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巴顿将军在一次战前动员时说:“战争就是杀人,你不杀他,他就杀你”。这位出身西点军校的美国名将揭露了战争血淋淋的实质。不管人们是否喜欢,战争必须通过杀人的速度和效率来决定卷入战争的国家命运。如果以在战争中有效消灭敌人的数量来衡量,巴顿并不是人类历史上最出色的将军,至少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就出现过一位巴顿无法超越的名将。这位名将因为以惊人的速度杀死了数量惊人的敌国士兵而名噪一时,也正因为如此,这位名将被赋予了“人屠”的称号,死后谤满天下。
白起:中国史上杀人最多的名将
这位人类历史上最高效的战争机器就是白起。翻开《史记·白起列传》,白起一生当中的一连串战绩和杀人数字触目惊心:“白起为左更,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华阳,走芒卯,而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韩陉城,拔五城,斩首五万”;“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根据《史记》中的记载统计,白起在其职业军事生涯中有据可查的杀人记录就多达九十万,如果算上那些《史记》可能忽略的小型战役,死在白起手中的各国士卒可能超过一百万。而根据有关学者的推测,战国时期七国的总人口不过在一千万至两千万之间,白起的杀人记录的恐怖程度不言而喻。
让我们从白起的简历开始讲起。
白起是郿(今陕西眉县)地人氏,因为突出的军事天才而得到了秦昭王的重用。
从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年)起,白起开始了自己的职业军事生涯,在那一年白起被任命为左庶长,领兵攻打韩的新城(在今河南伊川县西)。第二年,白起得到了提拔,由左庶长升级到左更,出兵攻魏国和韩国,在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斩获首级二十四万,俘虏了敌军将军公孙喜,占领了五座城邑。因为战功,白起又被晋升为国尉,获得连续提拔的白起工作热情异常旺盛,他率军渡过黄河,占领了韩国的安邑以东到乾河大片土地。秦昭王十五年,白起继续以火箭的速度向上晋升,在这一年他被任命为大良造。大良造白起不知疲倦地继续着他的辉煌,就在白起被任命为大良造的同一年,他领兵进攻魏国,势如破竹地占领了魏国大小六十一个城邑。秦昭王十六年,白起与客卿司马错联手占领了垣城。秦昭王二十一年,白起领兵进攻赵国,占领了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县西)。秦昭王二十八年,白起进攻楚国,占领了鄢、邓等五座城邑。第二年,白起领兵成功地攻陷了楚国的首都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在夷陵(今湖北宜昌)白起纵火焚毁了这座城邑,然后继续向东挺进打到了竟陵。此时楚王逃离了都城,跑到了一个叫做陈的地方避难。就这样秦国将郢都改名为南郡,正式并入秦国的版图。
一连串的辉煌胜利将白起推到了事业的第一个高峰,秦昭王为了表彰白起的突出贡献,封白起为武安君。为了报答秦昭王的厚爱,白起继续领兵进攻楚国,很快就乘胜拿下了巫和黔中(今四川、贵州地区)两个郡。秦昭王三十四年,白起率军攻进攻魏国,大破赵魏韩三国联军于华阳(今河南新郑北),魏将芒卯败逃,此役白起俘虏了三员联军将军,斩首十三万。紧接着,白起又与赵国将军贾偃遭遇,白起因地制宜,利用水攻淹死了赵国士兵两万人。秦昭王四十三年,白起进攻韩国的陉城,占领了五个城邑,斩首五万。
根据白起这个“战绩”,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秦国的基层军官是怎样通过赫赫战功一步一步地成为秦国第一名将的线路图。在三十年的战争生涯当中,白起作为第一负责人领导过进攻韩国、魏国、赵国、楚国等四个国家的战争,而这四个国家都是当时与秦国接壤的国家,秦国远交近攻的战略在白起主持的战争中表露得一览无余。白起在与四个邻国的战争中每战必胜,就这样白起从左庶长到左更,由左更到国尉,由国尉到大良造,由大良造到武安君,实现了职业军旅生涯的四步跨越,终于从一个基层军官成为秦国第一名将。
