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宋代的第四任皇帝宋仁宗,一生中有三位母亲。这三个母亲她们用各自不同的母爱,诠释了中国传统女人的美德;她们用各自不同的母爱,为仁宗皇帝创造了平和安详的成长环境,成就了宋仁宗一生事业。宋仁宗赵祯做了41年的皇帝,死后之所以得到“仁宗”之庙号,与三位母亲的奉献关系重大,她们用真情演绎人间一场人间的大爱。
宋仁宗赵祯与三位母亲的情缘
宋仁宗赵祯一出生,就伴随着有三位母亲。第一位是他的生母李氏,李氏本是刘后做妃子的侍女,庄重寡言,杭州人。第二个是他的养母刘娥刘皇后,也许是刘皇后在自知不能生育的情况下,刻意安排侍女与皇帝临幸后生下了赵祯。宋真宗中年得子,自然喜出望外。仁宗赵祯还未来得及睁开眼睛记住自己亲生母亲的容颜,便在父皇真宗的默许下,被刘皇后抱来喂养,她待宋仁宗如同己出。第三个是史称杨淑妃,由于宋真宗中风在床不能坐朝,便将政事交刘娥处理。作为皇后的刘娥,不但要照顾皇帝,还要教养年少的太子,更要决策天下大事,真是内外兼顾,日理万机。所以由杨贵妃共同帮助照料这个孩子,因而赵祯一出生就有了三位母亲:生母和两个养母。
然而,对于宋仁宗赵祯出生的故事,民间一直流传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故事叫“狸猫换太子”。民间流传这个故事的版本很多,有清代古典名著《三侠五义》、有戏曲京剧名为《打龙袍》,话本则名为《宋宫怨》,大概的故事情节都差不多。说的是刘氏、李氏两个贵妃在真宗晚年同时怀孕,为了争当正宫娘娘,工于心计的刘妃将李妃所生之子换成了一只剥了皮的狸猫,污蔑李妃生下了妖孽。于是在宋真宗大怒下,将李妃打入冷宫,刘妃遂被立为皇后。后来,刘妃所生之子夭折,而李妃所生男婴在历经劫难后被立为太子。仁宗登基后,最终在包拯的帮助下,与双目失明的生母李妃相见,而身为皇太后的刘氏则畏罪自缢而死。
故事很精彩,然与史实出入较多,其实这么的黑暗和残酷故事却是文人为了增强艺术感染力而虚构出来的。而并不是历史的真相。真实的历史还是格外的温馨和感人的,充满了人性美的光辉。
先说宋仁宗的养母刘皇后,传说中成了千古罪人,历史上刘皇后并没有传奇故事中说的那么狠毒。她是北宋传奇式的女政治家,在她执政时期的几年后国库丰盈,威望日隆。她创设谏院、澄清吏治、兴修水利、完善科举、兴办州学,可以这样说,刘娥为宋仁宗朝的盛世景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有如武则天为开元盛世打下的基础。自古以来把刘娥和汉高祖的吕后、唐代武则天并称为“三大女主”。更难能可贵的是史称她“虽政出宫闱,而号令严明,恩威加天下”,“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刘皇后她对李姓侍女很好,还不断地提升李氏的地位。先是晋升李氏为才人,后又升为婉仪,宋仁宗即位后,再升为顺容。她还派人寻访李氏的亲属,给他的弟弟封了官,以示恩惠。刘皇后不仅待宋仁宗如同己出,还非常注重对宋仁宗的教育,在忙于政务的同时,请来天下名儒为他讲习经史,培养他的学养和德操。当然人无完人,刘皇后毕竟不是圣贤,她也有普通女人的一面,她总是担心皇帝不是自己亲生的,怕日久天长生出是非,于是她把李氏派出宫外,为先帝真宗守陵去了。
再说宋仁宗的生母李氏,这个女人很是令人钦佩。据史料说,她天性沉默寡言,是一位善良质朴的人。她自己的亲生儿子当了皇帝之后,她夹杂在一群先帝嫔妃之中,没有任何“母凭子贵”的表现。在当时宫廷里能够做到这样的真是少有,宫廷历来就是是非之地,是个巨大的名利场,传统的“母凭子贵”观念对李氏一点作用也没有,说起来真让人不敢相信。一个母亲能够如此隐忍自己的亲情,为了儿子的健康成长,多年来不声张此事,没有借此生出事端,只能说明她具有美好的品德,是个伟大的母亲。李氏死于公元1032年(宋明道元年),享年46岁。在她临死前,刘皇后(已经是皇太后了)又以仁宗的名义加封她为先皇的贵妃:宸妃。在安排李贵妃下葬的时候,刘皇太后听取了宰相吕夷简的建议,以皇后的礼仪规格下葬。
