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 历史人物 > 正文

为何张学良至死不在生日当天过生日

时间: 浏览量:
用手机看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内容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在中国近代史乃至世界近代史上,张学良将军都留下了深深的足迹。本书作者、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历史与东亚研究所教授、中国近代史专家谢爱伦先生则说:“他好像是站在历史舞台上,戏剧一开始时说了一句台词,一时吸引了观众注意,而后磕磕绊绊地又说了一句。然后他就被命令退到舞台的一个小角落,看着其他演员,分析他们的一举一动,然后就消失了。”张学良将军去世后,谢爱伦查阅了存放于纽约的张学良、赵一荻全部档案,将张学良遭软禁后的生活,叙述得翔实而生动。

为何张学良至死不在生日当天过生日为何张学良至死不在生日当天过生日

本故事的主角姓张。他的名和在本家中的辈分合称学良,取学习汉代名相张良之意。儿时被称为双喜——双倍的喜乐。年轻时,密友们称他汉卿。他的祖上属于农民家庭,1839年在曾祖父率领下举家迁居东北。当时恰逢鸦片战争或者说中英战争(1840—1842年)的前夜。张作霖,也就是张学良的父亲,最终成为东北最有势力的人之一。

从1911年大清帝国垮台至1928年,张作霖展现出了军事领导人的非凡气质。为了自身与自己人的生存空间,张作霖与东北形形色色的军阀作战。日本人支持他,希望在该地区牟取更多的利益。经过浴血奋战,他不仅成了他赖以起家的靠近内蒙的奉天(辽宁的旧称,东北的心脏)王国而且是全东北最叱咤风云的人物。

张学良系张作霖长子,于1901年6月3日生于奉天。少年时,父亲就给他准备了一条军旅之路。当然了,他毕业于当地军事学院,而后,19岁就在父亲的部队服役。他很快升至团长,成为父亲贴身卫队的指挥官。后来,作为维系东北统治者与北京势力间关系的一部分,他被任命为徐世昌的助理。徐当时出任中国总统,不过实际上仅仅控制中国北部。1920年,他被晋升为少将旅长,一年后,在东三省巡阅使署与奉天督父亲的吩咐下,赴日参观军事演习,归国后即建议奉天军队实行改革。他们一心要发展当时在全世界还处于初级阶段的空军。在参加北方军阀的混战中,他率先使用飞机监视。

1922年,被称为“少帅”的他参加了直奉战争。战争结束后,他被委任为奉军某团团长和奉军军校司令。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他在长城地区作战出色。一年后,他被任命为驻津奉军司令部总司令,他的亲密朋友郭松龄被任命为副总司令。

郭松龄被任命为副总司令几个月后,感觉自己碰上了好时机,可以从奉军高级军官一跃成为羽翼丰满的军阀。1925年底,他发动反对张作霖的叛乱,但没有考虑到驻扎在该地的日本军队,而日本军队又力图维系张作霖在东北的稳固地位。于是理所当然,日本关东军插手此事,偏袒张作霖。他们声明,日本绝不允许有人侵犯他们在该地区的一般利益,特别是南满铁路,而郭的军队不允许使用“日本”铁路。起义失败了,郭松龄被处死。

于是,这次地方起义被消灭在萌芽中。如果以失败告终的这场起义对张氏父子间的信任没有构成决定性的冲击,那么如今一切也该恢复正常了。可是,郭松龄毕竟是儿子的密友,因此,父亲怀疑儿子参与了这次叛乱,知道叛军要废黜他的意图,甚至进而与叛乱分子勾结。老子震怒不已,甚至打算把儿子也处死,经好友力劝他才没这么做。

1926年,在北方军阀为自保而混战时,南方开始了一场统一中国的军事运动,为首的是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在国民党内地位本来并不高的蒋介石,通过一系列手腕,终于成为国民党领袖,也是中国的铁腕人物。蒋介石从不惮于动用军事力量或强硬的外交手腕。尽管他对导师的政治思想原则作出了口头承诺,尽管他本应坚持三民主义,但在实际操作方式上他与统治中国各省的各个军阀却没什么不同。只有一点根本区别——相信中华民族的强大。因此,他借助一次军事行动,发起了在自己权杖下统一中国的旅程。

尽管张学良的地位由于那次失败的阴谋而遭到破坏,但他依然与父亲积极合作,企图阻止蒋介石率领国民革命军北进攻占首都北京。张学良南下打击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部队。当儿子在前线作战时,父亲张作霖战胜了对手,与中国北方的合作伙伴结盟,接管北京,自称大中国的“大元帅”。

