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赵构这个人在历史定位上基本是个负面人物,打压南宋主战派,屈膝投降,杀害忠臣岳飞。但是,宋高宗是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人物,笔者不是要给赵构漂白,只是从比较的角度,从历史的长河的长度来看那一段历史。
中原汉族政权从秦汉开始就和北方少数民族进行了血腥的斗争,双方此消彼长,但从军事实力来说,唐末五代时期是北方少数民族军事实力的一次质的飞跃,这次飞跃是从后晋太祖石敬瑭送给契丹幽云十六州开始的。此前,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从来没有长期正式管辖过汉人为主的农耕地区,从接管幽云十六州开始,契丹等少数民族有了先进的农业生产力,给契丹等少数民族带来了先进的汉文化。此后他们不仅兵强马壮,而且组织越来越严密,决策越来越靠谱,军事指挥越来越科学。北宋初年,宋太宗赵光义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北伐,都被契丹大败。
宋高宗赵构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第一次北伐,宋太宗赵光义自己差点成了契丹的俘虏;第二次北伐,即989年的雍熙北伐,宋朝动员了三路大军约30万军队,征调了近百万的民夫运粮食和武器装备,准备不可谓充分,考虑不可为不周到,但是最终还是被契丹大败,粮草被烧毁。这两次战争中,契丹军队都显示了卓越的指挥能力。契丹建国是少数民族文化进步的一次质的飞越,在军事装备上、武器改良上都有大的提高,在部队指挥上,几乎都是皇室亲王领兵指挥作战,耶律休哥、耶律隆绪等等,都是独挡一面的大将。所以北宋一直无法战胜人口明显少于自己的辽朝(契丹)。
后来,到宋真宗时期,宋辽达成澶渊之盟,宋朝每年向辽输送30万块钱作为岁币,开设边境贸易,双方维持和平到辽朝灭亡。30万块钱是小钱,宋朝的贸易顺差远远不止这些。
金灭辽以后,金朝的军事力量更胜于辽,金朝在骑兵装备、战法运用、攻城技术等方面又有了进步。金国刚崛起时,其骑兵彪悍异常,加上马具的改良,汉文化军事思想的进一步吸收,金朝生成了一支强大骑兵部队。金朝灭亡北宋的时候,有组织严密、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20万骑兵,出现了人、马皆披铠甲的重装骑兵(铁浮屠)。
同样,金朝的统治集团也不再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文盲,像完颜宗弼、宗瀚等皇室亲王,水平都足以名垂军史,都是熟读兵法的才俊。
游牧民族最大的优势就是不缺战马,不缺优良的战马。在不缺战马的优势下,军事组织能力又提高到和汉人差不多的水平,那汉人怎么打得过他们?
宋高宗赵构在北宋朝廷被金朝连锅端的危机时刻登上帝位,当时手上一无军队二无钱粮,被金朝军队追着屁股打,一直逃到温州、逃到海上避难。
就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通过十多年的努力,忍辱负重,宋高宗赵构重建了宋朝和中央权威,拉起了一支有些有战斗力的队伍(张岳韩李),基本守住了淮河一线,为江南带来了150多年的相对承平岁月,他已经做了足够的努力。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被攻占首都、皇帝被俘、中枢尽失的王朝能够复国,赵构是唯一一次。
后人总觉得赵构没有支持岳飞北伐,没有消灭金朝,是个可耻的投降派。站着说话不腰疼,北宋一百多年都没有消灭辽朝,你指望一个接手烂摊子的新皇帝能消灭兵峰正盛的金朝?1161年,赵构禅位给养子宋孝宗,两年后的1163年,宋孝宗主动北伐,史称“隆兴北伐”,最终也以失败告终,事实再一次证明,北伐难上加难。整个南宋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北伐,全部以失败告终。
