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梁启超有9个子女,个个成才,其中还有3名院士。
翻看了《梁启超年谱长编》《梁启超家书》《梁思成传》和各种杂七杂八的参考材料,总结出了好些为人父母、教育子女的道理,其中有4句话分享给大家。
为什么梁启超的9个子女都如此成功?
可以不关注小细节,但要把握大方向
梁启超有一个非常出色的妻子,名叫李蕙仙。李蕙仙,出身书香门第,受家学熏陶,李蕙仙除了受过完整的古典教育,同时也深具维新思想。因此,对外撰稿办报、对内扶养家庭,她都处理得极为妥当。梁启超对她非常敬佩看重。
在家庭教育上,李蕙仙一手操办了家中幼儿的启蒙,包括自己的子女、梁启超年幼的弟弟妹妹,都是她在陪伴和监督日常课业。长大些选择学校什么的,也都是她在安排照顾。梁启超说,这些事情,他自己是完全没过问管过的。
但在大方向的把握上,他始终保持主动,而且体现出了父亲特有的坚强有力、明智决断。这种大方向,至少包括两方面,一是立业,一是成家。
先说立业。从《梁启超家书》来看,梁启超对各个子女的重视程度,有不小分别。但没有太大分别的是,他对子女立业问题的重视。梁启超认为,立志是人生的大事。在具体把握上,他划出了“不做”和“要做”两条线。
“不做”——不做官,不受无汗水之金钱。梁启超反对子女做官。在写给长女梁思顺的信中,他从自身在段祺瑞政府的从政经历出发,讲述不主张子女做官的道理。梁启超认为,做官容易损坏人格,习染懒惰和巧滑,不是能够安身立命的职业。他自己在1917年以后,也再未从政做官。梁家成年的9个子女,也都没有做官的,大多是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
梁启超也反对不劳而获。为贴补家用,妻子李蕙仙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期货投机,梁启超在写给长女梁思顺的信中,谆谆劝说,表明我们家断不能受无汗水之金钱,希望长女也一同劝诫母亲。梁启超自己也拿出实际行动,讲课讲学,办报写稿,以各种正途大幅开源,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宽慰妻子在经济上的焦虑,向子女以身示范。
明确了“不做”的,作为父亲,梁启超对子女“要做”的事,也界定了方向。“要做”——要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要做有益社会的事。梁启超一生学术研究涉猎极广,思想不断变化改进,政治主张也不断随时代而变,但有一点是核心不变的,那就是爱国。
他主张尽性主义,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将自己的天才尽量发挥,不必存一毫瞻顾,更不可带一分矫揉。”如此,个人能够自立,“总要还我堂堂地做个人”。同时,他也主张,一个人要用其所长,天下的事业无所谓大小,士大夫救济天下和农夫耕种其十亩田所取得的成就相同。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就是第一等人物,于社会亦有益。
这两点并不矛盾,而是互相促进的。对一个孩子来说,能成长为在社会中站得住脚的人,从事着自己喜爱的事业,应当自豪。对一个父亲来说,孩子成为这样的人,也当骄傲。立业之重,值得父子两代人,一起付出心血。
再说成家。梁启超子女所生活的年代,包办婚姻尚未退出历史舞台,新的婚姻缔结方式,也还没有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如鲁迅,如徐志摩头婚,这些同时期的人物,都还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相比之下,梁启超是一个开明而进步的父亲,摸索出了自己的独家方式。即,由梁启超推荐人选给子女,双方经过相处磨合,合适才结婚。
可以不表态,但要用心
在子女具备交流能力以后,梁启超在家庭教育中所承担的份量,大幅度加重。甚至可以说,比起很多丧偶式育儿来说,梁启超在教育子女上简直操碎了心。
旅居日本期间,梁启超曾每天固定专门时间,给子女讲课。他以深厚的学问功底,引导子女睁眼看世界,并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同时,他还注意多方面引导和发展孩子们的兴趣。因此,到回国入读清华时,长子梁思成已成长为一个闪光少年——
他画得一手潇洒的素描,钢笔绘画功底扎实,是校刊的美术编辑。
他在全校运动会上得过跳高第一名,是学校有名的足球健将,单双杠和爬绳的技巧也是呱呱叫。
他会钢琴、小提琴、小号和短笛演奏,在合唱团唱低音和中音,是学校管乐队队长。
他是清华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在“五四”运动中是“爱国十人团”和“义勇军”中的中坚分子。
这样一个孩子,跟家庭培养的关系,一眼可知。但这还不足以体现梁启超的用心。梁启超的用心,体现在梁思成成长、成家、立业的每一个关键点。
1923年,梁思成清华毕业,打算与林徽因一起到美国学习建筑。然而成行前,一场车祸打断了行程。梁启超充分考虑儿子卧床养病的焦虑,恰到好处地给出时间安排建议,帮助儿子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
“吾欲汝在院两月中取《论语》《孟子》温习暗诵,务能略举其辞,尤于其中有益修身之文句……可益神志,且助文采也。更有余日读《荀子》,则益善。《荀子》颇有训诂难通者,宜读王先谦《荀子集解》。”
梁思成到美国学习建筑学,曾一度困惑于所学是否有用的问题。对待这个问题,梁启超的角度和视野比一般父亲广阔得多,他鼓励儿子不营营役役于一时,而应当以历史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事业。