的确,在国民革命军和地方军阀战局未定前,张作霖曾有过接管全中国或者至少接管北方的念头。蒋介石,这位中国未来的领袖,看到了北方对手力量的加强和野心,于是二人的关系更紧张了。

但是,蒋介石的力量在上升,作为国家领袖的声望也在提高,这使张作霖改变了策略。他开始考虑与蒋的国民政府军进行战略合作,同时放弃与日本的暗中联盟。蒋介石领导下的国民革命运动不可小觑,在弹压地方军阀的同时北京也攻克在即,而这二者开创了一种新局面。张作霖盼着蒋介石能英明地引导正在崛起的中华民族,帮他甩掉掐着自己脖子的日本人。这似乎是张作霖与蒋介石建立友好合作的背景,甚至可能是其子张学良最终对日政策的背景。之前,张作霖镇压反日活动和抵制日货,如今软化了自己的抵抗,允许中国人的爱国主义情绪高涨。

当日本人看到中华民族凝聚力量而他们的政治军事利益要付诸东流时,他们不愿坐视不管。1928年5月,他们命令张作霖离开北京返回东北,唯恐他逗留关内会削弱他在东北的地位,并因此而威胁到他们自身的利益。张作霖在东北的代理吴俊升将军也敦促他返乡。尽管他原打算带兵伺机抗击向北京进发的蒋介石部队,但迫于压力他最终同意返乡。张作霖放下了与蒋大战一场的念头,实际上也就放弃了成为中国统治者的愿望。

1928年6月3日,张作霖乘坐火车由北京赶回东北,尽管此前奉天军警头目给他发了一份密电,警告说日本特务要在途中暗杀他。事实如此。第二天清晨,关东军在火车必经之路——郊区皇姑屯的一座桥上——安放了大量炸药。剧烈的爆炸使火车遭到严重破坏。张作霖遭到致命伤,不久即死去。他的一位妻子六夫人伴他同乘一辆火车,只是腿部受轻伤。五夫人(并非张学良生母,生母乃原配夫人)当时在帅府,正为丈夫准备接风宴席。惊闻噩耗后,她命令家人一切行动如常,以免引起日本人注意,这样日本人就无法估量他们造成的破坏,不知道张作霖究竟怎样了。然后,五夫人等张学良赶回省城。这次袭击发生两周后张学良才得知音信。因此,她实际上促成了权力由父到子相对平稳过渡,促成了上升中的张学良登上了东北统治者的宝座。

父亲遇刺这天,是张学良28岁生日。此后,他至死也不在那天庆祝自己的生日。

1928年,蒋介石挥师进京。10月10日,新国民政府成立。蒋介石的部队没到东北,但东北通过张学良和蒋介石达成的协议也落到了新政权手中。张学良归顺中央政府。遵照孙中山的遗嘱,中央政府定都南京。蒋介石已成为强有力的武士,“委员长”的尊称也从此与他相伴。

至于日本人在中国的势力,蒋介石的立场或许毫不含糊——尽可能减少。然而,最终我们清楚地看到,当蒋介石必须在共产党和日本人之间决定哪个更危险时,他首选打击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90年的风雨历程,站在今天的时间点上,回望这90年,值得总结、回忆、探讨和深思的事情,可谓数不胜数,但有一个话题,长期以来海内外政界和学术界聚论不已,这就是:当年国民党为什么打不过共产党?

近年来,笔者在整理张学良口述史料过程中发现,张学良围绕这一话题从国共两党比较的角度谈了许多看法,比许多人谈得具体、生动、深刻,从中可以看出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各自特点。

张学良虽然说自己的生命到36岁就结束了,但他从1925年认识孙中山起,就开始和国民党打交道;从1934年任鄂豫皖“剿匪”副总司令开始,就和共产党打仗,对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军队都有较深的了解。他和国共两党领袖人物也都有过较深的交往,支持过蒋介石也扣押过蒋介石,又和周恩来亲密接触过,直到晚年敬佩之情仍难以磨灭。正因张学良具有不同常人的经历和地位,决定他谈国民党为什么打不过共产党,有其特殊的价值和重要意义。

国民党缺乏信仰,共产党甚至每个兵完全是一个思想——共产主义

历史证明,一个信仰坚定的党,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和统一的思想,共同的目标使四面八方的人走到一起,统一的思想使走到一起的人从此不再分开,而且使更多的人不断地被影响、吸纳,从而使这个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而一个没有共同目标和缺乏统一信仰的政党终究是没有前途的,它会使已经走到一起的人散向四面八方,即使它暂时是强大的,也会因共同目标的模糊和信仰的不统一而由大变小,由强变弱。张学良在分析国民党打不过共产党的原因时,对此有着深刻的论述。