然而,白起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还并没有到。白起在历史上不可忽略的“地位”主要是在长平之战中确立的。长平之战发生在秦昭王四十七年,也就是白起开始职业军官生涯的第三十四个年头,可以推算,即使白起从二十岁开始当左庶长,到长平之战的时候也应该是五十多岁的中年人了。
面对久经沙场、能征善战的秦军,老将廉颇也没有完胜的把握,在试探性的主动进攻遭受失利以后,廉颇采取了避其锋芒、坚守不战的持久战战略。
秦军反复挑战,廉颇以不变应万变,凭借在长平构筑的坚固工事堡垒长期坚守。秦军无可奈何,始终不能取得突破。当时秦国的相国应侯范雎想起了当年田单给乐毅用的离间计,于是赵国朝野开始流传这样一个传言:“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孝成王果然上当,罢免了廉颇,让赵奢的儿子赵括取代了廉颇担任长平前线的赵军总指挥。
不过与取代乐毅的骑劫不同,赵括并不是笨蛋。实际上,赵括是当时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史记·廉颇列传附赵奢传》记载,“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要论军事理论,就连赵括的老爸赵奢也自愧不如。老赵当年曾经跟儿子小赵辩论过军事理论,结果小赵对答如流,才思敏捷,在与名将老爸的辩论中,小赵明显占了上风。按理说青出于蓝胜于蓝,老赵应该高兴才对,可是老赵却对小赵的表现忧心忡忡。小赵的妈妈看到丈夫跟儿子辩论被儿子击败以后,很不高兴,觉得很奇怪,就问老赵是什么原因。老赵回答:“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税务干部出身的赵奢亲身指挥过救援韩国的阏与战役,老赵知道战争不是地图上的游戏,不是书简上的文字,而是阴谋、鲜血、死亡和泪水,是永远无法弥合的仇恨和伤痛。然而这一切对于坐而论道的赵括来说,都可以简单地回归到理论和技术,坐在书桌前侃侃而谈的赵括,在他老爸眼里怎么看都像一个做游戏的孩子,而不是一个真正能够独当一面的将军。老赵眼很毒,他预言了如果赵国有一天重用儿子当将军,那么自己的儿子赵括就会成为赵国军队的魔鬼终结者。英雄所见略同,秦国的最高决策者也看中了赵括魔鬼终结者的能力,所以到处造舆论力保赵孝成王提拔重用赵括。
怀疑赵括军事指挥能力的人并不止赵奢一个人,当年那位敢于和秦昭王拼命的蔺相如在临终前也曾经告诫赵孝成王,他说:“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蔺相如看透了军事理论家的实质,他认为赵括虽然读了赵奢的很多兵书,但是不知道随机应变。如果赵孝成王因为赵括军事理论家和辩论高手的名声就重用他当将军,就好像把瑟的弦柱用胶粘住然后弹奏一样,是无法适应变化的形势需要的。
赵孝成王知道将相和的典故,他对蔺相如贬低赵括的评论根本不予理睬。然而,就在赵括即将从邯郸出发奔赴长平前线上任的时候,却发生了一件令所有人感到诧异的事情——赵括的母亲向赵孝成王打了一个报告,要求赵孝成王收回成命,不要任用自己的儿子取代廉颇。望子成龙是中国父母的普遍心态,现在赵括马上就要成为赵国的将军了,赵括的母亲却亲自打报告要把儿子的好事搅黄,这看似令人无法理解。身为提拔重用赵括的老板,赵孝成王对赵括母亲的做法感到很不可思议,于是就把老太太请来问话。赵括母亲这样解释了阻止儿子当将军的理由:“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赵括母亲首先回忆了当初赵奢当将军时候的工作、作风,一位身先士卒、低调谦虚的名将跃然纸上。赵奢即使当了将军也会关心照顾十几个人的饮食起居,亲自端茶送饭,而赵奢的人缘极好,他的朋友数以百计。赵奢一旦得到了赵王的赏赐,就会把得到的金银财宝分给手下的人。赵奢自从上任开始就完全不过问家里的私事,一心扑在了工作上面。然而赵括一当上将军就把架子端了起来,他首先把手下召集起来,自己高高在上地训话,下面没有人敢抬头看他一眼。更离谱的是这位新上任的将军还没有做出任何成绩就开始大肆敛财了,他先把赵王赏赐的金银财宝搬回家里收藏好,然后就在邯郸城里四处看楼盘,发现合适的房产就买下来进行投资。赵奢的母亲痛心地发现自己的儿子跟丈夫完全是两种风格,她知道赵括这样的将军是不可能克敌制胜的,让他上战场当将军不仅会害了自己,也会害了赵家和整个赵国。
