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828年,做了23年天子、14年流亡天子的周烈王(厉王),在霍国附近的彘地孤独终老。
虽然晚景凄凉,不过王位的世系传承却没有跑到别人家里。周烈王死后,共伯和领导的镐京看守政府,让烈王的儿子「静」继位,这就是西周的倒数第二位天子,周宣王。
宣王继位时大约二十多岁,他的父亲被国人驱逐时,他可能只有十岁左右。当时国人群情激愤,追杀烈王的诸王子时,还是太子的姬静被召幽伯藏在家中躲过一劫。
共和行政之后,镐京的看守政府废除了烈王的专利新政,赢得王畿内外臣民诸侯的支持。但废除新政后,王国再一次回到财政危机的窘境,以至于武备废弛,国力衰退。
宣王继位后,接手的就是这种局面。
先王专山川之利,以至于客死他乡,有了这个教训在前,宣王当然不会恢复其父的专利新政。但财政窘境不破不行,最终,朝气蓬勃的宣王选择,对财政制度最核心的地方进行变革。
农耕时代,财政制度最核心的地方,当然是土地制度。
西周实行的是公田制,配套的税制是以劳代税。王畿以外的诸侯国,以义务出兵和定期上贡替代税收。王畿以内的封臣,以提供若干劳动力到王田里劳作替代税收。而王室最终的财政收入,就是王畿内王田的产出。
自恭王以来,采邑贵族拿着王室赏赐的田地私下交易,公田逐渐沦为私田。封臣既丧失土地,便无力提供劳动力为王室劳作,私买土地的贵族,则逃避为王田提供劳力的义务,以至于王田荒废,产出极少。
此外,王室贵族人口增长,战争中不断涌现功臣,都需要天子赏赐土地,王田的面积也逐渐萎缩。
周考王在位时,可能曾一度清查田亩,惩治了部分逃税(劳役)者,缓解了财政危机。但此做法,仅仅是扬汤止沸。到周烈王时代,财政危机再次出现。
面对此种局面,宣王采取的措施是,把原来的土地制度和配套的税收制度全部推翻。
王畿之内,王田、公田、私田的区别不再。
王田的面积与产量低到没有存在感,继续维持或者干脆放弃,区别已经不大。索性「不籍千亩」,放弃经营王田。
至于赏赐给封臣的公田与沦为民间自有的私田,则一视同仁,持田者不再需要以劳代税,而是需要按照土地的数量,上交一定比例的粮食。
有多少田,交多少税,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的皇粮国税制度,从周宣王时开始。
一百多年后,东方的诸侯国开始效仿宣王的财政新制。齐国的「相地而衰征」,晋国的「作爰田」,鲁国的「初税亩」,秦国的「初租禾」,楚国的「量入修赋」……
宣王新政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在周宣王时期,这种变革并不能带来改天换地的变化。
西周时期,铁制农具似乎还没有在中土出现,土地产出不高。按亩征收的粮税,光在押运到镐京的途中,就要消耗掉不少。
也只有铁制农具普及,土地产出暴增,按亩征税这种财政制度才能爆发出它应有的威力。
不过相比之前的以劳代税,周宣王时代的财政状况,总算稍微缓解了一些。
财政危机缓解的周王国,才有能力应对周边敌对势力的威胁。
此时的周王国周边,有两个敌对势力,一个是西戎,一个是猃狁。
西戎位于周王畿西面的陇西高原,猃狁位于周王畿北面的陇东高原北部,以及更北的地方。
二十多年前,就在周宣王出生的那几年,西戎攻进了周王国的西部边陲,占领了西犬丘,杀死了为周人镇守西疆的嬴姓家族首领。那时的周天子——宣王的父亲周烈王,需要重点应对猃狁、淮夷和荆蛮的威胁,没有对西戎展开有力的反击。
二十多年后的现在,周宣王要反击西戎,一雪前耻。
公元前824年(宣王四年),嬴姓家族的另一个首领秦仲,被周宣王任命为反击西戎的主帅,与西戎各部开始了长达两年的战争。
两年后,一条噩耗传到镐京,秦仲战死。
秦仲的五个儿子被周宣王召见,随后,他们带着宣王调给的七千兵马杀回陇西。半年后,大破西戎,被西戎占领的西犬丘也被秦人收复。
为了表彰秦人的功绩,宣王册封秦仲长子秦其为西陲大夫(西陲是西犬丘的别称)。后世,秦其的子孙追谥他为秦庄公。
反击西戎的同时,宣王还要应对猃狁的威胁。
此时的猃狁,像极了后世的匈奴和蒙古,他们动辄突入周人的领土,抢掠粮食,俘虏人口带回北方。
二十多年前的烈王前期,猃狁侵入关中劫掠,多友率军追击,在陇东高原取得了一系列胜利,解救了部分被劫掠的人口,斩杀了数百敌军,俘获了上百辆战场。
那场反击战并没有彻底摧毁猃狁,二十多年后,他们卷土重来。
公元前823年(宣王五年),阳春三月,本是一个美好的时节,但此时的关中却弥漫着战争的气氛。猃狁的军队沿着西洛水南下,进入关中东部。
通常情况下,北方的戎狄南下劫掠都会选择在秋冬时节。一方面是因为秋冬时节,农耕区的秋粮刚刚收获,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戎狄骑乘的马匹长足了膘,适合长途奔袭。
周宣王为什么能彻底打败徐国为首的淮夷?
