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西汉司马迁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事起子传说中的黄帝,止于汉武帝,首尾共三千年左右。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合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本纪是按年月顺序编写的帝王简史,以记载帝王的言行政迹为中心,兼述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重大事件。表是用表格的形式,按一定的顺序,谱写人物和事件,书是有关各种典章制度及某些自然与社会现象的专编,内容包括经济、政洽,军事、文化等重要领域。世家用来记载王侯封国以及历史上重要入物的历史。列传主要是入物传记,也兼记少数民族,以及与我国互相往来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并包括,作者的自叙。上述五种体例中本纪和列传为主体,各体相互配合,这种体例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范例.《史记》内容丰富,记事翔实(其间也有某些失实之处).在—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进程和阶级斗争的真实状况.如详述了陈胜起义的经过,正确地肯定了汉灭秦是〃由涉首事也”,把陈胜列人世家,与历代侯王勋臣同列。《史记》对历史入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司马迁首创的传记文学在我国文学发展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后入注释有南朝的《集解》,唐司马贞的《索隐》和张守节的《正义》,宋代将三家注分别排于正文之下合为一编。
史记的作者是谁?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
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45年,也有传说是生于公元前135年,死于公元前90年,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一说山西河津人),司马迁是我国西汉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由司马迁所撰写的《史记》是公认的中国最重要的史书典范。司马迁也由此被后人尊称为史迁。
获罪
早在司马迁撰写《史记》时,汉武帝翻阅《孝景本纪第十一》和《今上本纪第十二》后,认为司马迁的叙述有意贬损自己,不禁勃然大怒,命人削去了书简上的字,并把这些书简扔掉了,可见当时汉武帝对司马迁已经甚为不满。
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名将“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主动请缨出击匈奴,兵败被俘,汉武帝震怒。满朝文武都认为李陵叛降,全家当诛。而在这时,身为太史令的司马迁却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兵败投降是因为“矢尽道穷,救兵不至”,而且李陵是希望“欲得其当而报汉”。李陵虽然兵败,但是他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
司马迁这番表述却没有得到汉武帝的理解,汉武帝认为他是藉李陵之功,诋毁这场战争的主帅李广利(此人为汉武帝宠姬李夫人的哥哥),进而批评自己用人不当,造成军事失利,再加上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内容有意贬损汉武帝的心结,在大怒下将司马迁投入牢狱,以“诬罔”(欺骗皇帝)的罪名判处死刑。当时的死刑有两种方式可以充抵,第一种是“令死罪入赎钱五十万减死一等”。另一种是按照汉景帝时期所颁布的法律“死罪欲腐者,许之”,处以腐刑(阉割)。由于没有足够的金钱可以赎身,司马迁只得接受腐刑。对此他曾表示过“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 。
著书
出狱后,司马迁改任中书令,发愤撰写史书,亦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前91年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史记》最初为各国史书的通称,司马迁的著述也正是参考战国时期各国史记所作。在司马迁的原著序中,将本书称为《太史公》。后世称《太史公》为《史记》后,《史记》才成为本书之专称。司马迁完成《史记》后,知道该书不被当世所容,故预先将正本存之名山,将副本置于京师,以期流传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