕃和南诏的进犯。
大唐中后期的支柱神策军,是怎样堕落的?
在“奉天之难”时,其他禁军都被叛军打败,而神策军在李晟的带领下依然活跃在平叛的前线。在叛乱平定后,神策左、右厢被改编成为左右神策军,与禁军六军编制相同,并且再次收编了大量藩镇兵。神策军的“六军化”标志着神策军正式成为北衙禁军,天子亲兵。
唐宪宗时期,得益于之前两税法的改革,也因为神策军实力要比其他禁军强不少,朝廷对神策军的给养、封赏毫不吝啬。唐宪宗志在削藩,作为朝廷唯一直属的野战军,神策军自然是要唱主角的。
唐宪宗时期绝对算得上是神策军的高光时刻。从西川到淮西镇,每一处战场都能看到神策军的影子。唐宪宗治下的唐帝国,连最顽固的河朔三镇都在名义上服从了朝廷,国家局面大好,史称“元和中兴。”唐穆宗的即位赦文中,在军籍者已达18.6万人。
神策军在鱼朝恩的带领下入京,但是鱼朝恩后来被被唐代宗收拾掉了,神策军也就由本军将军统率。“奉天之难”后德宗认识到禁军“如复分割隶于节镇,则徒为藩镇益兵,而天子仍无一卒之可使”。重建禁军的理念从建中年间以制将分掌神策军,转向依赖宦官对神策军进行整合与控制。宪宗朝后,神策军逐渐不参与地方平乱,专职于保卫京畿与防秋。
宦官掌兵,是唐朝中后期一大特色。而宦官掌兵的神策军有两个特点:其一,藩镇军中位高权重的都兵马使、都虞候、都押衙等三都职权严重弱化。两军中尉下不置统领全军的都兵马使、都虞候或都押衙。三都只在马步军左右厢或行军出征时才有设置,权力极为有限。
其二,宦官使职自上而下牢牢控制神策军,势力触及禁军的方方面面。不仅神策军最高层神策中尉、中尉副使、都判官完全由宦官把持,甚至十员定额幕职中最为关键的判官、孔目等也被宦官集团所染指。神策军成为宦官控制皇权的重要工具。
大唐中后期的支柱神策军,是怎样堕落的?
面对其他北衙禁军,宦官们不好直接废除,便压缩其编制,渐渐形成神策军独大的格局。唐宪宗时期曾经对成德镇用兵但遭遇失败,但是神策军把持在宦官之手,宦官只会将神策军作为攫取政治资本的手段,没人会思考如何提高神策军的战斗力,神策军越来越频繁地陷入政治斗争。唐文宗的改革、甘露之变都能发现神策军的身影。甚至沦为了一些藩镇“清君侧、诛宦官”的靶子。
除去宦官掌兵,神策军自身的腐化堕落也是极快的。唐德宗有意地将府兵制引入了神策军的建设过程,在京畿周围安置了不少的神策军镇,这些大小不一的神策军镇负担着和关内诸藩抵御吐蕃以及监临诸藩的作用。这些神策军驻扎在苦寒之地,和在京城的神策军待遇差距大。
为了稳住这些士兵,皇帝采取的方法就是超高的待遇。除去和一般藩镇一样可以截留所驻州府的赋税,皇帝还会给神策军的士兵三倍于其他部队的给养(不包括赏赐),还会让神策军将士优先晋升。并且神策军具有法律特权,不受御史监管。如此种种还能让外镇的神策军保持一定的战斗力,但是规模更大的在京城的神策军却发展出不一样的轨迹。
上文提到,宪宗朝之后,神策军很少外出征战。鉴于神策军的高待遇,京城的神策军成了官宦、富家子弟镀金的机构。大量草包被各种关系塞进神策军,这些人平时恫吓百姓,搞宫廷政变还算在行,可是上了真刀真枪的战场一样是怂包。
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黄巢起义军逼近潼关,数万神策军一战即溃,起义军不费丝毫之力便攻占长安,只有少量神策军护送着唐僖宗逃出长安,其余神策军也大多被凤翔节度使收编。唐僖宗在川令宦官田令孜仿照藩镇军制以“军、都”为基本建制招募五万余人重建神策军。
僖宗返回长安后,神策军分散驻扎在长安各坊。此时的神策军两军中尉已经无法掌控神策军,只能通过各军使,都头结成养子的方法控制神策军,神策军处于崩溃的边缘。
大唐中后期的支柱神策军,是怎样堕落的?
经历过农民起义打击的大唐帝国,朝廷威严扫地,天下强藩遍地。神策军在唐昭宗时期也经历了数次的打击与重建。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皇帝命令宰相张俊率神策军联合诸藩讨伐李克用,被李克用沙陀骑兵杀的大败。亏得李克用义子李存孝认为神策军是天子禁军不应加害,张俊才得以领着残军而还。
唐昭宗想招邢洺节度使安知建率领藩镇兵补充神策军,安知建也准备率领麾下三千精锐入朝。谁知途经恽州时被天平军节度使朱瑄歼灭。天下诸藩谁都不想让朝廷掌握一支能征善战的部队威胁自己。朝廷想通过收编藩镇兵的方法破灭了,也没有时间没钱建立一支强大的部队了。
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朱温进入关中,次年逼退李茂贞,并胁迫皇帝诛杀宦官,神策军也被并入六军。作为中晚唐一支重要的力量,神策军消亡了。
经历了府兵制崩溃,安史之乱中朝廷只能依靠其他藩镇平定安史叛军。叛乱平定后,朝廷的行政、税收系统遭到巨大打击,短时间内无法将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队维护其安全,只能不断地增加藩镇来抵御未被清算的安史余孽。神策军在这个时候步入皇帝的眼帘,在其入京之初,朝廷就是将它视为一支能威慑镇压其他藩镇的军队。
后来发生的一系列事情,让神策军偏离了这支军队进京的初衷。唐宪宗之后的穆宗、敬总毫无进取之心,白白浪费了元和中兴打下的大好局面。宦官掌兵也让神策军陷入了内耗,本来是保卫天子的禁军在宦官的带领下一次次废立皇帝。甚至雄才大略的唐武宗在即位之初为了稳住宦官,也不得不让当时的大书法家柳公权著《神策军碑》来对这些宦官和神策军歌功颂德。
中晚唐时期,神策军当然发挥过其积极的作用,但是当神策军的堕落初具端倪的时候,迟钝的统治者没有发现。而等到发现宦官与神策军操控朝政时,这股力量已经成为尾大不掉的毒瘤。唐王朝就在这样的风雨飘摇的岁月里度过了百余年,带着无尽的无奈与悔恨看着自己陷入毁灭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