但这一次猃狁入侵,选择在春夏之交,实在令人费解。
得到消息后,宣王亲自率军,在彭衙(今白水县)迎战,大败猃狁。
随宣王参战的还有王廷的执宰,名为兮甲。这场战争也就被记录在兮甲制作的青铜盘(兮甲盘)铭文中。
败退回陕北高原的猃狁,在三个月后,又转道陇东高原,沿着泾水南下,突入到镐京以北的焦获(今泾阳县)。周宣王拜兮甲为帅,率军迎战。
兮甲在焦获击退猃狁,并一路往北追击,在太原大败猃狁。
这个太原不是今天山西省会那个太原,而是指如今庆阳一带的董志塬,又叫大原。当然,因为水土流失的缘故,今天的董志塬要比西周时的大原要小得多。
为了能更彻底的阻挡猃狁南下,大原之战后,宣王任命南仲在大原南部一带修筑城垣,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长城。
兮甲反击猃狁的功绩,南仲修长城的功绩,分别被记录在《诗经》中的《小雅·六月》和《小雅·出车》当中。
猃狁经此一战,实力大损,他们退到大原,甚至更北面的西套平原、鄂尔多斯高原,休养生息。六年后(宣王十一年/公元前817年),他们卷土重来。
陇东高原的南部,已经被周人修筑的城墙拦截了南下的去路,猃狁选择从西洛河向南突破。
得到消息的周宣王,任命虢国的贵族季子为帅,和秦邑大夫秦其(秦庄公)一起北上迎战。周王师一路反攻追击,在西、略、高陶等地重创猃狁。
追击途中,虢季子回朝复命,秦庄公继续北上追击,深入猃狁的地盘。猃狁各部布置了口袋阵,逐渐完成了对秦庄公的合围。但是周人大军奋勇作战,撕开了猃狁的包围圈,并再一次重创猃狁。
猃狁各部经此一战,实力大损,率部远遁北方。直到二十多年后,才再一次出现在周人的视野里。
周王国与猃狁连年征战,耗费巨大,即便按亩征税,也并不能完全缓解财政危机。
周宣王要求东方的诸侯国增加上贡的数量,以此缓解王室的经济压力。但因为他的祖父周夷王烹杀了齐国君主,引起诸侯内心不满,他的父亲又经历国人暴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对于他的要求,诸侯封国并不给多少面子。
周宣王为了重树天子权威,强行干涉鲁国的君位传承。公元前816年(宣王十二年),周宣王废除鲁武公长子的世子之位,改立鲁武公的小儿子为世子。
此举明显违背周王朝的礼法,但宣王执意而为,目的,就是让诸侯睁大眼睛看看,天子毕竟还是他们的老大。
碍于实力、血缘、礼法等复杂因素,诸侯忍了周宣王的所作所为,适当增加贡物数量。
但淮夷就不同了。
淮夷各国在烈王时期两次反周,最终被周人打服,加入了周王朝的宗藩体系,成为了周天子的臣属。
既作为臣属,自然也要和其他诸侯国一样,为周王朝与西北戎狄的战争费用买单。宣王五年反击猃狁之后,兮甲被宣王派遣到成周,收取东方各国的贡赋,这其中就包括淮夷各部。
淮夷各部不堪压榨,在公元前816~810年(宣王十二年~十八年)之间,再一次举兵反周。
这次淮夷反叛的范围,覆盖了整个淮河流域,甚至波及到江汉地区。领导淮夷大军的是大名鼎鼎的徐国,这个曾在130多年前称王,与周穆王平起平坐,领导淮夷打到洛阳盆地边缘的牛逼国家。
好在西戎已被秦人压制,猃狁已被王师击败远遁,王国西北无忧。周宣王倾半国之力而出,兵分三路攻打淮夷。
东路军由师寰担任主帅,虎臣为副将,率领部分禁卫军,以及齐㠱莱秝等封国军队,征讨淮河下游的冉、莽、铃、达四部,斩俘甚众,缴获大量青铜器。
中路军由宣王御驾亲征,率领王师从成周出发,沿汝河或颍河南下,顺淮水东下直指徐国南部边境。王师大约在如今的五河、盱眙一带淮河北岸高地布阵,随后与徐国交战,大败徐军。
此战,徐国损失巨大,最终向周天子请降。此后,徐国从一流强国彻底沦为二三流小国,在春秋时期籍籍无名,最终被来自江东的吴国吞并。
西路军由宣王的肱骨重臣召穆公挂帅,师出南阳盆地,一路扫荡大别山两麓,斩俘甚众。
这场战争,分别记录在青铜器师寰簋铭文,和《诗经》中的《大雅·江汉》和《大雅·常武》中。
此次淮夷反叛,南阳盆地双强之一的谢国竟被淮夷攻灭(另一强为吕国,都是周人的外戚姻亲之国)。宣王命召穆公在谢国旧址修筑城邑,名为谢邑。
谢邑竣工之日,周宣王在京城召见召穆公与申伯,将申伯改封到谢邑,国号不变,接替原谢国镇守南疆,担任南方诸侯之长,监视淮汉蛮夷。
这段历史,记录在《诗经·大雅·崧高》之中。
搬家到南阳盆地的,只有申伯和一部分申国之民,剩余的部众依然留守在西北。申国从此一分为二,形成关陇之西申国与南阳之南申国。
此时的申国,在周王朝中的地位可谓如日中天。
申伯是周宣王的舅父,他的姐姐是周烈王的王后、周宣王的母亲——申姜。这还不够,留在西申的申伯庶子的女儿,也就是申伯的孙女,又被周宣王聘为太子姬宫湦之妃,未来的申后。
这样的荣耀,也只有西周开国时的齐国太公吕望家族,才能与之相提并论。
后世有云,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换到宣王朝,可以改成「成也申国败也申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