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是作为由东欧少数民族争端挑起的欧洲各国间的冲突开始的。但此时,两次世界大战间的相似处已不存在。随着日本闪电般地占领整个东亚和东南亚,第二次世界大战包括的地区比前一次世界大战多得多。两次大战在所运用的战略和武器上也根本不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以战壕和机枪群为基础的防守证明优于进攻;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坦克和飞机为基础的进攻证明强于防守。这一点解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所特有的战线的极大的流动性。整个整个的国家乃至整块整块的大陆来回易主,这与1914年至1918年间西部战线流血的僵持局面形成了鲜明对照。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
①经济上,一战后英法经济发展困难重重而德国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再度超过英法。
②政治上,在大危机的打击下,引发了政治危机,德日走上了法西斯道路,而英法美继续坚持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现实原因
⑴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引起政治危机对二战的爆发起了催化剂的作用。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形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
⑵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矛盾发展(胜胜国——美日矛盾;胜败国——法德矛盾)
⑶法西斯国家蓄意发动侵略战争是局部战争发展为全面战争的主要原因。
⑷国际联盟的软弱无力。
⑸在局部战争期间,反法西斯势力基本上处于孤立无援、被各个击破的境地,未能形成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以遏制法西斯发动世界大战的阴谋。
推动因素
⑴西方的绥靖政策(慕尼黑阴谋)⑵苏联的中立自保(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思考一:慕尼黑阴谋 → 绥靖政策的顶点
⑴含义:英法等国对德国的侵略采取绥靖政策,于1938年9月与德、意在慕尼黑开会,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在场的情况下,把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⑵背景:①1938年3月,德国吞并了奥地利。
②德国企图利用苏台德问题侵占捷克斯洛伐克(经济发达、军力较强、战略地位重要)
⑶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主张:
①德国:以外交讹诈和武力威胁,利用英法的软弱及其与苏联的矛盾,实现分割捷克斯洛伐克的阴谋;
②英法:牺牲捷克斯洛伐克利益,以获取欧洲和平,并排斥苏联在该事件的影响;祸水东引;
③苏联:采取了伸张正义的立场,明确支持捷克斯特伐克政府和人民;
④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几经抗争,但一味依赖英法直至被出卖;
⑷慕尼黑协定的消极影响:严重恶化了国际局势,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①德国更加肆无忌惮,第二年控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
②德国经济军事实力大增,加速了侵略扩张的步伐
③严重破坏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苏联更加不信任英法,构筑集体安全的努力失败,1939年8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
(慕尼黑会议禁止当事国出席会议,这说明大国推行强权政治)
思考二:怎样评价《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⑴原因:①慕尼黑阴谋使苏联更加不信任英法;②出于自身国家利益的考虑
⑵影响:①对德避免了在未来两线作战;②对苏赢得了宝贵的备战时间;③对国际局势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⑶实质:苏联式的绥靖政策
1939年8月,斯大林因种种原因同希特勒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这些原因包括极不信任西方领导人和望赢得时间来加强军队和工业建设。他还预料德国和西方列强迟早会发生冲突,进行一场消耗战,苏联则可因互不侵犯条约而随意避开战争,直到战争对它有利时再介入。“如果战争爆发”,他告诉他的同志们,“我们绝不可能按兵不动。我们将不得不参战,但我们必须是最后一个参战。我们参战的目的是为了在天平放上一个决定性的砝码,这个砝码将使天平倾斜。”这一战略是精明的,然而,它却使苏联自食其果,差点毁了这个国家。它基于这样一种假设:德军和西方军队势均力敌,双方会互相残杀,从而使苏联红军成为欧洲大陆上居支配地位的军队。事实正相反,德国军队简直不费吹灰之力就征服所有的对手,使德国成为欧洲大陆的主人,使苏联孤立无援,处于危险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