“思成来信问有用无用之别,这个问题很容易解答。试问唐开元、天宝间李白、杜甫和姚崇、宋璟比较,其贡献于国家者孰多?为中国文化史及全人类文化史起见,姚、宋之有无,算不得什么事,若没有了李、杜,试问历史减色多少呢?”这样的见解,让梁思成很快安定下来,沉下心治学,从而练就了扎实的建筑学基本功。
在美国留学期间,梁思成注意到,欧洲各国对本国的古建筑都有系统的整理和研究,都写有本国的建筑史。但作为东方古国的中国,却没有自己的建筑史,这让他感到悲哀。这时,梁启超从国内历经周折获得一部陶本《营造法式》,跨越重洋寄了来,梁思成和林徽因如获至宝。这部典籍,成为他们一生的学术宝藏。
除了学习,梁启超也关注子女的生活。
梁思成和林徽因少年脾性,偶尔吵嘴,梁启超不好太直白地插手,但又有些按捺不住自己的关心,于是迂回写信给长女梁思顺,求帮忙观察了解。林徽因父亲去世,梁启超立即写信劝慰,大道理小道理讲了个遍,从感情到生活都考虑到了。日常他给子女们写信,也考虑到林徽因父亲去世,或许见到梁思成姐弟兄妹们享受天伦会心酸,也要顺带劝解几句。
梁思成回国就业的问题,梁启超是琢磨了又琢磨。当时国内时局动荡,给留学归来的年轻人带来困扰。这一点,在梁思成归国前,梁启超就先给他做好思想铺垫。
他写信给梁思成说,归国后可以“暂时随缘安分,徐待机会”,因为“若专为生计独立之一目的,勉强去就那不合适或不乐意的职业,以致或贬损人格,或引起精神上痛苦,倒不值得。”“纵令归国后一时未能得相当职业,也不必失望沮丧。失望沮丧,是我们生命上最可怖之敌,我们须终生不许他侵入。”
梁启超还积极在清华学堂为梁思成谋教职,即便那时清华还没有设立建筑专业。后来,当他得知国立东北大学准备筹建建筑系,深谋远虑的梁启超在权衡清华学堂与东北大学的利弊之后,果断替梁思成承接了东北大学的聘书,希望儿子远离清华园的“温柔乡”,到有苦吃但建筑事业也有大发展的东北大学任教。
梁思成夫妇归国后,还需要赡养林徽因母亲,梁启超也充分考虑到儿子的生活压力,建议儿子到东北大学后可组织公司,从小规模办起,徐图扩充。
后来,梁思成与留学时的同学合作,成立了“梁陈童蔡营造事务所”,承接了吉林大学和北方交通大学锦州分校校舍的设计工程,梁思成和林徽因还合作设计了一座名叫“肖何园”的公园,以及当地一些军阀官僚的宅第。
在梁思成成长过程中,梁启超一方面保持开明和尊重,与子女保持了良好的情感和沟通;另一方面又实在是用尽了心,经常为子女想在前,建议在前。
可以不陪玩,但要乐观
梁启超及其子女所处的时代,时局动荡,各种思潮涌动,内乱外忧不断。而青年人处于青春期这一特别的心理阶段,走激进的道路一旦遇挫,就极容易流于失望悲观,愤世嫉俗。梁启超在这一点上,就非常注意引导。“一个人什么病都可医,惟有悲观病不可医,悲观是腐蚀人心的最大毒菌。”
他以曾国藩的“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训诫孩子们。“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作甚?着急他作甚?……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
言传身教,梁启超这样教育子女,他自己也秉持乐观的态度生活。他自认是一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还开玩笑说,倘若用化学划分“梁启超”这个东西,把里头所含一种元素中“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仅有个零了。
因此,他觉得天下万事万物都有趣味,一年到头都不肯歇息。人家问他忙什么,他理直气壮:忙的是我的趣味!他认为,这才是人生最合理的生活。对那些整日消磨时光的人,梁启超说,“我劝他不如早日投海。”也是妙绝。
后来抗日战争时期,梁思成一家生活极其艰难,但梁思成林徽因依然乐观,坚持古建筑调查和学术研究之余,还给子女讲唐诗,典当衣物手表换食物,也常开玩笑说:把这只表“红烧”了吧!这件衣服可以“清炖”吗?
梁氏乐观精神的传承,可见一斑。
可以不有钱有势,但要安身立命
梁启超自身,出生在一个极为普通的耕读家庭,他凭借独特的天赋和时代际遇,实现了阶层突破。之后,他的子女们,大多阶层保持得还不错。而当今中产们的教育焦虑,不就是在于阶层保持,以及阶层突破吗。我们寄望孩子实现阶层突破,最差,也不要差过我们。这是一种美好而实际的愿望。
但如果自身境界达不到,那么对阶层突破的期待,就好比农民想象皇帝用金锄头干活一样,似是而非。因此,最好的状态是,父母自身到达过、或者能望见的,可以拿来引导子女,为他们铺路。如若不然,还是退后观望、给孩子自由的好。因为,大凡成材的孩子,总是在一定层面上拥有着广阔的自主权。
梁启超对子女的引导,是建立在他自身的高度之上的。他自身学识不凡,又见多了各类革新浪潮中的青年,因此有了自己的一套教育心法。
在写给三儿子梁思忠的信中,他说,“我自己常常感觉我要拿自己做青年的人格模范,最少也不愧做你们姊妹弟兄的模范。我又很相信我的孩子们,个个都会受我这种遗传和教训。”
我们绝大部分普通人,都很难达到梁启超的高度,但作为家长,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我们以家长的身份爱孩子,但在成为家长之前,我们首先自己要立得住,要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所在。然后,才不愧做孩子的模范。
这个社会,给予了男人更广阔些的自由,但也带来更难以言说的压力和要求。做男人,不能叽叽喳喳,咋咋呼呼。做男人,也很难家长里短,婆婆妈妈。但作为父亲,这四句话确是实用的——你可以不关注小细节,但要把握大方向。你可以不表态,但要用心。你可以不陪玩,但要乐观。你可以不有钱有势,但要安身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