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界非常活跃,士人对天道观、认识论、礼法制度、社会伦理、名实关系以及政治主张等宇宙、社会、人生等论题进行自由论争,形成先秦学派。
《汉书·艺文志》按“诸子同调者归于一类”的原则,说:诸子189家,4324篇。诸子百家之称由此起。
司马谈(司马迁父)将先秦学派分为儒、道、墨、法、名、阴阳六家学术流派。到了西汉末年,刘歆在六家基础上增加了纵横、杂、农、小说四家,共十家。后人又加上兵家、医家等。各学派又有代表人物。
今天盘点一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基本情况,以飨看官老爷。
自春秋末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以来,到了战国时,与墨家并称显学。儒家经典有所谓“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到了唐宋时期,儒家经典扩充成了十三经。十三经指《诗》《书》《易》《周礼》《礼记》《仪礼》《公羊传》《穀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后世历代涌现诸多专攻儒家某一经典的大家,儒家诸子有:
1、孔子,生卒为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曾任鲁国官吏,后聚徒讲学,宣传政治主张,周游列国,终不见用。其思想核心是“仁”;崇尚礼乐和仁义,教育上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其言行主要保存在《论语》中。
孔子晚年回鲁,编订《春秋》,整理《诗》《书》等文献,还流传孔子读《易》的故事。易经,相传从黄帝时代就有,神农时代叫《连山易》,黄帝时代叫《归藏易》,到周文王在羑里坐牢时,研究的正是《周易》。春秋时期《易》的研究传说是孔子读易,“韦编三绝”。《连山易》和《归藏易》被学者认为是筮书。《周易》成为儒家群经之首。后世在《易》的基础上产生了“传学”、“注学”、“章句学”、“图学”、“数学”、“谶纬学”等十六种学(南宋郑樵语)。
2、孟子,名轲,生卒年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孟子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门人,终成战国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其思想核心是仁、义。他主张兴王道,行仁政,主张保民;提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反对诸侯间的不义战争,对各国政治和战争多有抨击;性善论是其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其学说为《孟子》,元朝时,被追封为亚圣。
3、荀子,生卒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名况,赵国人,时人尊称他为荀卿。曾游访齐、楚、秦、赵等国,曾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和楚国兰陵令。他主张以礼治国,礼法并举;反对孟子性善论,认为人性本恶,故而要用礼治来约束,做到“明分使群”,通过后天教化达到性善;荀子认为天是没有意志的自然存在,与人事的吉凶祸福无关,人在顺应规律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改造自然,“制天命而用之”。其学说主要保存在《荀子》一书。
4、左丘明,即《春秋左传》,相传为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司马迁说,左丘明担心孔子弟子人人理解不同,各自为是,丧失孔子的本真,所以依据孔子史记详备地说明其语意,撰成《左氏春秋》。
5、公羊子,《春秋》也是从孔子开始,传子夏,战国时期齐人公羊高,从学于子夏,得春秋精髓,后世称为《春秋公羊传》,是为公羊学派。公羊学派在公羊家族中传承,讲究“微言大义”,以问答方式解经。到了西汉,推动“独尊儒术”的董仲舒,即是公羊派代表。
6、谷梁俶,相传孔子的弟子子夏将《春秋》这部书的内容口头传给谷梁俶(也叫谷梁赤,字元始),谷梁赤记录下来,便是《春秋谷梁传》。到了西汉,虽然是官学,谷梁派与公羊派在石渠阁会议上,进行了激烈的交锋,终于占据主流地位。
7、铎椒,为楚威王的师傅,因为楚王不能读完整部《春秋》,他说摘取了有关成功失败的内容,编成了四十章,命为《铎氏微》。
8、虞卿,是赵孝成王相国。虞卿一面摘录《春秋》,一面考察近代形势,也写了八篇,命为《虞氏春秋》。
先秦儒家还有子思门人所作的《孔丛子》等著作。当然,春秋齐国晏子也属于儒家学派。
道家学派,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可分为老庄学派、黄老派、杨朱学派等主要流派。代表人物有:
1、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末期人,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其著作为《道德经》,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五千多字。
