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 历史故事 > 正文

成也法家,败也法家,谈法家是如何主宰秦国的兴与亡

时间: 浏览量:
用手机看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内容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秦朝作为中国封建历史上第一个君主集权制国家,其在完成统一的过程中展现的睥睨天下之姿让六国胆寒,整齐划一的军队,视死如归的将士,完美运行的后勤体系让秦国在战争中展现了极强的战斗力,这都得归功于商鞅变法,将秦国上下经营成一个拥有极强执行力的机器,法家成就了巅峰的秦国。

秦朝建立后,国内百废待兴,百姓们渴望安定的生活,但是,法家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制,制定了严苛的法律,集权于上,剥削于下,满足了秦朝统治者日益膨胀的骄横专权之心,大兴土木,巡游无度,劳百姓命,伤百姓财,最终今安在哉?法家确实让秦国强起来,但那毕竟是特殊时期特殊政策,统一后不思实际,一味强权,最终才成也法家,败也法家。

法家思想贯穿了秦的崛起、灭亡两个时代,在秦国时期,商鞅通过变法,奖励农战,让秦国百姓的心拧成一团,就如典故千金移木中商鞅为了让百姓信服,通过悬赏黄金让人移动木头,从而在百姓心中埋下了听从指挥有糖吃的种子,为大力发展农业和战争奠定了基础。也正是这种思维模式的成功,让法家和统治者在建国之后还沉溺于沾沾自喜认为能够继续使用,最后违背了历史的规律。我们通过对法家在秦国时期起的崛起作用和秦朝时期的灭亡作用的深度挖掘,揭露法家顽固不化的本质,以此让我们来看看这个让秦又爱又恨的法家是如何主宰秦朝的兴衰。

在战国这种战乱不断的时期,“礼崩乐坏”,让周天子的权威得到不断的削减,各诸侯国也逐渐萌生起了“下无方伯,上无天子。力征争权,胜者为右”的争霸思想。秦国当然也想,但是,秦国所在的地理位置于崤山以西,土壤较为贫瘠,还要与匈奴进行抗争,难以与关东占据肥沃土壤的诸侯国一较高下。边陲小国想要入主中原,唯有走与别国不用的变法之路。就是重用法家,改革农、战。

1.法护农耕

商鞅变法最重视的部分就是经济上的部分,而古代主要的经济就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所以改革的重点就是农耕。秦孝公即位后感慨“国家内忧,未惶外事,三晋攻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有了这样的背景,商鞅变法得到了在位者的极大支持,并且制定了四个层面展开农业的改革。

第一就是重视农耕。秦国占据的虽然是关西一带荒凉的地区,比不上早已开发成熟的关东诸国,但是法家代表们认为“今世主有地方数千里,食不足以待役实仓,而兵为邻敌。臣故为世患之。夫地大而不垦者,与无地同。民众而不用者,与无民同。故为国之数,务在垦草。”,建议国家因该集中人口,大力开垦荒地。

成也法家,败也法家,谈法家是如何主宰秦国的兴与亡成也法家,败也法家,谈法家是如何主宰秦国的兴与亡

在开垦的建议上,商鞅提出,贵族阶层在秦国中占据的大量的人力资源,可是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厚禄而税多,食口重者,败农者”,要求对贵族阶层先行改革,对于贵族阶层极其门客收重税和加重徭役,将以前只会享乐的人口逼去耕田,开垦荒地,增加务农人口。还通过统治者下令要求减少有钱人家的房屋建设,空闲出工人去务农。甚至要求贵族家里懒惰、无所事事的子弟全部要进行务工务农,并且采取了强制性严格的措施。

对贵族下刀首先增加了务农的人口,其次,给秦国百姓树立了贵族都在耕田,你还不去耕田的榜样,鼓动全国百姓上下一心,从事农耕。

第二,抑制商业。混乱时期的聪明人总是能够发财,因为他们会根据割据区域内所缺的物资从一个割据区运送到另一个割据区,以此赚取差价,而在商业运转中往往会占据大量的人力资源,这与商鞅变法的过程是相冲突的的,况且商鞅是还是个极度重农抑商的人,他认为“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只有限制商业,才能满足农业所需要的人力资源,所以他在抑制商业方面不余余力。

