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 历史人物 > 正文

自命不凡的摄政王载沣,为什么会成为清王朝的掘墓人?

时间: 浏览量:
用手机看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内容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载沣是光绪皇帝的胞弟,慈禧太后的亲外甥,由于特殊的身份地位,他深受重用,中外瞩目。年仅7岁,载沣就袭王爵,成为第二代醇亲王。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需要派亲王赴德去,为义和团运动中被德国公使克林德“道歉”。德国驻华公使穆德点名要求年仅十八岁的醇亲王载沣出使。在德国,载沣深受重视,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载沣“圆满”完成了政治任务,让慈禧甚为满意。于是,刚满二十岁,他就被任命为随扈大臣,管理对守卫京城的健锐营,又出任正红旗满族都统,官职达到一品大员。

1908年11月15日,七十四岁的慈禧去世,继任的宣统皇帝溥仪此时不到3岁,政权便由其生父摄政王载沣及隆裕太后执掌。此时的清政府,自从在甲午战争失败及八国联军侵华后,国际地位已经一落千丈,反清起义此起彼伏。不过这位出访过德国,开拓了眼界视野,自认为已经取过“真经”的摄政王倒踌躇满志、雄心勃勃地准备大干一场。没有想到,不努力还好,载沣的这一番努力,遂让清朝亡了国。曾任清室重臣、民国总统的徐世昌曾说:“大清之亡,不是亡于革命党,而是亡在一班‘小爷们’身上。”这些小爷们的带头大哥,正是身为监国摄政王的载沣。

自命不凡的摄政王载沣,为什么会成为清王朝的掘墓人?自命不凡的摄政王载沣,为什么会成为清王朝的掘墓人?

那么,这位自认为从德国取回的“真经”的摄政王载沣,是怎样完美地使清朝走向灭亡呢

第一,抓军权。

在德国,威廉亨利亲王(德皇威廉二世的弟弟)曾亲口传授载沣:“欲强皇室,须掌兵权;欲强国家,须修武备。”于是,载沣便开始抓军权了。当时全国最有力量的武装“北洋六镇”正握在袁世凯的手里。于是载沣执政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收拾袁世凯,夺回军权。再加上身边一批皇族尊贵如肃亲王善耆、镇国公载泽、小恭王溥伟等在身边鼓噪,载沣遂决定杀掉袁世凯。但是顾命大臣张之洞以"主少国疑,不可轻于诛戮大臣"为由坚决反对,他又提醒载沣,袁世凯旧部遍布于各镇新军,轻言杀袁,会引起军队混乱。于是载沣放弃杀袁,以袁世凯患"足疾"为名,让他“着即开缺,回籍养疴”了。

之后载沣编练禁卫军,作为直隶摄政王的亲军,他代皇帝任全国陆海军大元帅,任用满人荫昌为陆军大臣,胞弟载洵为海军部大臣,载涛为军谘府大臣(执掌军事行政),又任命桂良、风山为江宁、广州将军。就这样简单粗暴地任用了一群满清亲贵担任军队要职,载沣就自豪地以为把军权都掌握到满族的手里了,清室江山巩固了,皇室地位加强了。殊不知,他任命的这一批官员都是虽无能但权欲极重的庸才,这一套亲贵揽权、排挤压制汉族官员的做法,使得亲贵得以把持政柄,各立门户,结党营私,军队素质下降,清末政局更为混乱。

第二,抓政权。

早在慈禧太后之时,为应付各地群众的此伏彼起的反抗斗争,挽救统治,清廷曾宣布预备立宪,立宪预备期长达9年。这种要求实行君主立宪的立宪运动,取得了清廷中央和地方一些汉族官僚的支持。但是载沣执政后,在越来越严峻的国内革命形势推动下,全国上下要求迅速立宪组阁的呼声越来越高。有鉴于此,载沣于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二月,下诏重申预备立宪,令各省“切实筹办宪政”,务必在当年成立谘议局。这种致力立宪的姿态,使立宪派产生了极大的幻想,没想到这却只是载沣用来抓政权的借口。

宣统三年(1911年),载沣公布了责任内阁名单,并将原有的军机处及旧内阁均予裁撤。只是,人们惊奇地发现13人的内阁成员中, 满人八位,皇族五人,而且位居要津。一时舆论大哗,纷纷指责其为“皇族内阁”。各省谘议局竞相上书,要求撤销这“不合乎君主立宪各国之公例”的“皇族内阁”;清廷都察院的御史,也上本认为皇亲不宜参与内阁。但载沣哪肯放弃这个抓权的机会,他一再拒绝,认为“组阁为皇帝特权,非议员所能干预”。这种专权擅政的情况,即使在过去清王朝200多年的历史上,也是未曾出现过的。由于皇族不信任汉臣而大权独揽的,结果不但未巩固皇权,却引起汉族官僚的离心离德,皇族的统治陷入空前危机。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编辑:镜花水月
关键词: 载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