2、列子,生活年代大约为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享年75岁,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名寇,又名御寇,周朝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先秦天下十豪之一。列子的思想主要在《列子》中。该书是战国早期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其后学所著,汉代以后,该书又称为《冲虚真经》,且封列子为冲虚真人,其学说被古人誉为常胜之道。《列子》是一部智慧之书,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其书默察造化消息之运,发扬黄老之幽隐,简劲宠妙,辞旨纵横。
3、庄子,生卒年大约为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姓庄,名周,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汉代以后,庄子被尊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4、杨朱(约公元前395-约公元前335),杨姓,字子居,魏国人,战国初期道家杨朱学派的创始人。杨朱主张“贵己”、“重生”、“人人不损一毫”的思想,杨朱派信仰"道法自然",通过对个体的自我完善进而达到社会的整体和谐。战国时期,有“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的说法,其学说影响很大。杨朱派代表人物除了杨朱外,还有巫马子、孟季子、子华子、詹子(詹何)、魏牟、田巴等人。
盘点战国诸子百家的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5、宋子(约公元前370年—公元前291年),名为宋钘,宋国人,战国时期宋尹学派创始人及代表人物。齐宣王(田辟疆)时代,他曾游稷下,其继承老子思想,提倡"接万物以别宥为始",提出"情欲寡"﹑"见侮不辱"说,反对诸侯间的兼并战争。孟轲与庄周都很尊敬他,称之为“先生”。他也主张“崇俭”、“非斗”,被人误以为墨家学派。
6、尹文子(前360年~前280年),齐国人。战国时代著名哲学家。尹文与宋钘齐名,属稷下学派。战国时代的宋尹学派的前驱。尹文于齐宣王时居住在稷下,为稷下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与宋钘、彭蒙、田骈同时,都是当时有名的学者。
7、田骈(pian),先秦天下十豪之一。又称陈骈,齐国人,与田齐宗室出于同姓。是稷下学宫中最具有影响的学者之一。他与慎到齐名。曾讲学稷下,雄于辩才。代表作品有《田子》。田骈是齐国临淄稷下的中坚人物。史称他好高议,“设不为官”。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异常活跃。在齐国,从齐威王的父亲田午开始,就在国都临淄(今山东临淄北)西边的稷下设立学宫,广招各国的学者、游士等有才之士前来议论讲学,著书立说。被请来讲学议论的人,称作“稷下先生”。田骈就是当时的“稷下先生”之一,是彭蒙的学生。
稷下学士中有儒家,代表人物是孟子、荀子、公孙固和鲁仲连;有道家,代表人物是尹文、环渊、田骈、黔娄和捷子;有阴阳家,代表人物有邹衍、闾丘子;有法家,代表人物是慎到。
8、鹖冠子,生于战国时期,为賨人,流于楚国,终生不仕,以大隐著称。鹖冠子学派在战国晚期影响非常大。其弟子庞煖在仕途的辉煌令天下多少怀才不遇之能士心跳目眩。其著作为《鹖冠子》,行文古奥典雅,用辞古雅含蕴,唐代韩愈读后赞叹说,读《鹖冠子》宛如在一阵阵仙风道雨中,静静聆听先哲圣贤娓娓道出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真谛。
墨家,诸子百家之一,墨家约产生于战国时期,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钜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关注现世战乱;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开始向科学研究领域靠拢。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推崇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节用),重视继承前人的文化财富(明鬼),掌握自然规律(天志)等。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
1、墨子(公元前476或480年—公元前390或420年),名“翟”(dí)。孤竹君之后,本墨台氏,后改为墨氏,宋国人,一说鲁阳(今河南省鲁山县)人,一说滕国(今山东滕州)人,曾担任宋国大夫。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出身于小手工业者,精通器械制造,并且是当时著名的军事机械制造专家。墨子与同代著名的公输般(即鲁班)齐名。