可是赵孝成王仍然不改初衷,他坚持要让赵括取代廉颇。
赵奢的母亲绝望了,她最后提出了一个请求:“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既然赵括母亲已经预料到了赵括上任以后的败局,而老板却一定坚持重用赵括,这位深明大义的老太太就提出签订免责条款:此后因赵括引起的一切损失与赵括母亲及其亲属无关。
赵孝成王答应了赵括母亲的请求,口头约定了免责条款。
赵孝成王顶住压力坚持对赵括的任命很不寻常,蔺相如反对重用赵括或许有与廉颇的感情因素在里面,而连赵括母亲都坚决反对并且提出了非常有力的证据,这就应该能说明问题了。按常理一个老板应该会重新考虑对赵括的任用。可是赵孝成王却一意孤行,非要把赵括推到前线总指挥的岗位上去,仿佛赵括不是赵括他妈生的,而是赵孝成王生的。
事实是赵孝成王和燕惠王一样,他也不信任身为前敌总指挥的名将。燕惠王不信任乐毅,赵孝成王不信任廉颇,君臣之间脆弱的信任如同豆腐渣工程一样,禁不起外力的冲击,所以几句漏洞百出的谣言就可以促成临阵换将。与燕惠王相比,赵孝成王为自己贪婪的欲望和愚蠢的用人策略付出了更加惨痛的代价——四十万赵国精壮男子像兵马俑一样被永远埋在了长平的黄土里。
军事理论家赵括走马上任,马上在军中推行了雷厉风行的改革。赵括首先将当初廉颇定下来的纪律和规矩全部改弦更张,紧接着,赵括又在军中进行了大换血,廉颇的旧将都被赵括提拔上来的人取代。总之,赵括推行的军队改革的原则有两条:凡是廉颇定的规矩全部都要改,凡是廉颇提拔的干部全部都要换。
那支廉颇一手缔造的赵国雄师还在长平与秦军对峙,不过它的精神已经随着廉颇下岗而远去了。
与此同时,秦军也进行了阵前换将,秦王启用了武安君白起替换了原来的将军王出任长平前线总司令。不过秦国的换将是在高度保密的状态下进行的,秦王下令:军中有泄露白起为将者斩。
八月的一个深夜,长平,秦军大营。
中军大帐,武安君白起像一尊雕塑一样坐在长平地图前,整整两个时辰,白起一动不动。在这凝固了的时空里,武安君白起胸中的杀气逐渐聚集激荡,突然,白起猛然起身,一掌拍在了长平的地图上。武安君白起的掌下,殷红的血迹开始在长平的地图上浸染蔓延。
翻看武安君白起的简历,这位令所有敌手生畏的秦国名将的战绩当中从来没有过失败、平局甚至是小胜,全歼敌军,斩首N万是白起在战国战争史上从不打折的招牌记录。那个N,在长平大战之前大于等于二万,小于等于二十四万。在那个秋水一般冰凉的夜里,一个创造全新杀人记录的战争计划在武安君高速运转的大脑里完成了酝酿。
当还在咸阳的武安君白起得到廉颇下岗、赵括接任的消息,他就知道秦国必将赢得这场决定秦赵两国命运的战争,而率领秦军取得这个辉煌胜利的人将是自己。可是武安君白起没想到的是胜利来得这样快,对于已经适应了廉颇的白起来说,与赵括对决实在太没有挑战性。
新官上任的赵括等不及了,他抛弃了廉颇坚守防御的战术。在赵括看来,廉颇的确算得上名将,不过他显然老了,坚守防御是属于老年将军的战术,这种战术说得好听叫稳扎稳打、谨慎持重,说得不好听就是不思进取、畏敌如虎。这样的战术根本不适合年轻潇洒、才华横溢的新版赵国将军,于是,赵括下令擂起了进攻的战鼓。
在赵括的率领下,赵军四十多万主力冲出了深沟环绕的坚固堡垒,主动向秦军发起了攻击。对面的武安君白起冷笑了,运动战、歼灭战正是这位战争机器的强项。
长平决战开始了,这是赵括盼望的一天,更是白起盼望的一天。
大地在有节奏地震动,阵势森严的战车方队席卷而来。四十多万赵军将士在年轻气盛的赵括率领之下,以排山倒海的气势向秦军压了过来。
秦军的前锋大军在与赵括大军接战后,象征性地抵挡了一下就像商量好了一样开始溃不成军,全线败退。
长平大地上演了一场规模宏大的追杀戏,赵括像一只剽悍的猎狗紧紧追逐着武安君白起派出来的兔子。赵括追得很投入,秦军的前锋跑得很兴奋。进入名将感觉中的赵括并没有注意到身后的四十万大军在追杀中已经逐渐拉开了距离,而此时赵括的对手武安君白起正站在高岗上向下望,他挥剑指向了赵括的背后。
赵括很快就追到了秦军构筑的堡垒跟前,白起的工事构筑能力不亚于廉颇,执著而自负的赵括终于撞到了墙上。遮天蔽日的箭雨从白起的堡垒中飞了出来,冲在前面的士兵就像成熟的麦子遇到锋利的镰刀成片地倒下,恐怖的哀号阻止了后面追击者的步伐。赵括不相信秦国的堡垒能挡住新版赵国名将的进攻,他歇斯底里地不断下令:攻击!攻击!不间断地攻击!