后来,南宋被蒙古灭亡,两宋都是亡于北方少数民族,这足以反应军事力量对比。不是某一个人能改变的。元朝享国百年后,腐化到了极点,被明太祖朱元璋推翻,随后明成祖朱棣多次御驾亲征蒙古,对待蒙古人以武力威慑为手段、以团结拉拢为目的。这一段时期,中央王朝短暂保持了对北方少数民族的优势。
到明英宗朱祁镇继位后,蒙古人又开始强大起来,时常越过长城抢掠杀人,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八月,明英宗朱祁镇率包括装备了6万火枪部队的20万大军御驾亲征蒙古,在土木堡被也先打得落花流水,几乎全军覆没,明英宗本人被也先俘虏,这固然有明朝指挥失误的出问题,但没有强大的军力是无法消灭这么多明军的,这时距离明成祖朱棣去世才25年。之后,明朝更是对这些少数民族没有办法。景泰元年,1550年,的一句话或许能说明问题,《明英宗实录》记载:“巡按监察御史张昊等奏:虏酋也先分道入寇,或二三百骑我军虽千百不能擒,或四五百人我军虽数万不能胜。”翻译成白话意思是,也先率两三百骑兵来犯的时候,我们有上千人,但是对他们没有办法;他们有四五百人的时候,我们有上万人,对他们还是没办法。
绵延6000公里的长城,大明朝设立了九边重镇防御少数民族,但是,战线太长,总是顾此失彼。少数民族全部是骑兵,一人配备两匹马到五匹战马,吃的、喝的、穿的、武器,都随马携带。试想一下,十万骑兵、三十万匹战马在北方草原或平原飞奔起来是个什么场面?
自从土木堡之后,明朝基本失去了对北方少数民族驾驭能力,他们几乎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一天三五百里的作战半径,让明朝政府和军队头疼不已。
以前我一直以为,明朝的财政是被庞大的宗室俸禄拖垮的,其实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就是被边防军拖垮的,明朝长城沿线数十万军队的吃穿用度,也是明朝朝廷的承重负担,明末辽东的战事更是直接让大明朝的军事实力和财力消耗得几乎干干净净。中后期的明朝,同样打不过少数民族,疆域广阔的明朝如此,我们又为何苛求只有半壁江山的宋高宗赵构?
相比明朝而言,虽然屈辱,但是小小的岁币,宋朝买到了持久的和平。话说回来,北方少数民族并不是好战,实在是自然条件太恶劣,生活物资缺乏,尤其是茶叶、瓷器、布料等生活必需品,明朝没有一个可持续的边境贸易政策,导致用度不足的草原人屡屡兴兵抢掠。
开封被金朝部队攻破,不是宋赵构的责任;王安石变法失败更不是赵构的责任,那时赵构还没出生。所以问题是一代一代累积下来的,就国事和当时的形势而言,赵构已经做了他能做的一切,一个人再伟大,也不可能短时间消融长期累积的冰山,得有个过程。
从宋高宗赵构的经历看,此人不是凡人,是个经历曲折,命运坎坷的人,早年的悲惨经历,练就了强大的内心。他是个有章法、心思缜密的人:
1.开封城破前曾经被哥哥宋钦宗排到金朝做人质,面不改色心不跳。
2.在自己明确不能生育的情况下,从太祖赵匡胤(宋高宗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宋太宗赵光义的子孙)这一系寻找皇位继承人。
3.在55岁的壮年将皇位禅让给养子宋孝宗,自己当太上皇,命途多舛的宋高宗早已看透红尘。
4.在自己禅位后,即同意宋孝宗给岳飞平反,同意宋孝宗举兵北伐,和金朝人再拼命试一试。宋孝宗北伐没有太上皇赵构同意,是不可能的。赵构的同意北伐,再一次说明,赵构也有强烈的收复故土的心愿。当初兵荒马乱,经过30多年的治理,积累了一定国力,为此再试一试。可惜,还是失败了!是真的打不过你。
原作者:朱稳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