2、禽子,禽滑厘(釐)(qíngǔlí或qíngǔxī)生卒年不详,宋国(今河南商丘)人,禽滑釐曾是儒门弟子,学于子夏,自转投墨子后,便一直潜心墨学。传说是墨子的首席弟子,字慎子。其后代以他的字作为姓氏,形成慎姓。
3、孟胜,即许犯,墨家第三代钜子。孟胜与楚国阳城君是上下属兼好友关系。楚悼王去世时,妒恨吴起的众大臣群起作乱要杀死吴起,吴起伏在楚悼王遗体上,仍然被弓箭射杀,箭簇也射中楚悼王的遗体。按照楚国法律,毁坏王尸要罪连三族。楚国继任国君楚肃王,要杀光“射吴起并中王尸者”,共有70多个家族被牵连,也包括阳城君。阳城君闻讯后逃亡。楚肃王收回阳城君的封地时,由于阳城君将“符令”托付给孟胜。孟胜认为唯有一死,才不负阳城君所托。其弟子徐弱劝告孟胜,此举将令墨家损失惨重,更有可能“绝墨者于世”。孟胜决定将钜子之位传给宋国的田襄子,不怕墨者绝世。孟胜派出三个人传钜子之位于田襄子,然后赴死。田襄子以钜子地位命令三个墨家门人留下,但三人折返楚国与孟胜共同赴死,同死者约有180人。
4、田襄子,又名田鸠、田俅子、田系,齐人,其活动年代约略与庄子同时,死于秦国。其事迹见于《吕氏春秋》、《淮南子》,田鸠为墨家第四代钜子。
5、腹子,墨者第五代钜子,腹䵍(tūn),居秦,其子杀人。惠王曰:“先生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勿诛矣。”腹䵍对曰:“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王虽为赐,腹䵍不可不行墨者之法。”遂杀其子。
法家,诸子百家之一,春秋、战国亦称之为刑名之学,提倡以法治为核心思想,以富国强兵为己任,是积极入世的行动派,其思想包括伦理思想、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思想以及法治思想等诸多方面。法家伦理思想指的是建立在人性观基础上的诚信观和义利观。代表人物有:
1、管子,约公元前723年~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颍上(今安徽颍上)人。管仲生活在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辅佐齐桓公公子纠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被尊称为“仲父”。后人尊称为“管子”,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2、赵鞅(?-前476年),春秋末期晋国赵氏的领袖,原名赵鞅,又名志父,亦称赵孟,即赵简子,是《赵氏孤儿》中的孤儿赵武之孙。晋昭公时,公族弱,大夫势力强,赵简子为大夫,专国事,致力于改革,为后世魏文侯李悝变法、秦孝公商鞅变法和赵武灵王改革首开先河。
3、李悝(前455—前395年),又名李克,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战国初期魏都安邑(今山西夏县)人。曾任魏文侯相,主持变法。李悝经济上推行“尽地力”和“善平籴”的政策,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增强产量,国家在丰年以平价购买余粮,荒年以平价售出,以平粮价。政治上实行法治,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奖励有功国家的人,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强国之一。他曾汇集当时各国法律编成《法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其“重农”与“法治”结合的思想对商鞅、韩非影响极大。
4、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商鞅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他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他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军事上,他统率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被秦孝公赐予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史称为商鞅。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公子虔诬为谋反,战败死于彤地(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西南)。尸身被运至咸阳车裂,全家被杀。
5、慎子,即慎到。古慎国(今河南正阳)人,列国时祖上由山东迁居赵国。《史记》说他在齐宣王时曾长期在稷下讲学,是稷下学宫中最具有影响的学者之一,其著作很多已失传,《慎子》现存有《威德》《因循》《民杂》《德立》《君人》五篇,《群书治要》里有《知忠》《君臣》两篇。