秦国堡垒下很快就堆满了赵国士兵的尸体,这一幕对于站在高处的白起来说再熟悉不过,那些倒下去的年轻人再也不能与秦国为敌了,再也不能爬起来战斗了。
赵括陷入了疯狂的名将状态,他仍然坚持督促着士兵们冲上去送死,血腥的气息弥漫着整个长平。
突然,一匹快马飞驰而来,一位侦察兵滚落马鞍,向赵括报告:赵军后方出现了一支秦军部队,赵括兵团的退路被截断了。
名将赵括仿佛被一记闷棍击中了脑袋,兵书上那些不利于自己的理论突然之间冒了出来:“百里趋利者蹶上将”,兵书上说的那个上将莫非就是自己?
赵括还没有醒过神来,身后突然传来了海啸一般的呐喊和厮杀。心神不定的赵括急忙爬上了一个高处的山坡向下望去,眼前的一幕让赵括差点晕倒:一支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秦国骑兵突然插入了赵括军团的中部,现在这支骑兵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推进。赵括兵团好像一块抻展的麻布,而那支骑兵好像一把锋利的剪刀,赵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四十万的庞大军团被白起的剪刀骑兵一分为二。
放眼四望,乘胜追击的赵括军团已经被秦军成功地分割包围,败相已显。
闻到了死亡气息的赵括突然想起了老年将军廉颇的战术,他传令下去,全军就地构筑工事,坚守抵御秦军的进攻。
被分割包围的赵括兵团很快陷入了困境——赵括带领主力出击的时候根本没有携带辎重粮草,饥饿的士兵们很快就吃完了随身携带的干粮,赵括兵团陷入了粮荒。广大士兵本来就对这位一上任就作威作福,不停地改规矩、换军官的军事理论家心存不满。现在,军事理论家的第一次实践活动就害得四十多万人陷入了绝地,于是疲惫和饥饿的士兵们开始抱怨和哀叹,赵括军团中到处充斥着绝望的气氛。
咸阳的秦昭王很快就接到了前线传来的消息,这位狼王一样迅捷、凶猛的国王迅速下达全国动员令:“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饮食(《史记·白起列传》)”。在秦昭王的号召和奖励下,秦国十五岁以上的男子都赶到了长平,长平赵括军团外围被包围得水泄不通。
另一边邯郸的赵孝成王也同时得到了坏消息,这位一意孤行的君王突然想起赵括母亲的可怕预言,恐惧像一颗炸弹在赵孝成王的脑袋里爆炸。这位曾经意志坚强的君王的判断和决策系统瞬间瘫痪了,后来当赵孝成王逐渐恢复系统,并想起来要为被包围的四十万赵国士兵们做点什么的时候,秦王派去长平的民兵军团已经像一条巨蟒一样把赵括军团死死缠住,所有的生路都已经断绝了。
九月到了,秋风越来越凉,赵括军团断粮已经整整四十六天。
饥饿和绝望把赵国士兵变成了互相捕食的野兽,在长平的漫漫黑夜里四处飘散着人肉烧烤的恐怖气味(《史记·白起列传》:“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
赵括知道自己必须面对现实了,四十万大军全部被围困在长平,这几乎是赵国军队的全部主力。赵孝成王不可能冒险再派出一支军队来救援,即使派来也未必能突破那重重包围,把自己救出去。如果再等下去不用秦军来打,饿得发疯的赵国士兵们早晚会互相吃完,而把士兵们带上死路的军事理论家赵括正是士兵们最想吃掉的高级大餐。
赵括率领部队出击,企图突破秦军的壁垒。他组织了四个梯队的攻击部队,轮流向阻挡他的秦军发起攻势。然而,赵括错过了突围的最佳时机,四十六天的断粮意味着士兵们已经失去了战斗的体力和意志,走路都打晃的士兵们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突破以逸待劳的秦军构筑的堡垒。
最后,军事理论家赵括不甘心自己被恨他的士兵们吃掉,于是硬着头皮率领精锐部队冲向秦军。
