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 历史人物 > 正文

范蠡文种不同的人生结局

时间: 浏览量:
用手机看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内容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灭吴之后,越王勾践进入吴国,在吴王的文台上举行盛大的酒宴,以庆贺胜利。文种上前献祝酒辞称颂说:“皇天佑助,我王受福。良臣共谋,我王之德。先君显灵,辅君成事。君不忘臣,臣尽其能。功配上天,德不可掩。举酒祝君,万福无疆!”越王听了这一祝辞,却默不作言。文种再上前祝辞说:"我王仁贤,怀道抱德,灭仇破吴,不忘返国。赏天所吝,群邪杜塞。”越王仍然面无喜色。

这时范蠡已看出了勾践的为人,只可共患难,而不可共成功。他不惜群臣之死,来成就自己的功业,却不愿封赏功臣,他面有忧色而不乐。这时范蠡就已暗下决心,要离越而去。因此等到勾践从吴返越,又北上争霸中原,意得志满,凯旋而归之后,范蠡便劝文种说:“现在已是离开越王的时候了,否则必有杀身之祸。”文种却不信其言,不听其劝。范蠡又写信给文种说:“我听说天有四时,春生而冬伐;人有盛衰,泰极而否来。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道,大概只有贤人才能做到吧。蠡虽才能低下,还能明白进退之道。飞鸟已尽,良弓当藏;狡兔已死,良犬当烹。越王的为人,脖子长而嘴如鸟喙,目如鹰视,行步如狼,可以与共患难,不可与处荣乐:可与历危,不可与处安。您如不忍离去,必为所害!”但文种始终不信越王会加害于他这个大功臣,到底没有离去。

范蠡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与西施结为夫妻,西出姑苏,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中,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称之财神。被视为顺阳范氏之先祖。

勾践大业成就之后,果然对功臣们的态度逐渐冷漠起来,愈来愈疏远他们。文种因此而心中郁闷不乐,整日忧心忡忡,并且多日辞病不上朝。于是有人向越王诬告文种说:“文种自以为因为有他,君王才有今天,但他却官不见加,地不见封,因此他心怀怨恨,愤疾于内,色形于外,故而不来朝见君王。勾践听了这一番话,便开始对文种产生恶感。有一天文种对越王说:“臣多年来之所以早朝而晚归,苦身焦思,就是为了助王灭吴。现在吴国已灭,大仇已报′,君王也就不再有什么可忧虑的了。”勾践听出了文种话中之意,心中不快,默然不语。

范蠡文种不同的人生结局范蠡文种不同的人生结局


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的一天,越王召见文种问道:“我听说,知人易,自知难,难道有谁能知道相国您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吗?”文种回答说:“君王能说出这样的话,实在太可悲了。君王知臣之勇,不知臣之仁;知臣之忠,不知臣之信。臣多次劝大王损声色,减淫乐,对王尽心竭忠,言无所讳,因此多次触犯了大王,不能顺从大王之意而言,难免获罪。臣不敢畏死而不言,但愿言而后死。从前子胥被吴王所杀,临死前曾说:"狡兔死,良犬烹:敌国破,谋臣亡。’范蠡临行前,也和我说过同样的话。从大王之问可见大王之志了。”勾践默然不应。文种回到家里,对他的妻子说:"我也看出,君王有害忠良之意。我的性命难保,只不过在须臾之间了。”

果然不久,勾践又召文种,对他说:“你有谋略兵法,克敌制胜的九术之策,今用其三就已灭吴。还有六术在你那里,望你能用其余的六术辅我前王于地下,以谋灭吴之前人。”于是文种仰天叹道:“可悲呀!我悔不从范蠡之谋,而终为越王所杀!勾践又赐文种一把剑。文种得剑,又叹道:“本为南阳之宰(这是说自己本是楚国宛令,宛即南阳)为越王所擒!”又笑道,“后世百代,忠臣必以我为鉴!”说罢,便伏剑而死。文种死后,勾践把他葬在国都郊外的西山上。

可怜一代相才文种,死得如此悲惨。

同是助勾践灭吴兴越的功臣,范蠡不恋官位权努,远离朝政,弃官经商,施舍于民,圆满了自己一生。而文种不识时务,留恋官位荣华,陷于愚忠之泥潭不能自拔,终被勾践所杀。

(道德经)上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这段话阐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不人不要把什么都做到顶点,不要把名利看得太重,要识时务知进退。功大必然盖主,更容易居功自傲,到这时,自己的灾难也就到来了。所以一个人一定不能争名夺利,更不能迷恋权势进而谋取权势。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编辑:镜花水月
关键词: 文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