6、申子,(前385年-前337年),名申不害,郑国京邑(今荥阳东南京襄城)人。《史记》说他专攻“黄老之术”,以“术”著称,著有《申子》。韩国灭掉郑国后,韩昭侯重用他为丞相,在韩国主持改革,他在韩为相15年,“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帮助韩昭侯推行“法”治、“术”治,使韩国君主专制得到加强,国内政局得到稳定,贵族特权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渐趋富裕,史称“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十五年间便使韩国强盛起来。公元前337年,申不害卒于韩都(今河南新郑)。
7、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新郑(今属河南)人。韩非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于一身,将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为后世留下了大量言论及著作。其学说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统治阶级治国的思想基础。其思想反映在后人收集整理编纂的《韩非子》一书中。
盘点战国诸子百家的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8、李斯(?-前208年),战国末楚国上蔡(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人,是法家实践派。少为郡吏,曾从荀卿学。战国末年入秦国,初为秦相吕不韦舍人,被任命为郎。旋任长史,拜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下逐客令时,上书力谏客不可逐,为秦王采纳。又为秦并六国谋划,建议先攻取韩国,再逐一消灭各诸侯国,完成统一大业。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全国后,为廷尉。后任丞相,多次随始皇帝巡行。秦二世时,被赵高诬为谋反,具五刑,腰斩于咸阳市,夷三族。
法家学派还有士匄、子产、吴起、乐毅、剧辛等人,在不同的国家实施他们的思想。
阴阳家,诸子百家之一,是盛行于战国末期到汉初的一种哲学流派,齐国人邹衍是其创始人,阴阳家的学问被称为“阴阳说”,其核心内容是“阴阳五行”,阴阳学说源自于《易》,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阴阳家将自古以来的数术思想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并进一步发展,建构了规模宏大的宇宙图式,尝试解说自然现象的成因及其变化法则。
1、邹衍,(约公元前305年至公元前240年),一作“驺衍”,尊称邹子(或作驺子),因其学问迂大而宏辩,人称为谈天衍。。齐国(今山东章丘相公庄)人,战国晚期阴阳家代表人物、五行创始人。邹衍曾游学稷下学宫,以学问重于齐。到魏,受到魏惠王郊迎。到赵,平原君待之以宾主之礼。到燕,燕昭王亲自为他在前面扫尘,听他讲学,为他筑竭石宫,执弟子礼。邹衍主要有“大九州说”和“五德终始说”,善于以天象和五德演化的变化,推演朝政的兴衰。
2、公梼子,即公梼生,是战国末期阴阳学派中楚国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他与赵国通海人公孙发(以“天道阴阳轮回说”著称)、楚国淮阳人南公(以天象阴阳说和卜相著称,曾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齐国章丘人邹衍(公元前324~前250年,以“大九州说”著称)等齐名,很早即游学至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并留居斯地。公梼生则以精准推演“五德终始术”而著称天下,“五德”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德性,“终始”指“五德”之间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转,并将自己所学传授给了齐国人邹奭(雕龙奭、邹衍之孙)。
3、雕龙奭,即邹奭,邹衍之孙,是稷下晚期学者。继邹衍之后,推阐阴阳五行、五德终始之说。因其说注重文彩修饰,有似雕龙画凤,故时称“雕龙奭”。
4、淳于髡(约前386年—前310年),齐国黄县(今山东省龙口市)人,战国时期齐国政治家、思想家,齐之赘婿,齐威王拜其为政卿大夫。淳于髡身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度出使诸侯,未尝屈辱。淳于髡博学多才、善于辩论,曾经辅佐过魏惠王、陈轸等人,是稷下学宫中最具有影响的学者之一。他长期活跃在齐国的政治和学术领域,上说下教,不治而议论,对齐国的振兴与强盛、对威、宣之际稷下之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其他,乘丘子,杜文公、容成子、闾丘子、冯促、将巨子、齐人周伯等人,也是重要人物。
名家,又称“讼者”“辩者”“察士”“刑名家”。与“墨家”、“数术家”等并列为先秦诸子百家中专门研究自然科学的学派。名家在中国开创了逻辑思想探究,包括对思想中最基本的元素“实”与“名”和各命题关系的诠释,著名的命题包括“历物诸题”、“辩者诸事”等,著名人物有邓析、公孙龙、惠施等人。冯友兰在其《中国哲学史》中将名家分为“合同异”与“离坚白”两派,前者的代表人物为惠施,后者的代表人物为公孙龙。
