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江苏淮安人,字翔宇,曾用名飞飞、“伍豪”、少山、冠生等,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
周恩来为何一直不愿回家乡
周恩来毕业于南开中学,早年留学日本、法国、德国、英国等地,为旅法共产主义小组骨干。之后回国,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第一次国共内战期间,担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委兼第一方面军政委、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参与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战争,并指挥长征。西安事变中,他代表中共中央与中国国民党签订合约,共同对日作战。抗日战争期间,他担任国军政治部副主任兼第八路军驻渝办事处主任,负责国共双方军事与政治调停,战争结束后,陪同毛泽东前往重庆与国民党进行重庆谈判。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担任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并代表中共进行北平和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起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1949年至1954年间称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直至1976年逝世。1949年至1958年间,他还兼任外交部部长。此外,他历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全国政协主席等党、政、军重要职务。
最近看到一份资料,说周恩来自1910年12岁时离开故乡江苏淮安以后,再也没有回去过。一个叱咤风云的国家总理,竟然几十年没有回过一次故乡。这里边,会有多少思念和悲伤?多少原因和理由?
1946年,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从重庆迁到南京。南京离淮安只有150公里,周恩来几番动意,打算到淮安家乡去一趟,但最后还是没有成行。1950年1月,在中南海怀仁堂的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曾提起此事,他说:“那时我就很想从南京回到淮安看看,因为淮安还有我两个母亲的坟。”至于没有去成的原因,周恩来的警卫韩福裕后来讲述,当时他主要考虑三点:一是担心亲属被国民党迫害;二是怕给地方土改带来困难;三是时局不稳。
1949年建国以后,周恩来成为政务院总理。按说去哪都方便了,但他仍然一直未回淮安。1958年曾盛传周总理要回淮安看看,于是当地官方拓宽了南门大街,又将镇淮楼改造成独栋的楼宇。而周恩来最终还是没有回去。1959年1月,总理从广州飞北京。快到淮安上空时,他特意走到驾驶舱中,从飞机上俯瞰淮安。为此驾驶员降低了飞行高度,在淮安上空盘旋了三圈。卫士长成元功把周总理扶回座位,总理沉思良久,方说:“淮安的变化不大,大运河、宝塔、镇淮楼都还在,只有南门大街好像变宽了。”
1960年,在北京接见家乡干部时,周恩来称:“我很想回去看看,从12岁离开淮安,到今年整整50年了。”1961年9月,周恩来在庐山开会,去看望住在附近的表妹万贞时,他们问他回不回故乡。周恩来摇摇头说:“现在不能回去。一回去就找麻烦,亲戚们全找来了,我满足不了他们。要等到大家的生活都提高了,我再回去。”
由此想到了项羽,他到关中以后,兵屠咸阳,火烧秦宫,金银财宝获得无数,举国上下一片臣服。于是心花怒放,觉得这个时候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衣锦还乡。有人劝他,回家事小,天下事大,还是应该抓紧治国安邦。但项羽不听,而且还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还有刘邦,当了皇帝之后,也大张旗鼓的衣锦还乡。元代散曲家睢景臣的《高祖还乡》,把当时场面描绘的淋漓尽致。谁不知道你呀?“春采了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麦无重数。换田契强秤了麻三秆,还酒债偷量了豆几斛,有甚糊突处。”而刘邦自己,却自我感觉非常良好。不仅开怀畅饮,而且击筑为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卫四方!”
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在《我的伯父周恩来》一书中曾谈到,她的爸爸周恩寿最大的遗憾之一,就是在有生之年没能回淮安老家看看,而其原因是“伯伯在时,伯伯不准”。有一次,周恩寿提出回家修房子,周恩来很明确地回答:“不用了。我们的房子,尤其是我住过的房子,要塌就让它塌掉,塌平了最好。不许翻盖维修,更不允许搞什么纪念馆组织群众参观。我平生最恨的就是封建主义的那一套: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只要活着,就不许搞。”周恩寿又问:“你难道一点不想家吗?”周恩来神情肃穆地说:“故土难离,我也是人,我也有感情,怎么会不想家!那里还埋着我们的爷爷、奶奶、娘和十一婶,几十年没回去了,也不知道坟头的那几棵树长得多高了?”
伟大,不仅在于他做了什么,也在于他不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