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 历史人物 > 正文

司马错和张仪谁更棋高一着?

时间: 浏览量:
用手机看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内容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前316年,苴国和蜀国爆发战争,苴国和蜀国比,实力过于弱小,于是向秦国求援。

秦惠王本来有心进行军事扩张,就让大臣们讨论到底是伐蜀,还是向东和诸侯争锋。司马错主张伐蜀,张仪则坚持要伐韩。魏惠王就让他们各自说明理由。

张仪就建议秦国亲近楚国和魏国,和他们结盟,占据有利地形;然后让楚国攻占南郑,魏国攻占南阳,秦国则进攻新城、宜阳,瓜分韩国;接着,逼迫周天子交出九鼎,挟天子以令诸侯,侵夺楚魏的土地,成就帝王大业。张仪顺带驳斥伐蜀,说蜀地偏远,劳师伐众,既不能树立威名,也无利可图。“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向东争夺三川和东周,才是获取名利的地方,而司马错却要和戎狄相斗,就和成就王业相差太远了。

司马错和张仪谁更棋高一着?司马错和张仪谁更棋高一着?

司马错则直接否定了张仪的主张,他首先从宏观上讲明了成就王业的三个条件:想要国家富强,就要扩大领地;想要军队强大,就要让百姓富足;想建立王业,就要广布恩德。这三个条件具备了,王业就会随之实现了。

接着,司马错指出,秦国现在土地少,人民穷困,还不具备碾压六国的实力,所以不如从简单的开始做起。蜀国暴乱,秦国伐蜀如同豺狼驱逐羊群,不用费很多力气,就可以扩大疆域,获取财富和人民,增强国家实力。而且还能获得“禁暴止乱”的名声,是真正的名利双收,一举多得。

最后,司马错又批驳了张仪的主张,认为伐韩和挟持周天子并不可行,一方面这样做会招揽恶名,另一方面,韩国和东周,未必会像张仪想象的那样坐以待毙,而魏国和楚国也很容易被韩国拉拢,反而促使诸侯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让秦国处于危险的境地,所以伐蜀才是上策。

听完双方论述,魏惠王果断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任命司马错带兵伐蜀。司马错果然在数月之间吞并了蜀国,秦国领地和人口急剧增加,实力大增,和诸侯的实力进一步拉开,开始拥有兼并诸侯的实力。

伐蜀还是伐韩,司马错和张仪到底谁更棋高一着?结论显而易见,张仪的主张更多是脱离实际的空想,而且更看重短期利益。就像司马错指出的那样,可行性极差,比如楚魏是否愿意帮助秦国?挟天子是否真的能号令诸侯?伐韩会不会引起诸侯的对抗?

相比之下,司马错伐蜀的主张显然更加可行,既能名利双收,又立足长远,有效的增强秦国的实力。秦国灭蜀后,果然实力大增,拥有了兼并天下的军力和财力。实际上,后来楚汉相争,刘邦也是凭借着蜀汉的支撑成功击败了项羽,再次验证了关中的政权拥有蜀地支撑的重要性。司马错真不愧是高瞻远瞩的战略家!

本文由阳光旧事录原创。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编辑:镜花水月
关键词: 司马错 张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