1、邓析(前545年—前501年),郑国人,郑国大夫,春秋末期思想家,“名辨之学”倡始人。与子产同时,名家学派的先驱人物。他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革新派,他第一个提出反对“礼治”思想。他的主要思想倾向是“不法先王,不是礼义”。
2、公孙龙子,即公孙龙(公元前320年-公元前250年),字子秉,赵国邯郸(今河北邯郸)人。“名家”离坚白派的代表人物。“诡辩学”的祖师。为名家代表人物之一。公孙龙能言善辩,曾经做过平原君的门客,其主要著作为《公孙龙子》,其中最重要的两篇是《白马论》和《坚白论》,提出了“白马非马”和“离坚白”等论点,重在分析感觉和概念,区别个别与一般、具体与抽象,过分强调事物之个性。虽各有所偏,然对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贡献。
3、惠子(约前370—约前310),惠氏,名施,即惠子,战国中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庄子的至交好友。惠子是战国时期六国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
在春秋战国时期,“纵横家”是指一个独特的谋士群体,可称为中国五千年中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其祖鬼谷子,曾授苏、张、孙、庞四大弟子,皆战国时风云人物。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公孙衍和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
1、鬼谷子,生卒年不详,又称王诩,王蝉、王利,道号鬼谷子。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祖籍朝歌(今淇县)城南。战国时期传奇人物。著名谋略家、纵横家的鼻祖,兵法集大成者,诸子百家之纵横家创始人,相传其额前四颗肉痣,成鬼宿之象。精通百家学问,因隐居在云梦山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常入山静修,他被上天赐予通天彻地的智慧,深谙自然之规律,天道之奥妙,被后世尊为“谋圣”。在文化史上,鬼谷子是与孔子、老子并列的学术大家。他隐于世外,将天下置于棋局,弟子出将入相,左右列国存亡,推动着历史的走向。主要作品有《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等重要作品,其著作被后世称为“智慧禁果,旷世奇书”,历代列为禁书。
2、公孙衍(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魏国阴晋(今陕西华阴)人,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曾任魏国犀首(官名)《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犀首,天下之善将也,梁王之臣也。”)之官,人因以“犀首”称之。最初出仕魏国,后为秦惠文王所用为秦将,因替秦国收复河西,而受封大良造。后离秦,再仕魏国,首倡联合山东诸国共同抗秦。曾佩五国相印,名盛一时。后因合纵失败,加之不断卷入列国政争,而被魏国、韩国弃用。晚年,一说死于魏国政争,一说被秦武王尊为相邦,死于秦。
3、苏秦(?—前284年),己姓,苏氏,名秦,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早年投入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学成游历多年,潦倒而归。随后,刻苦攻读《阴符》,游说列国,得到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关。联盟解散后,齐国攻打燕国,苏秦说齐归还燕国城池。后自燕至齐,从事反间活动,被齐国任为客卿,齐国众大夫因争宠派人刺杀,苏秦死前献策诛杀了刺客。
4、张仪(?-公元前309年),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早年入于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出山之后,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六国入秦。得到秦惠文王赏识,封为相国,奉命出使游说各国,以“横”破“纵”,促使各国亲善秦国,受封为武信君。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死后,秦武王继位。张仪失去宠信,出逃魏国,担任相国。公元前309年,张仪去世。
5、阙子,姓阙、名、字、里、爵、皆无考,纵横十二家之一,与庞煖、苏秦、张仪等齐名。
6、甘茂(生卒年不详),姬姓,甘氏,名茂,下蔡(今安徽颍上)人,战国中期秦国名将。秦国左丞相。曾就学于史举,学百家之说,经张仪、樗里疾引荐于秦惠文王。前312年,助左庶长魏章略定汉中地。后遭向寿、公孙奭谗毁,在攻魏国蒲阪时投向齐国,在齐国任上卿。前305年,为齐国出使楚国。秦王想让楚国送还甘茂,为楚所拒。后卒于魏国。其孙子是甘罗。