首先,他禁止了商人对于粮食的垄断,严禁商人在粮食产量巨大时期屯压余粮,防止在粮食因战争和天灾时期出现巨大缺口的时候商人倒卖谋取高利,商人没有办法谋取利益,只能回归本职进行农耕。其次,下令全国性加征商业税,目的是为了减少商人的利润和防止农副产品的商品化,这样粮食就不会被运送出国,商人也就没办法从中牟利,商人农人都只能乖乖专心务农,两全其美。这两个针对商人的变法,直接让商业在秦国凋敝,甚至外国的商人都不想来到秦国贸易,害怕亏本。但是也确实达到让白心只能安心务农的目的。

第三,吸引外来人员。秦国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地广人稀,而商鞅也注意到了这一矛盾,作为敏锐的政治家,他还观察到了关东三晋之地,民多而地少,于是他向秦国统治者提出了希望能够吸引三晋之地百姓来到秦国务农。这样做有两个好处,首先,可以增加本国的耕地保证粮食供应。其次,将本国的百姓从农业中解放出来专心从事战争。秦国统治者也敏锐地观察到了三晋之地和本国的互补之处,因此下令对于三晋之地愿意来务农的人免除三年徭役,如果是特别恶劣的地方甚至免除十年赋税,这确实吸引了不少的关东人民。

第四,商鞅在变法中承认了土地的私有制。他规定,只要是民众愿意开垦的荒地,全部归为百姓个人所有,改变了周朝一直以来的土地公有制。这么做的好处就是,提高了务农人员的积极性,从以前为国耕地到现在为自己耕地,农民们当然愿意更多的去开垦荒地,因为开垦了就都是自己的。

以上商鞅在农业方面的四种改革,迅速取得了成效,为秦王政在扫平六国的战争中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和人员保障,除了农业改革之外,还有鼓励战争。

成也法家,败也法家,谈法家是如何主宰秦国的兴与亡成也法家,败也法家,谈法家是如何主宰秦国的兴与亡

2.战争导向

商鞅法家的著名代表人物,自然带有暴力倾向,他认为“圣王之至于兵也,故举国而责之于兵。入其国,观其治,兵用者强。奚以知民之见用者也?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则民用矣”,这句话充分体现了法家将民看作是利用的工具的思想,商鞅知道,民都是厌恶战争,害怕死人的,但是如果能达到百姓看见战争就像饿狼看见肉一样,那么民江湖有巨大的战斗力。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的呢?答案是,“军功授爵”。

无论是军官还是普通百姓,只要在战争中能够胜利,并且斩获敌军头颅,就可以按照指定的赏赐进行封赏,这一制度极大地提高了秦国百姓的战争积极性,告诉全国只要服从国家法令,就可以升官发财,于是秦国民间就流行“民之欲富贵也,共阖棺而后止,而富贵之门必出于兵。是故民闻战而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只要想富贵,就去参军,只要有战功,家族就富贵。在这样的引导下,秦国军队如虎狼之师。

除了军功赏赐之外,商鞅为了提高军队的凝聚力,还制定了怯战的处罚。比如,作战的时候将五个人编为一伍,只要跑掉一个人,那么其余四个人都要受到处罚。如果军队中的高级将领没有斩杀敌方首级,就要被杀头。同时还严格的规定了保护军官的士兵“短兵”,如果军官被杀,短兵就要被处死,除非能够杀敌才能免除死刑。在这样严苛的军法的管制下,保障了秦朝军队的战斗力,和失去主帅后仍能作战的能力。

确实,商鞅对农、战的改革迅速使秦国强大,并且在对最强的魏国作战时一举攻破,占据了极好的军事地理位置,但是,这样的改革,在统一的国家中是难以继续维系的,如果不深思熟虑更改政策,国家就会灭亡,嬴政十年灭六国建立秦朝,不过二世而亡,就是生搬硬套惹的祸。

