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县潘洪斌在《沧州的“皇帝”们》里提到了大夏王窦建德。窦建德不是沧州人,但他的征战历程却与今天沧州这方地域有着紧密联系。他曾称王献县,奋战河间,留迹沧州。
窦建德在沧州的历史踪迹
称王乐寿
乐寿即今献县。在献县城西南城郊有一处金城宫遗址。2011年我们跟随朱惠民先生去那里观览,看到一方高凸的地面,面积约二万平方米。上面长着杂乱的草和稀疏的庄稼。我们下到田间河沟,见沟壁上嵌压着很多参差不齐的古砖碎瓦。我用手去抠出一块平底碗片,有行家说那是隋代遗物。
1400年前,即大业十三年(617)正月,窦建德在此设坛祭天,称长乐王,筑金城宫,设置百官,建元丁丑(当年为丁丑年)。
第二年(618)冬至那天,忽然飞来五只大鸟落在金城宫上,随后又跟来数万只各种各样的鸟。群鸟叽叽喳喳地在聚集了一天才散去。窦建德大为欢喜,认为这是祥瑞之兆,于是召集群臣商议,改元“五凤”。
有个叫孔德绍的谋臣建议说,不但要改元,国号也要改。大王不是刚刚得到一块玄圭吗?古时大禹就是得到玄圭而君临天下的。如今大王有了和夏朝同样的吉祥物,正是天命所归,请将国名改为“大夏”。孔德绍原是景城县丞,史称此人“有清才”。历代文化人就善于做这些锦上添花的事,农夫出身的窦建德也需要文化侍从来捧场。他的提议得到原饶阳县令宋正本的附和。窦建德自然高兴,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并将二人提了官职,宋正本任“纳言”,是个负责上传下达、出纳王言的官。孔德绍为内史侍郎,相当于副宰相。
从此窦建德以大夏王的称号雄踞乐寿,驰骋河朔,逐鹿中原。
草泽英雄
有必要花点笔墨对窦建德做一简介。
窦建德是隋末一支武装力量的首领。《隋唐演义》说他是李世民的舅舅,其实他和李世民已经八竿子打不着了,详情下文再提。
窦建德是清河郡漳南县(今河北故城县东北,距沧州不远)的一介平民,出生于北周建德元年(573),兴许这就是取名建德的缘由。我们的历史教科书把他列为农民起义领袖。史书称他“以耕氓崛兴”。要论阶级成份,他也算不上贫下中农,当过里长,算个小地主吧。他自幼胆力过人,尚侠气、重信诺。有一天几个毛贼夜间去他家偷盗。他手持木棒守住大门,一连打死三个翻墙闯进来的盗贼。其他人不敢进了,只求把同伙的尸体带走。窦叫他们抛过绳索好把尸体拉出去。窦建德把绳子系在自己腰上,让外面的人用力拉。他乘机跃出墙外,夺刀又杀了几个盗贼。这事更使他名声大震,由此充当了里长。他后来参加了隋朝军队,混了个二百人长,大致相当于今天的营长。如果不发生意外,他可能成为隋朝的将官。
就在窦建德参军那年秋天,发生大面积水灾,人民流离失所。窦建德有个同乡孙安祖,家中遭灾,妻子困馁而死。县里把他列入征兵名单,他向县令述说自家的苦难,请求免征。县令不答应,还叫人打了他一顿鞭子。孙安祖激愤之下,杀死县令,投奔窦建德。窦建德同情孙安祖,但是自己还不想反叛朝廷,于是便给孙安祖指点出路,让他找些人去高鸡泊(故址在今故城西部,如今踪迹全无)聚集。当年那里广袤数百里,蒹葭阻奥,野草丛生,可以避兵。窦建德还招集了几百名流民和逃兵交给孙安祖。孙安祖进了高鸡泊,当了农民起义军首领。
