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你就非常喜欢上语文课,因为课文生动,很能吸引你。在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课本里有着这样一篇课文《张衡地动仪》,讲述了东汉时期的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名叫张衡,发明了一种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
地动仪预测出了离洛阳一千多里的金城、陇西一带发生了大地震,他的发明创造,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关于“地动仪”的争论
可是某一天,当有人告诉你,我们小学课本里的张衡地动仪是个假货,历来发生的大地震它都没有动过,你张着嘴三分钟得有了吧,估计当时心电图都得成一字板了,你花了几十年筑起的三观大坝,瞬间土崩瓦解!
近数十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做复原工作,要造出一个如《后汉书张衡传》里所记载的那种地动仪来,终究未能如愿。
中学时代就是少年宫地震小组成员,又毕业于机械专业的你,开始怀疑人生了......找找《后汉书张衡传》吧。原文是这样记载的: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钢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杨,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寥寥这196个字就是地动仪的全部历史记载了,这段文字不难理解。对地动仪外观描述也足够形象,但地动仪的心脏部分只用了四个字“中有都柱”来描述。就这个“都柱”是什么样的设计理念,什么样的结构,什么样的材料,令地球人绞尽了脑汁,去无穷探索,也争论不休。
英国地震学家根据地动仪的描述,用立柱法,在密封的罐子里实验,结果立柱倒向四面八方,他们之后在立柱上加了弹簧使其复位,以便重复使用,但在东汉时期还未发现有金属簧的记载,最后以失败告终。
今有现代人,名叫王振铎,他只凭借这196个字,按照“悬垂摆”的结构原理来设计,后借鉴“直立杆”原理,用了一年时间,于1951年复原出1:10比例的木质的“地动仪”模型,这就是曾经激励多少青少年励志成为科学家的“张衡地动仪”。
但此地动仪也是臆造而成,由于存在有原理上的错误,近年来基本被否定了。
从1875年到现在,100多年过去,有无数的科学家在这个领域进行探索,曾经有13种概念性的地动仪复原模型,包括王振铎的作品在内,都不能验震,大量的实验终将未能给世人一个满意的答案。因而导致了有些人已不相信有地动仪的存在。
然而,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冯锐及团队发现了《后汉书·张衡传》撰写之前,有7份对地动仪有记载的古版刻本,说明史料记载不是孤证。
中科院考古所考察了史料记载的放地动仪在京师洛阳城南两里地的灵台。他们坚信张衡地动仪肯定存在,而且是会工作的。
2002年冯锐先生重新开始着手研究地动仪复原的工作。2004年,国家"张衡地动仪科学复原"课题组成立,冯锐任课题组组长,组员有国家博物馆、河南省博物院、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单位的专家们,特别要提出的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文物鉴定委员李先登先生,是位专攻先秦考古学和中国古代青铜器(包括青铜器鉴定)的著名专家,为复原出更接近史记的地动仪外观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今天看到的张衡地动仪就是他们在2008年重新复原出的1/6原大模型,现放置于国家地震局大厅之中。
当你慢慢关上了电脑,心中再无波澜,剩下的只是希望和期待。你希望你的国家不要再出现山寨版的历史,把考证过的,有定论的历史传授给中华后代,重新审视历史,勇于改正过去的错误,这并不丢脸。你也期待在你有生之年能够看到张衡地动仪能够真正复原出来,虽然已没有什么现代使用价值,但起码可以给国民一个交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