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学良一生中除了“西安事变”之外,还有一件大事不得不提,那就是爆发于1929年的“中东路事件”。这起事件最终以张学良和东北军的惨败收场,是中国和苏联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武装冲突,规模和持续时间都要超过后来的“珍宝岛事件”,对东北局势和全国格局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那么,这场事件中兵强马壮的东北军缘何败得那么惨呢?
事件是围绕中苏两国关于中东铁路的路权归属展开的,张学良意在收回路权以实现“把东北的地位提高”的目的,当然也存在张学良个人想要干一番大事的意思。他采用先礼后兵策略,在同苏联进行了数次谈判不见效果后,决定用武力解决问题的。张学良之所以敢以东北军去挑战苏联,一方面东北军在国内实力确实很强,其装备在国内堪称翘楚;另一方面从国际形势看,欧美各国对苏联存有敌视,而中央政府和蒋介石也支持张学良收回中东路主权。另外,苏联国内真闹大饥荒,白俄敌对势力还未肃清。因此,无论从国内还是国外看,张学良都认为局势对他有利,对取胜也是信心十足。
中东路事件张学良东北军惨败为九一八事变埋下伏笔
但武装冲突爆发后,事态的发展并没有张学良想象的那么简单。毕竟要想以武力解决问题,就要看看双方的军事实力到底孰强孰弱。那时的苏军距离三十年的的大清洗还早,国内战争期间的将领还在,苏军政治工作做得非常出色,士兵士气很高。针对中东路事件,苏军成立特别远东集团军,总兵力4万,拥有大量飞机、坦克、重炮、战舰等技术兵器,坦克中装备了苏联最新型的MC18坦克。负责指挥的司令员是瓦西里·康斯坦丁诺维奇·布柳赫尔元帅,他是首批5位元帅之一,对东北情况和奉军非常熟悉。另外,后来成为苏联元帅的崔可夫、罗科索夫斯基也参与了这场武装冲突。
反观东北军,貌似强大,但和苏军比还是差距巨大。除了装备不行,关键的军官方面,东北军大多草莽出身,没有像样的正规训练。更为不足的是,张学良时候的东北军和其父张作霖时相比已经不是铁板一块,内部派系林立,勾心斗角非常严重,打仗做不到协同作战。还有一个因素不得不提,那就是日本。那时的日本也盘踞在东北,在事件爆发后并非完全作为第三方存在。他们不准东北军经南满铁路北运,处处给东北军制造麻烦。
最终,东北军连连失利,节节败退,在坚守5个月后,不得不在一个冰天雪地的日子里与苏联签订了《伯力协定》,原本期望收回中东路权的愿景换为失败的耻辱。
中东路事件带给张学良和东北军一系列后续恶果,挫败感在整个东北军中弥漫开来,一直持续到“九一八”事变。在中东路事件中,张学良和东北军准备是充分的,结果惨败。而曾经在日俄战争中打败过俄国人的日本在张学良和东北军潜意识里也就是一个强大的存在。而日本也从这一事件中看清楚了东北军的真正实力。时任日本关东军主任参谋的石原莞尔起草《关东军占领满蒙计划》,为发动九一八事变做铺垫。他狂妄地称,对付张学良都用不到真刀剑,只要用竹刀挥舞一下,就能把他击退。这种对张学良和东北军的看法代表了日本关东军部分军官的态度。
中东路事件影响极大,打击了张学良和东北军的信心,反而刺激了日本关东军的神经。不到两年后的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似乎就成为这一事件的后续了。而中东路事件武装冲突还让中国失去黑瞎子岛,直到2004年才将西半部收回,而东半部则为俄罗斯联邦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