就在这一年,山东、河北接壤地区接连发生了几起农民起义,出现了“群盗蜂起”的局面。官府发现,那些到处杀掠的造反者,凡经过漳南县的,一律不去骚扰窦建德的家乡。这样反倒害了窦建德。官府分析,一定是窦建德跟这些人有勾结。于是把窦建德的家人抓来,不分老少一律杀死。窦建德当时正在驻守河间的军队里集训,得知这一消息,一气之下率领他手下的二百人投奔高鸡泊的起义军。
此前进入高鸡泊的孙安祖已被人杀害,时任首领的是信都蓨(读如条,今河北景县)人高士达。窦建德来了,孙安祖的部众都来投奔他。窦建德和高士达兵力很快发展到一万多人。大业十二年(616),朝廷派涿郡(今北京市)通守(统兵的长官)郭绚率兵万人征讨高士达。高士达把军事指挥权都托付给窦建德。窦建德指挥部众大败官兵,追杀了郭绚。从此军威大振,从者益众。
奋战河间
后来高士达被隋将杨义臣击败杀死,窦建德率余部奔走河间。在河间一带发展起来。
窦建德先攻进河间郡饶阳县(今属衡水市),收降了县令宋正本,安抚民众,又收得三千多兵力。窦将饶阳改称饶州,自称将军,在此收编余部,为他高士达发丧成礼,安葬阵亡将士。一时投归者纷沓而至,兵力很快发展到十几万人,军威复振。
窦建德有一个与其他起义军不同的政策:不滥杀隋官。当时天下大乱,群雄蜂起。《隋唐演义》归纳为十八路反王、三十六路烟尘。《旧唐书》载:“群盗得隋官及山东士子皆杀之,唯建德每获士人,必加恩遇。” 殷侔《窦建德碑文》写道:“唯夏氏为国,知义而尚仁,贵忠而爱贤,无暴虐及民,无淫凶于己,故兵所加而胜,令所到而服。”
窦建德向东攻破景城(县城在今沧县景城村),向南攻破信都郡(今河北冀县)、清河郡(今河北清河县西)。景城县丞孔德绍归降,此人和宋正本成为窦建德的重要谋臣。其他一些隋朝官吏也参与军政事务的谋划。
大业十三年正月窦建德在乐寿称王,七月,隋朝右翊卫将军涿郡留守薛世雄率大军三万浩浩荡荡向河间开进,长乐王面临大军压境的严峻形势。
薛世雄是身经百战的老将,他的父亲曾任北周泾州刺史。薛世雄儿童时习好攻城打仗的游戏,哪个孩子不听指挥他动手就打。十七岁从军参战。进入隋朝以来,他屡立战功,先后征过吐谷浑、伊吾和高丽。此人性廉谨、严军纪,行军破敌所过处,约束军吏秋毫无犯,因而军队战斗力很强。
这年李密率瓦岗军围攻东都洛阳,隋炀帝调薛世雄南下征讨李密,诏令中命他“军所过,盗贼随便诛剪”。薛世雄南下过河间,想顺便进剿窦建德,便扎营于河间七里井(今河间城南之南八里铺)备战。
面对强敌,窦建德不敢松懈。他明着调所属各城的兵力向南行,声言要撤向豆子坑。薛世雄以为窦建德畏惧了,故松懈了防备。实际上窦建德玩的是声东击西。他将主力埋伏在河间南部的水泽旁边,自率一千人的敢死队奔袭薛军大营。乐寿至河间一百多里路,长乐军乘夜疾进。为了赶速度,窦建德自率二百八十名壮士先行,令大队随后跟进,为了打消军士的顾虑,他宣称:“如果赶到敌营天还没亮,敌人摸不清底细,我们就猛烈攻击,如果赶到那里天已亮了,敌人能看出我们人少,我们就投降。”结果距敌营还有一二里地时,天色将明。窦建德正担心军士们会产生惶惑,忽然起了弥天大雾。人在咫尺不能相辨。窦建德大喜,说:“天助我也!”带领军士突入敌营。