盘点战国诸子百家的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7、司马错,生卒年不详,少梁(今陕西韩城南)人。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历史学家司马迁八世祖,历仕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朝。早年学习纵横家。曾跟相国张仪有过争论,主张“得蜀即得楚”。公元前316年,率军灭亡蜀国,平定陈庄之乱。公元前280年,率军南下东攻楚国,迫使楚国献出汉水以北和上庸(今湖北西北部)之地。其后事迹不详。
8、范雎,生卒年不详,亦作范且,或误作范睢,字叔,魏国芮城(今山西芮城)人,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纵横家、军事谋略家、秦国宰相,因封地在应城,所以又称为“应侯”。范雎辅佐秦昭襄王上承秦孝公、商鞅变法图强之志,下开秦始皇、李斯统一帝业。他是秦国历史上继往开来的一代名相。范雎本是魏国中大夫须贾门客,因被诬陷通齐卖魏,差点被魏国相国魏齐鞭笞致死,后在郑安平的帮助下,易名张禄,潜随秦国使者王稽入秦。晚年举荐蔡泽接替自己的相位,辞归封地,不久病死。
9、蔡泽,生卒不详,战国燕国纲成(今河北怀安或河北万全)人,善辩多智,深谙月满则亏的思想。因点破范雎狡兔死走狗烹而使其功成身退后被范雎推荐任秦昭襄王相,经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四朝任职,乱世中保全自身。惠文王之后,献计秦昭襄王离间魏安釐王与信陵君的关系、灭东周,封纲成君。居留秦国十多年,秦始皇时,曾出使燕国,号为纲成君。
10、邹忌(约前385年-前319年),一作“驺忌”,尊称“驺子”,中国战国时期齐国人。《史记》亦作驺忌,齐桓公田午时大臣;齐威王田因齐时期,以鼓琴游说齐威王,被任相国,封于下邳县(今江苏邳州),号成侯;后又侍齐宣王田辟疆。他曾劝说齐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主张革新政治,修订法律,选拔人才,奖励贤臣,处罚奸吏,并选荐得力大臣坚守四境,从此齐国渐强。前360年前后,齐威王起用邹忌实行改革,“谨修法律而督奸吏”。
杂家,诸子百家之一,将道家思想、法家思想、儒家思想等各种思想融合在一起,博采各家之说,以“兼儒墨,合名法”为特点,“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杂家著作在战略时期以《尸子》《吕氏春秋》为代表,分别为战国时期商鞅门客尸佼、秦相吕不韦招集门客所集,对诸子百家兼收并蓄,但略显庞杂。“杂家”并不是一门有意识、有传承的学派,所以他也并不自命为“杂家”的流派。
1、尸子,(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0年),尸佼,晋人,卫鞅门客。他是魏国曲沃(今山西省曲沃县)人,另一说法是山东人。明于刑名之术,被称为“尸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尸佼立法理民,尝与佼规。鞅诛,亡入蜀,著《尸子》二十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曰:“楚有尸子、长卢(长卢子)。……世多有其书故不论其传云。”《尸子》中提出“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这是迄今在中国典籍中找到的与现代“时空”概念最好的对应。他对于空间观、时间观还作了进一步的论述,并对“学积有生”、“从道必吉”、“重民”的观点作过重要的阐述。
2、吕不韦,是秦庄襄王相国,考察上古史迹,删拾《春秋》,汇集六国时事,而编成八览、六论、十二纪,命名为《吕氏春秋》。
另外,战国时代还有《甘石星经》这种天文学专著。作者为当时的齐国人甘德(又名甘文卿,一般史书称之为甘公)和魏国人石申。甘德著有《天文星占》八卷,石申著有《天文》八卷,两书合称《甘石星经》。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天文成就中当属《甘石星经》最大。该书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天文学著作。
兵家,诸子百家之一,是先秦、汉初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精华。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兵家又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四类。兵家的代表人物有春秋时孙武、司马穰苴,战国时孙膑、吴起、尉缭、赵奢、白起等。今有兵家著作《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六韬》、《尉缭子》、《握奇经》等。