这位少年得志的军事理论家在拼命突围的时候被乱箭射死。对于理论家来说,少年得志也许并不是什么好事,一个“纸上谈兵”的成语就这样流传了下来。军事理论家死了,那些跟着军事理论家出征的士兵们此刻也在饥饿和劳累中被折磨得奄奄一息,毫无斗志。就这样,武安君白起轻而易举地俘虏了四十万创造了四十六天断粮生存记录的赵国士兵。随着胜利的来临,武安君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收容四十万降卒就等于收容了四十万饿得发疯的饿狼,自己的军粮很快就会提前透支殆尽,更可怕的是赵国士兵不会真心投降秦国,一旦找到合适的机会,这些人很可能还会起来反抗秦国。只要有这支廉颇一手训练的四十万赵国主力部队存在,赵国就还有和秦国抗衡的力量,武安君白起最后给自己找了一个犯下严重战争罪行的理由,“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上党守冯亭把上党献给赵国直接引发了长平之战,从这件事开始,武安君白起丧失了在征服了敌国土地以后成功征服人心的信心。在白起看来这四十万赵国士兵永远都是赵国人,他们永远不会真心归顺秦国,永远都会和秦国作对,要永绝后患,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四十万士兵变成死人。
就这样,白起亲自策划并执行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屠杀,四十万投降的赵国士兵被集体活埋。对人类来说,最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在饥饿和恐惧中慢慢地耗尽体力和热情,慢慢地窒息、慢慢地腐烂,四十万赵国士兵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当他们被武安君白起手下的士兵推进挖好的深坑时,他们也曾经挣扎过,但是被反绑双手的士兵们当时饥饿虚弱,根本无法跟如狼似虎的秦国士兵对抗。他们也曾经呐喊过,但是他们张开的嘴巴立刻被劈头盖脸的泥土填满,他们眼前的那个光明世界慢慢沉了下去,终于陷入了那个黑暗的地下世界。
一次性集体屠杀四十万人,无论如何也是一件很难完成的任务,这在冷兵器时代尤其困难。明知必死的士兵们绝不会束手待毙,四十万人的拼死反抗爆发的力量很可能为一部分人死里逃生创造机会。然而事实是四十万人几乎全部被活埋,而只有两百四十个的年轻士兵被白起放回去报信以羞辱赵国国王。白起能够创造这个恐怖而血腥的记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赵括在断粮以后没有及时突围的错误决定,四十六天的断粮彻底摧毁了赵国士兵的体力和意志,虚弱的士兵们根本无力与残酷的命运抗争。这个恐怖的消息迅速传遍了赵国和其他六个国家,从此以后,白起这个名字也像一个恐怖的诅咒印在了赵国人的心里,白起也因此成为饱受诟病的兵家传奇人物——从消灭敌人的战绩来讲,白起不仅空前,而且绝后。白起创造的杀人记录至今没有人能打破,而这个记录是在既没有火药,更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冷兵器时代创造的。正因为如此,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名将白起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杀人魔王。后来有支持白起的学者认为,白起当时屠杀赵国四十万降卒的决策是正确的,因为如果不这样赶尽杀绝,后来这四十万降卒很可能真的如白起预料的那样再次找机会起来反抗秦国,那么秦国取得长平大战胜利的成果将大打折扣。另外,也有学者认为白起的血腥屠杀给了其他六国一个明确的信号——投降是没有活路的,因此,从长平大战以后,六国的人们不再对与秦国妥协抱有幻想,从而跟秦国死磕到底,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也就变得更加艰难和血腥。完全依靠血腥杀戮和强权镇压建立起来的秦帝国看似强大,实际上早就人心丧尽。正因为如此,在陈胜、吴广举起义旗以后,秦帝国很快就土崩瓦解、二世身亡,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短命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