秦朝建立后,统治者因为迷信法家改革带来的巨大成果,法家代表因为笃信法家的传承,硬是把在战国时期特殊的方法运用到了治国理政方面,忽略了休养生息、与民养息的重要性。

1.剥削人民

成也法家,败也法家,谈法家是如何主宰秦国的兴与亡成也法家,败也法家,谈法家是如何主宰秦国的兴与亡

法家从荀子的身上汲取了“人性本恶”的观念并且将其运用在了治理秦朝老百姓的身上,在《商君书》中“古之民朴以厚,今之民巧以伪。故效于古者,先德而治。效于今者,前刑而法”,可见商君对于民众的态度,因此劝说君王要“圣君知物之要,故治民有至要。故执赏罚以壹辅仁者,心之续也”,不能报以仁政的想法,唯有严刑峻法才能够治理好性本恶的人民。”

因此,在结束了统一战争之后,秦朝统治者采取了战斗时治军的理念,将百姓多户人家编为一起,让他们互相监督、互相举报,一旦有一家人犯法,没有被举报,那么所有的家庭都要受到牵连,虽然,这种办法实施后秦朝风气一片向好,但是,隐藏在背后的民怨和压抑的人性慢慢的就出在了井喷的边缘。

除此之外,秦朝还沿用争霸时期随意调动百姓的政策,将它利用到了建设秦国奢靡的生活上,例如建造阿旁宫、发动大量的人民建造长城、用两年建造了通向西部匈奴战区的官道等等,毫无补贴,一切都像战争时期一样理所应当,完全忽视了人民大众渴望和平、期盼安居乐业的愿望。更有沿用军法,严格规定服劳役的百姓按时按量完成任务,如若不然就按军法处置,例如陈胜吴广,因为天气原因延误时间,按法律要问斩,最后被逼反。这些脱离实际的强行加在百姓身上的严苛法律根本就是人难以忍受的,但是法家思想人性本恶,将人民已经当做了对立面,最后“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2.压抑臣下

法家最著名的帝王术就是“法、术、势”,法就是严刑峻法,这是秦国的根本国策,术和势就是帝王掌握臣子、驾驭臣子的方式。因此提出,君臣之间只有完全的利益关系,没有什么君臣之情,“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值所出也”,“君臣之利异,故人臣莫忠,故臣利立而主利灭”,充分展现了泯灭人性的法家思维,重功利、轻人伦,是朝堂上的主要模式。

君王也只要求臣子完全臣服,因此在秦朝的历史上,上谏的人数可以说是历代最少的,这样也就造就了君王空前的膨胀,导致巡幸无度,耗费民力的事情频频发生而没有臣子以死上谏,因为在秦国时期,价值观念和体系已经被重新构建过一次,君王做的完全无错。

法家奉行的“法、术、势”理念,在朝堂上争论因当是封邦建国还是郡县之时体现的淋漓尽致,李斯主张郡县制,认为可以根除周朝分封的弊端,提高君主对六国之臣的掌控,最后秦始皇采取李斯建议推行了郡县制。但是,六国的旧城起初还抱着能够分封的念头,对于秦始皇郡县制度的构建大失所望,也难以适应秦朝苛刻、紧张的政治环境,自然在有人揭竿而起之后带着原六国之人纷纷响应。

秦国嬴政用了十年,扫六合统一天下,又过了十五年秦朝帝国轰然倒塌,应证了那句眼看他起高楼,宴宾客,又看它楼塌了。法家的严苛促使秦国进入了上下一心的军事竞备状态,迅速从边陲小国成长为庞然巨物,也是因为法家,让秦朝最终灭亡,究其原因就是无法顺时应命。汉朝统治者就处理的比较好,在建国初民力凋敝之时采用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与民生息,迅速恢复了生产力让汉朝越来越强盛,平稳过度了危险期,然后七国之乱之后迅速收权,推行改良后的儒家思想,完成了对政权的巩固。

秦国是乱世用重典的典范,乱世重典可以竭尽全力团结全国,而全国子民也会审时度势的支持自己的国家,自然能够有利的提高国家的凝聚力、战斗力,但是和平年代还用重点只能说秦国的统治者不会治国,看不到民众的重要性所以才会用严刑峻法来任意驱使百姓,成也法家,败也法家,败就摆在无法适应时代,法家只知刑法不知仁德,这对当今也具有了重要的警示意义。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编辑:镜花水月
关键词: 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