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李适,有一次,居然对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陆贽说出这番议论:“你太过于清廉和谨慎了,各道州府到长安来,送给你一些礼物,是人之常情,你全都拒之门外,一律不受,这是不合乎情理的。其实,如果送你一根马鞭,一双皮靴之类,收下了,也是无伤大雅的。”历朝历代的皇帝不少,但像他这样明目张胆地对手下掌管国政的宰相,恩准腐化堕落者,还很少见。他连表面文章也不顾,等于告诉陆贽,可以大撒手地收受贿赂,实在很有一点教唆犯的意味。
唐德宗李适为什么“教唆”陆贽受贿
皇上李适为什么要如此这般地诱使臣下公开纳贿呢?因为他本人就是聚敛无度、永无厌足的贪君。他除了国库以外,还设“琼林”、“大盈”两座私库,储藏群臣进贡的财物。由于他的提倡,这就是所谓的“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丈,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儒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后汉书·马援传》)于是,上行下效,地方官员也在正税以外,用“羡余”的名义,向老百姓横征暴敛,以至到了“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的民不聊生的地步。
当时的大诗人白居易曾经写过一组诗,记叙这种惨状,题名《秦中吟》。其中第二首《重赋》,就写出了从皇帝到里正的层层盘剥,对百姓造成的苦难。那“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的凶狠,那“岁暮天地闭,阴风生破村”,“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的悲惨。一方面,皇帝和官府巧取豪夺了这些财物,堆在仓库里,任其腐烂;一方面,老百姓却饥寒交迫,连遮体的衣衫也没有。所以,诗的最后,感叹系之:“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诗人在诗前的序里,明确指出:“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贞元”,就是这位贪君德宗的年号。
幸好陆贽是个非常严谨的人,“本畏慎,未尝通宾客”,“小心精洁,未尝有过”,拿今天的话说,是个廉政的模范干部。欧阳修《新唐书·陆贽传》载他年轻时,曾经到寿州去拜见当地的刺史张镒,这位刺史是很孚重望的大人物,和陆贽谈了三天三夜以后,对这位年轻人的学识见解、治国抱负钦服之至,就要求和陆贽成为一对忘年朋友。分手时,张镒送给他一笔巨款,说是:“请为母夫人一日费。”陆贽说什么也不肯接受,刺史当然坚持要他收下。最后,陆贽只好让步:“敢不承公之赐!”只是要了一串茶叶,可见他是多么严格要求自己的了。
听到李适这样开导他的话以后,陆贽如果聪明的话,你可以不去做,但也不必表态。但他本着“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遑他恤乎”的信条,在朝廷上,当面反驳李适:“监临受贿,盈尽有刑,至于士吏之微,尚当严禁,矧居风化之首,反可通行。贿道一开,辗转滋甚,鞭靴不已,必及金玉……已与交私,何能中绝其意,是以涓流不绝,谿壑成灾矣!”他不怕龙颜大怒,敢给皇帝亮红灯,实在是令人敬佩的。
民间谚语也说过的:“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每个贪污的罪犯,最初总是从点滴开始,若是你收下人家的鞭子皮靴,下一步则是黄灿灿的金子和明晃晃的宝玉钻石了。
德宗被他驳得哑口无言。没过多久,这样一位好搜刮的皇帝,觉得清廉的陆贽实在碍手碍脚,加之不肯同流合污,又有小人之辈裴延龄屡进谗言,最后,陆贽被贬出朝廷,外放了。等到德宗驾崩,他的儿子顺宗即位,想起陆贽,要将他召回。诏未至,一代名相已辞世了。千百年后,重读陆贽这番拒贿的铿锵之言,仍旧觉得掷地有声。因为,他不但敢向皇帝抗诉,体现了他的抵制邪风、刚直不阿的一身正气,而且,还提出了一个防微杜渐的拒贿理论,一辈子身体力行,在历史上留下了不朽英名,而那些贪官污吏则早已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历史是一面镜子,即使在今天,陆贽这种抵制腐败的勇气和点滴不沾的拒贿精神,不也是当今为官者应有的品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