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考试都是国家选拨人才的一种主要方式。古代有科举考试,现代有高考、公务员考试等等。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普遍认为无论是高考还是一些其他选拨人才方式的考试难度都很大。其实各位有所不知,和古代的科举考试相比现代社会的一些考试要简单的多得多,在古代想通过科举功成名就难度相当之大。
科举考试诞生于隋朝,形成于唐,完备于宋,强化于明,至清朝趋向衰老,在中国古代存在了1300多年,是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最主要方式,也是古代比较公平的人才竞争方式。在等级划分比较严重的古代,科举制度简直成了生活在底层人民的福音,没有人不想通过科举考试出人头地,也正因为如此,古代的科举考试难度非常大,只有极少数人才能脱颖而出。
那么科举考试到底有多难呢?古代的科举考试过程犹如一部升级打怪史。
科举考试第一级:秀才
别小看秀才,在古代想考中秀才难度也是很大的。举个例子,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在参加了17次考试后才在自己43岁那年考中秀才。考中秀才要经过三轮的残酷选拔,分别为:县试、府试、院试。每年的2月份,各县在知县(县长)的主持进行县试,通过县试的人可参加同年4月份由知府(地区级市长)主持的府试。通过府试后可参加每三年举办两次的院试,院试一般由省里的提督学政(省教育厅厅长)主持。院试通过后,恭喜你,你已经成为国家初级人才——秀才。成为秀才后就进入了士大夫阶层,享有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成绩较好的秀才还能每月领到政府发放的粮食。
科举考试第二级:举人
考中秀才后才有资格参加国家组织的乡试,乡试不是每年举行的,基本上是三年一次。通过乡试的人被称为举人。古代科举考试一级比一级难,考中举人的难度可参考中学课文《范进中举》。范进五十多岁考中举人,由于太过高兴导致精神时常,仿佛和现代人们中彩票“乐疯了”有些相似,其实古代中举人和现代中彩票的概率不相上下,每次的乡试通过者不过两三百人。
科举考试第三级:贡士
通过乡试后可在第二年3月份参加在国家首都举办的会试。会试的主考官是皇帝任命的钦差大臣。通过会试的人被称为贡士。会试的通过率也很低,每年也在两、三百人左右。据记载,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会试的通过人数仅有96人,当时的全国人口约有4亿人,这个概率估计比中彩票还低吧。
科举考试第四级:进士
通过3月份会试的人可以参加同年4月份的殿试。殿试其实是对贡士进行一个分级排位,没有通过率一说,不会刷人。根据殿试结果,把贡士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为“进士及第”,共有三个名额,也就是大家熟知的状元、榜眼和探花;第二等级为“进士出身”,其中的名额大概占所有贡士的三分之一;剩下的贡士为最后一个等级——“同进士出身”。参加殿试的贡士被统称为:进士。如果到了这一步,相当于完成了所有的升级打怪任务,已经成为国家公务员了,苦日子过去,好日子来临。
关于古代的科举考试已经介绍完了,看完之后是不是感觉现在的高考要容易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