薛世雄的将士摸不清头脑,慌乱间纷纷跨越栅栏四下逃窜。窦建德的后续部队赶到,杀声大震。官兵自相践踏,军营一片混乱。薛世雄无法制止军队溃败。薛世雄仅率数百骑兵逃入河间城中。
这位薛老将军已六十四岁高龄,遭此大败,心中又恼又愧。一代名将败在盗贼手下,大丢颜面,回到涿郡愤懑成疾,没几天就一命呜呼了。
打败薛世雄,窦建德将愿归降的官兵都收在自己部下。当时河间郡丞王琮也被捉住,窦建德坚持不杀隋官,安慰一番,把他放了。谁知王琮逃回河间立即关闭城门,拒城抵抗。窦建德围攻不下。
第二年(大业十四年)三月,朝廷发生重大变故,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在江都(今扬州)打进行宫,命人将隋炀帝勒死。隋炀帝的死讯传到河间,王琮率官吏士兵为之发丧。窦建德知道了情况,派使者进城吊唁。王琮遣使出城请降。窦建德撤围退兵。王琮率领属僚面缚到窦建德营门。窦建德亲自为他解开绳索,设酒食招待他们。王琮提起隋朝灭亡,爬在地上痛哭流涕。窦建德也感动得流下眼泪。由此看来,窦建德不但不杀隋官,好像还不反皇帝。
窦建德的部下对收降王琮很不理解,说王琮计穷力尽才来投降,应该烹了他。窦建德说:“王琮是个忠臣义士,我们现在正需要这样的人,哪能随便就杀呢!”于是命王琮为瀛州刺史,仍守河间。这件事又一次赢得人心。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写道:“于是河北郡县闻之,争附于建德。”
诛逆安民
河南内黄有个“豆公乡”村,传为窦建德曾经驻兵于此,故名。“豆”实际应为“窦”。
隋炀帝死亡,隋朝寿终正寝,历史的发展要求结束混乱局面,建立统一的国家政权。窦建德看清了这一局势。618年冬天大夏国建立之后,窦建德开始向着统一天下的目标奋斗了。
窦建德首先兼并了活跃在河北的魏刀儿。转而向北攻打琢郡(今北京市)。窦建德遣使招降那里的长官罗艺,但被李渊抢了先,罗艺投靠了唐国李渊。
罗艺作为隋朝旧臣,隋亡,他就近投降大夏也合情理,但是他认为“建德……剧贼耳,并不可从。今唐公(李渊)起兵,皆符人望,人据关右,事无不成。吾率众归之,意已决矣”(《资治通鉴》)。看来还是李渊的门阀出身占了优势。前文说窦建德是李世民的舅舅也不是空穴来风。李世民的生母姓窦,往上追溯,是西汉窦太后一族。窦建德祖籍与窦太后同。窦建德确属李世民的娘舅之族,但不一定就是“舅父”这一辈。只是时间过去了七百多年,超过“一个锅里抡马勺”的时段。窦建德这一支早已沦为平民,他只能“以耕氓崛兴”了。所以他从不攀附贵族大姓。在这方面他不如刘备聪明,刘玄德认三百多年前的中山靖王为祖宗,以“皇叔”自居,捞取政治资本沾了大光。
窦建德围困幽州三个多月没能破城,收兵回到乐寿。
619年二月,宋正本、孔德绍向窦建德建言,应该去吃宇文化及这块肥肉。
宇文家族本是隋朝权贵,宇文士及还是皇亲又是近侍。他在江都行宫弑杀隋炀帝,后来又杀死幼帝杨浩而篡帝位,成为天下共讨之的逆臣。这年他几经转战率残逃到魏县(今河北大名县境),来到窦建德的嘴边。孔德绍把这件事看得很重要,他说:宇文化及乃天下之贼,大王正可顺应天意而动,杀这样的贼人才好充当盟主!
