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 历史人物 > 正文

范蠡的一封密信间接害死了文种

时间: 浏览量:
用手机看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内容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家喻户晓,在这个故事中,有两个不可忽略的人物,一直为后世评判,尤其他们截然不同的结局,成为后世出将入相者的必读模版,他们是范蠡和文种。

范蠡和文种原是楚国人,因在楚国不得志而投奔越国,两人相交甚厚,一起成为越王的谋士。但当时越国国力不如吴国,频频遭到吴国的欺压。勾践即位后,这种被动的局势得以缓解,但同时也为越国带来了灭顶之灾。

勾践足智多谋,善于用人,思维超前,颇有手段,是越国史上一个非常奇特的君王。《史记》载,老越王允常刚去世,吴国又趁虚而入。勾践临危不惧,精挑细选了数十名壮士组成敢死队(先锋),前去应战(这恐怕是勾践的独创)。勾践放弃了一味的硬拼,而是为吴军上演了一出集体“自杀”的大戏,以此分散对方军心,等吴军看着越国先锋一起“刎颈自残”的画面时,惊得目瞪口呆,瞬间失去了战斗力。这时,埋伏在暗处的越军趁机一涌而上,把吴军打了个落花流水,吴王阖庐也在战乱中被杀。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勾践年轻时就具备出色的军事才能,而且勇猛果敢,“兵不厌诈”运用的相当娴熟,这在当时礼制余韵尚存的春秋时代,显得很“超前”。当然了,同时也窥见勾践阴险狠辣的一面。

在这样一位雄主驾前效力的范蠡和文种,无疑是如鱼得水,所以,范蠡和文种,在辅佐勾践复国称霸的道路上,君臣同心顺风顺路,很快达到了理想的巅峰。但是当患难过去,胜利到来,往日同甘共苦的岁月一去不返,君臣之间的那份默契也荡然无存。

勾践之范蠡和文种,犹如齐桓公之管仲和鲍叔牙。两人惺惺相惜,互相谦让,在共同辅佐勾践时,总能不谋而合。但当越国国力逐渐强大时,两人却在个人的规划上出现了严重的分歧,这也直接导致了两种不同的结局。

印象中文种的悲剧归根于他自身的不明智,对功名利禄的留恋,但事实上文种的悲剧跟范蠡脱离不了关系。

史书说越王称霸后,范蠡即离去,其中具体过程并没有交待。但可以肯定,他离去时秘密见了文种,并且热情的邀文种一同离开越国。归隐也好,弃政从商也罢,也许在外人看来这是激流勇退,但勾践并不这么认为。

从君王角度看,臣子出走无疑是跳槽,引起君王的忌惮也是常态,毕竟当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利害关系显然,局势敏感。比如庞涓诬陷孙膑与齐人勾结,引起魏王忌惮,使孙膑差点死于非命。这说明君王对待人才习惯倾向于“自己得不到别人也休想得到”的扭曲心态。范蠡离开越国,在越王看来肯定不是告老归田那么简单,范蠡的能力勾践知道,献计然七策只用了五策便灭了吴国,允许这样的智臣离开越国无异于放虎归山。

范蠡的一封密信间接害死了文种范蠡的一封密信间接害死了文种

但是勾践并没有阻止范蠡离开,也没有为难范蠡,可见范蠡辞职的理由充分,完全说服了勾践,再加上辅佐他复仇称霸的恩情,勾践也不好为难。问题是范蠡辞职后还要教唆文种离开越国,这在勾践看来可能不够厚道,文种的死跟范蠡的这个行为脱离不了关系。

况且范蠡要回归的不是自己的家乡楚国,也不是归隐山林终身不出,而是去了齐国。齐国当时是越国的死敌,春秋末年,越国称霸后,齐国成了唯一可以与越国相抗衡的国家。勾践北上争霸,无疑就是以打败齐国为目的,越国为了压制齐国,曾将都城迁于山东琅琊,所以,当时齐越两国的政治局势是非常敏感的。

在这个节骨眼上,范蠡辞职去了齐国,即使真的是清清白白的,也难免不引起勾践猜忌。当然,猜忌也算了,反正范蠡离开了越国,勾践也奈何不得了,偏偏范蠡到了齐国后,还不安分,他忘不了与文种的交情,更不想眼睁睁看着文种不得善终,想方设法说服文种离开越国。期间两人不断有书信往来,谁也不知道信中说了些什么,勾践能作何感想?

信中内容史书中说得很明白,除了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赤裸裸血淋淋的警示来劝文种隐退,还说了一堆勾践的坏话,范蠡说勾践天生长颈鸟嘴,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享福。能在友人跟前如此描黑自己上司外貌的,足见范蠡看得透彻。

即使范蠡做了恶人,苦口婆心的规劝,文种还是没有答应。说他留恋功名利禄自觉功高也好,忠心护主从一而终也罢,反正文种自当初从楚国踏入越国大地的那一刻起,压根就没打算离开越国,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越国,越国已经深入他的骨髓。他并不是不认清现实,也并不是看不透勾践的为人,更深知范蠡的一番好意,他拒绝的那么从容、淡定,足以说明他生为越人死为越鬼从一而终的决心。

但是另一面,他也可能在范蠡不断的规劝中有过犹疑,这也是人之常情,毕竟在君王与挚友之间有个衡量和抉择的现实问题,范蠡所言毕竟也是铁板铮铮的现实,他文种自然也看得清楚。史书载文种接到范蠡书信后称病不再上朝,有人趁机中伤,诬告文种将要作乱,越王赐剑令他自行了断,一代谋臣就此陨落。

所谓当断不断必受其乱,用在文种身上最恰当不过,就是因为一念之差,而给了勾践口实,但这一念之差完全是拜范蠡所赐。勾践本来就因为范蠡的离开(去往齐国)深为忌惮,如今又与文种密信往来(通敌),这叫君王情以何堪?

对文种而言,若不是范蠡的一封言及要害的书信,不是范蠡一而再再而三的劝退,文种也不会犹疑不定,半路刹车,给勾践起疑的机会,或许文种真能从一而终,得偿所愿。无奈范蠡救友心切,不知弄巧成拙,反而搅混了这趟浑水,文种怎么也洗不清了。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编辑:镜花水月
关键词: 文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