1、孙武(约前545年-约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人。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2、孙膑,生卒年不详,字伯灵,出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菏泽鄄城县红船镇孙老家村,一说今山东聊城阳谷东北),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家,是孙武的后代。曾与庞涓同学兵法,后涓为魏惠王将军,恐其贤于己,诳其入魏,处以刖刑而黥之,使其不得用于世。孙膑求救于齐国使节,被秘密送到齐国。齐将田忌善待之,七问兵法;齐威王亦九问兵法,任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孙膑晚年退隐鄄邑,设馆授徒,钻研兵法战策,著成《孙膑兵法》。
3、吴起(?-前381年),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人。战国初期兵家代表人物之一。吴起早年学儒术于曾申门下,后弃儒学兵。最初在鲁国受命指挥鲁军击败齐国。之后前往魏国,得到魏文侯重用。他指挥魏军屡次击败秦国,占领河西之地,为首任西河郡守,同时改革兵制,创建魏武卒,“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后因魏武侯猜疑而转投楚国,初任宛守,一年后被楚悼王任命为令尹,进行以打击、限制旧贵族势力,加强军队建设的变法,使楚国出现“南平百越,北并[治]陈蔡,却三晋,西伐秦”,一度大败魏国,“马饮于大河”的强盛局面。前381年,楚悼王逝世,吴起因厉行变法而得罪守旧贵族,惨遭杀害。吴起与孙武并称“孙吴”。其所著《吴子》(一说为后人伪作)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4、尉缭,秦王嬴政时期的国尉缭。他为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立下汗马功劳,主张“并兼广大,以一其制度”。相传尉缭懂得面相占卜,在被秦王嬴政赏识之初曾经认定嬴政的面相刚烈,有求于人时可以虚心诚恳,一旦被冒犯时却会变得极其残暴,对敌人也毫不手软。著作为《尉缭子》,具有战国后期的时代特点。
5、庞煖,是著名的兵家和纵横家。庞煖是赵悼襄王时的将军,公元前242年(赵悼襄王三年)庞煖曾擒杀燕将剧辛,次年曾率赵、楚、魏、燕四国的锐师攻秦。《汉书·艺文志》兵权谋家著录有《庞煖》三篇,纵横家又著录有《庞煖》二篇。
小说家,诸子百家之一,其书多已亡佚。据班固所著《汉书·艺文志》曰:“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意即小说家所做的事以记录民间街谈巷语,并呈报上级等为主,然而小说家虽然自成一家,但被视为不入流者,故有“九流十家”之说。
农家,诸子百家之一,又称“农家流”,是先秦时期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派,奉神农为祖师,祖述神农,主张劝耕桑,以足衣食。由于儒家轻商农,东汉中期以后农家迅速衰落。
许行(约公元前390-前315年),与孟子是同时代人,从孟子骂他是"南蛮舌之人"和"自楚之滕"看来,他应是楚国人。当时随行学生几十人,颇有影响,儒家门徒陈相、陈辛兄弟二人弃儒学农,投入许行门下。其事迹和主张见于《孟子·滕文公上》。他依托远古神农氏之言来宣传其主张,是战国时代农家的代表人物。钱穆在《先秦诸子系年·许行考》中认为,许行即是墨家禽滑的弟子许犯,而杨伯俊《孟子译注》则认为钱说并无确凿证据。
医家,诸子百家医学理论学派,中医理论的形成,是在公元前五世纪下半叶到公元三世纪中叶,共经历了七百多年。医家著作有《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是所有中医学派的理论之源,所反映出的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以及它所反映的比较完整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强大的指导意义,被历代医家所重视。《难经》相传为战国时期扁鹊所著。
扁鹊,勃海郡郑(今河南新郑)人,或齐国卢邑(今山东济南长清)人,也有记载为渤海郡州(今河北任丘县北)人。扁鹊原姓秦氏,名越人。生于公元前407年至公元前310年,大约和孔子同时。扁鹊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医学家,也是历史上第一个有正式传记的医学家。人们把他和黄帝时的扁鹊相比,并且称呼他“扁鹊先生”。他发明了四诊法(即望、闻、问、切),能够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研究医学,并能吸取民间的医疗经验,在医学上取得了很大成就,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望。扁鹊长期在民间行医、走遍齐、赵、卫、郑、秦诸国。公元前310年,忌妒他贤能的秦太医令李谧派人在崤山设伏,刺杀扁鹊,终年九十七岁。
告子,是战国时思想家,名不详,一说名不害。大约为游学于稷下的一位学士。后与孟轲论人性问题,认为“生之谓性”,“食色,性也”。其言论见《孟子·告子》篇。告子曾受教于墨子,有口才,讲仁义,思想倾向于儒家,但又被孟子视为异端,被当代学界认定为是道家者流。但告子的主要思想独树一帜自成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