窦建德打进聊城,处死宇文化及,为炀帝素服发丧,俨然一位为国除奸替君报仇的忠臣义士。接着接收了传国玉玺和卤簿仪仗。收揽了裴矩、何稠、柳调、虞世南和欧阳询等一批隋朝有才华的旧臣。
619年上半年,大夏国连续出兵攻克邢州、赵州、沧州。古沧州此时归到窦建德大夏国治内。八月,大夏移都洺州(今河北省永年县)。窦建德在大夏国内安抚百姓,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政绩卓有成效。史书载“建德洺州劝课农桑,境内无盗,商旅野宿”(《资治通鉴》)。在那个战乱年代,大夏国竟然出现了一片和平安定的景象。
经过近十年的大浪淘沙,到了620年下半年,当初起兵反隋的各路大军只剩下窦建德、王世充、李渊三股势力。随即三支劲旅进入决战状态。
621年春,王世充受到李唐攻击向窦建德求救。窦建德答应赴援。从此遇上劲敌,使自己走上败亡之路。
兵败被杀
窦建德与唐军征战的过程不在本文记述范围,故从略之。只写他败亡一节。
621年五月初二辰时,夏军进逼虎牢关。李世民据守关口与之僵持。时至中午,夏军士兵又饥又倦,渴得互相抢水喝。李世民派三百骑兵到夏军阵前骚扰。结果骑兵一出,窦建德战阵骚动了。李世民当机立断,率轻骑出击,命后军跟上,外围的唐军也包围上来。
唐军精锐骑兵直冲夏军大阵。窦建德拼死抗击,终于不敌唐军。 慌乱中窦建德中枪受伤,仓皇逃进牛口渚。唐军紧追不舍,窦建德落马坠地。一代夏王就这样被人擒获了。先是军中有人传唱童谣:豆入牛口,势不可久,今天果然应验了。
窦建德被押来见李世民。李世民说:“我来讨伐王世充,干你什么事?为什么要越境来触犯我的兵锋?”窦建德说:“如果不是今天我自己找上来,恐怕也得烦你远道去取。”窦建德十分清楚,夏唐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
621年七月,唐军凯旋长安。李世民身披黄金甲,率领三万将士,吹吹打打,浩浩荡荡开进城,军中押着战俘窦建德等人。
窦建德被斩于街市,喋血长安,时年四十九岁。
迹留沧州
忠智先生说沧县建庄有窦建德纪念墓葬‘’据黄骅学者姜梦麟先生说,黄骅金马闸口有一座古墓,当地人在此发现过刻有“窦王坟”的砖。发掘结果认为此系唐代墓葬,墓的主人尚不可考。图上是黄骅的“窦王坟”
窦建德留在沧州大地最大的遗迹就是金城宫。窦建德在乐寿建都称王两年之后,攻陷洺州(今永年县),筑万春宫,移都那里。金城宫应该在唐代就遭到毁弃,凤阙龙楼化为瓦砾,深深积压在地层之中。今天我们透过这片麦秀黍离的废墟,可以回观一千四百年前窦建德那许多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
窦建德死后,河北、河南很多地方为他筑墓建庙。据不完全统计,各地窦建德墓不下十个,窦王庙至少七座。他死后二百多年,魏州(今河北大名县东北)一位叫殷侔的书佐,路过窦建德庙“见父老群祭,骏奔有仪,夏王之称,犹绍于昔。”深为感动,这个州府小秘书竟然为唐朝的“历史反革命”撰写了《窦建德碑文》,对窦建德的人品军纪多有称赞。这说明窦建德在河北一带很有些社会基础。隋朝大经学家刘炫是河间景城县人,他在朝廷吃不开,回乡设馆教书。他的很多弟子也投身到窦建德的队伍。
2017年5月,沧县政协编辑完成《沧县村落史略》,我参与编辑该书。沧县西南部有个村叫建庄,1983年出版的《沧县地名资料汇编》记载:因村西有古墓,故取名建冢,后改称建庄。古墓为什么称建冢?我提出疑问。后经采编人员走访乡老,得知那处古墓相传为窦建德墓。原先墓地规模较大,占地近五亩,封土高约十米。如今封土已被村人取土拉平了,分析此为窦建德的部下为窦建德建的衣冠冢。
历史的烟云冲淡了多少往事,窦建德作为一代风云人物,总有痕迹留在世间。研究和记述沧州历史,窦建德不应当被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