宋仁宗的另一个养母杨淑妃,也是一位明事理、善良的母亲。仁宗皇帝是被刘后和杨妃养大的,在具体的生活起居上,杨妃出的力更多些。所以,从小仁宗就称刘后为大娘娘,杨妃为小娘娘。杨妃在后宫过着一种与世无争的日子,人缘极好,与刘皇后相处融洽,对李氏也很照顾。在仁宗为报答她的养育之恩,想让她的侄子做诸司副使时候,她主动提出:“小儿岂胜大恩,小官可也。”于是改封为“右侍禁”。
那宋仁宗皇帝是如何对待这三位母亲的呢?就家庭关系而言,仁宗的处理是得体的,显示出人性之美。
在生母去世一年以后,即公元1033年,刘皇太后也去世了,享年65岁。宋仁宗从小由刘太后抚养,同刘太后感情很深,因此刘太后的死让他非常伤心,他终日守在灵前,茶饭不思,大臣们都非常担忧皇帝的龙体安康。他的叔父燕王赵元俨忍不住发话了:“你这是做什么?又不是死了亲娘!”也有人趁机说:“李宸妃不是病死的,是害死的。”宋仁宗闻听此话大惊失色,他抬起头来问:“皇叔说什么?我不是母后亲生的?那我又是谁生的呢?”赵元俨说:“你是李宸妃所生,刘太后所养。”仁宗心中起了疑念。据《宋史》记载仁宗始终不知道自己的身世,于是立刻下令调查。这时宰相吕夷简站出来说道:“李宸妃的凤棺现在大相国寺井中,请陛下开棺验看!”棺木很快被吊了上来,打开棺材后只见李宸妃面目如生,十分安详,没有毒杀、残害或者虐待的迹象,冠服全是按皇后标准穿着的,宋仁宗慨叹说:“人言岂可信哉!”。我同意有人说,宋仁宗去剖棺验尸,并不是怀疑刘太后害死了李宸妃,而是以此来堵住那些搬弄是非的王公大臣们的嘴。
事实上,仁宗和刘皇后的关系十分融洽。在仁宗十八岁和二十岁时,分别有朝臣上表称皇帝已经成年,请皇太后撤帘还政。而仁宗的做法是亲率宰相及文武百官去给太后贺寿,皇帝当着群臣之面给太后行跪拜之礼,这也是有违礼制的。按常规太后过生日是皇帝的家事由皇帝在宫内办个寿礼即可。仁宗此举曾遭到大臣们的非议,但仁宗不顾众议,行此大礼的目的就是向群臣表明他与皇太后间的感情密不可分,皇太后临朝听政完全是他所支持的。
宋仁宗对刘太后也十分孝顺,刘太后病重,他大赦天下,为她祈福。做到了一个儿子对母亲孝顺的极致,可谓母慈子孝。同年九月宋仁宗下诏,刘娥和李妃同时迁葬永定陵。灵柩起驾这天,宋仁宗先为刘娥发引,不但执孝子礼,还不顾宰相们的劝阻亲自行执绋之礼,一直步行送出皇仪殿。随后,他才再去往李宸妃下葬的洪福院为生母起灵,伏在棺木上痛哭道:“劬劳之恩,终身何所报乎!”,刘娥生前死后都是一个胜利者。
宋仁宗他追封生母李氏为庄懿皇太后(后改为章懿),刘太后死后被谥为“章献明肃”皇太后,仁宗并没有剥夺这个谥号。移出宗庙后反而一如既往地祭祀如初。(一般皇后死后谥号只有两个字,只有临朝称制过的皇后才追谥四个字)。这两个谥号也挺有讲究,“懿”是品德美好的意思,给了李太后;而“献”则是奉献的意思,说明刘太后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国家,献给了两代皇帝,是一心为公。对那位曾帮助刘皇后照顾过他的杨淑妃,仁宗皇帝是孝敬有加,刘太后死后曾诏立杨妃为皇太后,继续帮助仁宗处理国事,被大臣们谏止。但仁宗对杨妃按皇太后的礼仪对待,杨妃所居的宫殿为保庆宫,所以史书上有时也称杨妃为保庆皇太后。
终其宋仁宗的一生,拥有三个母亲的哺育辅佐,他是幸运的、幸福的。三位母亲身上也集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妇女形象善良贤惠,令人敬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