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变,始于北宋末年的错误战略路线。宋徽宗通过海上之盟,与新崛起的女真人相约围攻辽国。结果,不但是幽云十六州又丢给了金国,连北宋自己都倒在了东北亚征服者的脚下。以至于多年来,很多人据此认为北宋应该继续支持辽国去反对女真。这样以两国之力,可以压倒新兴的金国军队。而辽国的幸存则可以继续为北宋拱卫东北边防。
然而,即便是给宋朝以重来一次的机会,他们也很难和辽国一起避免失败的命运。
如果北宋支持辽国抗金 能避免靖康之变的耻辱吗?
北宋能否通过支援辽国来打击金国,主要看三方的军事实力如何。显然,北宋是三国军队中最没有战斗力的一方。这就注定了他们的帮忙无法发挥很大作用。同时,北宋朝廷在涉外事务上的幼稚和低效,也势必引起辽国方面的反感。最终还是像真实历史中发生的那样,逼的大批契丹人与汉人一起投效金国。
在靖康之变前后,很多金国人的攻城部队和先锋军,都不是女真本族人。相反,不少原本属于辽国管辖范围内的契丹人、渤海人、奚人和幽州等地的汉军,都加入了新兴的女真那边。他们的骑兵是金国主力军队南下时的先遣队。他们的步兵和工兵,帮助金国从容应付诸如太原和汴梁这样的大城市。以至于北宋人一下子难以理解,为什么原本认为非常原始落后的女真,瞬间就拥有了成熟而完整的攻城掠地功能。
在投靠女真的前辽国军队中,最著名的莫过于郭药师指挥的常胜军。这支原本驻防在辽国南部地区的汉军部队,最初选择投靠了北宋朝廷。他们在宋金战争刚刚开始时,同女真人发生了野战,并证明了自己还具有不俗的实力。然而,因为宋朝在先前进攻辽国残部的战斗中一败涂地,很多人已经本能的判断自身不具备与金兵对抗的战力。所以,在外交上寻求和谈,并准备出卖郭药师和他的部队,以便换取同金国人的谅解。
最终,宋人的背信弃义不仅惹恼了金人,也逼着投机至上的郭药师率领常胜军投靠金国。这件事情的恶果,在靖康之变开始后就马上体现出来。第一支南下渡过黄河的金军,就是郭药师麾下的常胜军骑兵。他们利用语言便利和对宋人习性的熟悉,很顺利的摸清了南下汴梁的捷径。
在这一切发生之前,北宋方面对战争的准备不可谓不用心。当初为了收复幽云十六州,特意调遣西北前线的禁军精锐北上。这是当时北宋军队中最有战斗力的部分,长期活跃于对抗西夏人的边境战争。在正式对辽作战前,他们还刚刚南下,迅速平定了内地官军都无法应付的方腊起义。可以说,宋军完全是带着内战外战的余威,自信满满的开启自己的毁灭之路。
然而,这些北宋最好的部队,也在面对辽国的南部残军时一筹莫展。当时的辽军虽然被女真人屡次打的大败,却依然能在宋军面前找回自尊。三方的战斗力差距如何,可谓是一目了然。而长期坚持双线作战的辽国军官,就有耶律大石这样的狠角色。他遵从实用主义至上的原则,在局势不利时会选择暂时投诚女真人自保。如果北宋方面决定支持辽国,那么他完全可能暂时同北宋联合抗金。
但连郭药师这样的汉人都不待见的北宋士大夫,很难不在局势出现不利情况后,也把耶律大石当做筹码去摆上谈判桌。这样,耶律大石也势必和郭药师一样,选择判宋降金。并成为宋军对抗金国进攻时的噩梦。毕竟,连耶律大石的骑兵和郭药师的步兵军都抵抗不住女真。又怎么可能指望更加不如的宋朝禁军,能帮上什么忙呢?
假使宋徽宗在前期选择支持辽国,还极有可能将大批辎重和军械也都丢给金国,扮演起起运输大队长的角色。而整个北宋朝廷在搞外交谈判时的毫无底线,也非常容易激起辽国残部的反戈一击。一个郭药师就已经搅的北宋天翻地覆,再来一个水平和胆识更胜几筹的耶律大石,北宋的沦亡只怕会大大加速。
历史上,宋军一度依靠增援的西北禁军,暂时遏制过金人的步伐。只是这种延缓,并没有挽救军事水平差距所带来的不利。当宋军在面对女真人最著名的铁浮屠重骑兵的时,还要再应付耶律大石的契丹-蒙古骑兵和郭药师的重装步兵。结局不用多讲,明眼人都知道结局如何。
金兵在南下中原后,很快就面临兵力不足的困扰。但按照宋朝前期支持辽国的模式发展,诸如耶律大石之流的西逃者,可能会留在幽州等地。他们这批人在投降金国后,也就会为女真人带来更多部队。这也会大大加速北宋朝廷的崩溃速度。后来成为宋高宗的康王能否及时开溜,或者能否在半途中不被抓住,都将成为疑问。仅仅依靠韩世忠这样为逃跑而造成舰队搁浅的将军,如何逃过一劫?
所以,北宋当年若是选择支持辽国,也无法改变女真人灭辽灭宋的结局。甚至可能造成比实际上更坏的局面。若是金军麾下多一支可以度过长江的部队,赵构就只能放弃杭州去更南方避险。到时候能不能再组织起南宋政权,就要打上大大的问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