一是国民党没有“中心思想”,缺乏统一的信仰。他说国民党“打不过共产党的原因,也就是没有中心思想”。国民党虽一直高唱信仰三民主义,也向他的党员采取各种方法灌输,而张学良认为:“所谓信仰是从内心发出来的,属于自个儿的……信仰不是旁人给你加上的。”只靠硬性灌输是不能使党员树立起信仰的。“那三民主义,真正的三民主义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可以说多数人不知道。背总理遗嘱,就在那儿背,他的真正彻底的意思在什么地方?谁也没有深刻地研究。”就像“中国的老太婆子,整天嘟嘟囔囔‘阿弥陀佛’,你问她‘阿弥陀佛’什么意思,她不知道。”

二是没有国家思想。国民党的军队没有中心思想,那它靠什么来维系呢?张学良指出,国民党的军队靠“彼此的感情”维系。“彼此的感情并不是指兵啊,是指那军官呐。兵都是招来、募来的。那勇敢点的,就是带兵的,就是军官。”“等于义气用事,你是好汉,我就跟你,你不行了,我还可以跟别人。”国民党的军队“都是自保,他投靠谁,也不是对谁倾心……换句话,有奶便是娘。谁给他奶,谁就是娘。谁拉他一把,给他俩钱,给他个官,他就跑谁那去了。今天他帮着你,明天假如那边给他拉一拉,他就跑那边去了。”“根本没有什么国家的思想。”所以国民党军队,包括中央军“都是雇佣兵,少数的人是团结的,多数人是雇佣兵,今天我可以在你这当兵,明天我也可以到别处去当兵。国民党和共产党的不同之点在这。所以我跟蒋先生讲,我们打不过他(们),固然他(们)人少,我们人多,但他(们)团结,我们是个(盘)散沙。”

得民心者得天下,国民党不得民心,把老百姓逼得都当共产党了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千古铁律,张学良对此体会极深。他说:“九一八以后,无论是学生,还是老百姓,抗日情绪都很高哇。有人说这是受共产党的鼓动,这话我听不明白。老百姓的抗日情绪不能说是共产党鼓动的,这得反过来说,是人民自动,共产党顺应。”

张学良认为共产党之所以能发展壮大,就是因为共产党顺应了民意,并且说到做到。“既然大家都赞成抗日,那我共产党就去做。共产党的厉害,就是共产党能够看清这事情的趋势,知道民众往哪走,他知道了民众的意思,他就能够真正去那么做。”

张学良是个军人,一生军事生涯虽短,但他和日本打过仗,又是中国高级将领中跟苏联红军打过仗的,和北洋军阀打得更加激烈,和国民党新军阀也交过手。他说,打了那么多的仗,胜败不论,最不值得的是和红军打仗。他晚年一回想起“剿共”战争,就感到伤心:“那所谓‘剿匪’,真让人伤心啊,‘剿匪’的军队都实行坚壁清野,这可不是胡说八道。我是在后头,前头的军队呀,我也出去视察了,归我管嘛,我一看伤心透了,那房子都给人家烧了,坚壁清野呀!”“事实用不着烧房子,为什么烧?因为烧了,军队可以占便宜,可以把好东西都拿走啊。”“所以我反对内战,那内战真是没有人性啊。连我到前线去都没有地方睡觉,房子都被烧了。”

面对老百姓,国民党军队束手无策。“他们的这些玩意儿最后我们也都知道了,那你知道了也没法子呀,你没法子对付老百姓呀!你上哪儿知道谁是共产党啊?你也区分不出来呀!老百姓和共产党都一样,你怎么区分?所以你没法,你总不能看见老百姓就抓起来呀。”“多数老百姓对中央的军队,也包括我们这些军队不好,恨军队,那时候军队确实有些做得不对的地方,像坚壁清野之类的,那很多了。所以我跟蒋先生说,为什么共产党我们剿不光,就是他得民心,我们不得民心。”“中国的古书上说,天心自我民心,天听自我民听。你不得民心,那你就得等着失败。”“北方的土话说:抖起来是你好运气,倒霉是你自己找的。”

国民党把大陆丢了,怎么丢的?“那是自己找的。不是国民党把大陆丢了,是大陆人民不要国民党啦。简单说,国民党在大陆时,把大陆看成征服地一样,没有想到这是自己的国家,什么都要,房子、女人、钱,这帮坏蛋。真让人伤心。”

“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与失败,都有它的来龙去脉。”“所以我跟蒋先生言语冲突,就是这个问题,我说你要想剿灭共产党,你剿灭不了他们。蒋先生不承认我这个话,他们共产党怎么能这样?怎么能这样?因为咱们中国的老百姓,多数支持他。”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编辑:镜花水月
关键词: 张学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