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 历史人物 > 正文

唐宣宗李忱从痴呆人士到强势帝王的转变

时间: 浏览量:
用手机看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内容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在唐朝二十二位皇帝中,唐宣宗李怡无疑是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个。他是历史上第一个以皇太叔身份登基的皇帝。要说他背后那些猛料,刺激程度仅次于开创“贞观之治”的李世民、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以及“风流天子”唐明皇。只不过,因为中国人大多只关注初唐和盛唐,所以,晚唐的唐宣宗一直没有什么人气。

唐宣宗李忱从痴呆人士到强势帝王的转变唐宣宗李忱从痴呆人士到强势帝王的转变

李怡,即传说中的光王李忱。这厮就是一个天才的演员,在装傻充愣方面,甚至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准。从小到大,他忽悠了宫里宫外所有人,全长安人无一例外的都认为他脑子有问题。人们认为他活得窝囊,《新唐书》写得委婉一些,说是“宫中或以为不慧”。《资治通鉴》却不客气,直接就说“宫中皆以为不慧”。

光王为什么装疯卖傻,后人纷纷猜测附会,可能和穆宗年间的一次惊吓有关(《宫心计》中是阮翠云献计令光王假装摔倒装傻)。据说,有一天,光王去谒见懿安太后,不料撞上官员行刺,虽然是有惊无险,但从此光王变得沉默寡言,无论大小场合,他都成了专门被人取笑和捉弄的对象。我们无法想象光王是怎么熬过来的,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他在忍辱负重、逆来顺受方面,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都要逊他三分。

转眼到了文宗朝,可光王变得更加沉默寡言,宫中聚会时从不说话。文宗皇帝经常驾临十六宅和诸王饮宴,“好诱其言以为戏笑”。但任凭诸王百般戏谑,这个“光叔”始终都像一根木头,甚至连嘴角都不动一下。看着光王的憨态,众人越发开心,文宗在一旁笑得合不拢嘴,唯独后来的武宗笑不出来。

武宗不愧是一代雄主,看人极准,没错,就是他第一个发现李忱并非痴儿(《宫心计》中是刘三好第一个发现光王是装痴卖傻),光王这一表现让他不寒而栗。所以,从武宗朝开始,光王的意外就接二连三的发生在了。宫廷贵族流行打马球,皇帝喜欢和亲王一起切磋球技,光王经常突然从马上坠落,要么就是在宫中走着走着,忽然被什么东西绊倒,一骨碌从台阶上滚了下去,摔得不是鼻青脸肿,就是遍体鳞伤。

一个大雪纷飞的午后,这场景不出点事情都难。光王和诸亲王随同天子出游,大家都有些醉眼朦胧。“光叔”又一次从马背上“意外”跌落,昏倒在了冰天雪地之中,众人竟然没有察觉。午夜二更,光王苏醒过来,正好巡警经过,李忱说“我乃光王,落在此处”(令狐澄《贞陵遗事》),巡警将他送回到十六王宅。

武宗料定“光叔”这次肯定是回不来了,没想到第二天,他又在十六宅里看见那个活蹦乱跳的皇叔。

这一来,武宗气得够呛,感觉这个人无论怎么折腾都死不了。于是,武宗密令四个宦官将他拿下,密室禁闭了好几天,捆得像个肉粽一样扔进了大明宫的厕所中。太监仇公武实在看不下去,进言道:“亲王不应久沉厕中,不如诛杀为好”(韦昭度《续皇王宝运录》)。在征得武宗同意后,仇公武觉得奇货可居,便冒死从大明宫厕所中救出李忱,纵然是粪便沾了一身,也是毫无怨言。他把光王藏在私家车上,上面盖了粪便等物,偷偷送出了长安城。

光王李忱离开长安后,一路往东狂飙。从此隐姓埋名,流落民间,最后逃到了浙江安国寺削发为僧,直到后来重返朝堂。200多年之后,北宋大文豪苏东坡途经这里,有感于唐宣宗这段传奇人生,特地留下一首诗:“已将世界等微尘,空里浮花梦里身。岂为龙颜更分别,只应天眼识天人。”

武宗皇帝驾崩后,谁当天子成为一个问题(实际上是宦官说了算)。然而,宦官马元贽虽然能够废立,却不能代替,“弱智”光王一时成了热门人选。因为让这样一个“傻帽”坐在龙椅上,起码不必再担惊受怕,而且还能够从中控制。可令文武百官没有想到的是,江河日下的李氏晚唐,继宪宗李纯之后,竟然又冒出一位中兴之主。

从“智障人士”到“游方和尚”,再到一代强势帝王,宣宗的蜕变完全超乎人们的想象。《旧唐书》说他执政没几天,就把权贵、奸佞和宦官全都镇住。结果是“刑政不滥,贤能效用”;五湖四海,如沐春风;官民朝野,一片赞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是毫不吝词,说晚唐人都称他为“小太宗”。

唐宣宗确实很像一个皇帝,也很会当皇帝。尤其是李忱改名李怡后,忽然爆发出前所未有的惊人能量,不但一举消灭了“牛李党争”,而且奇迹般的遏制了藩镇割据和宦官当权,还一股脑从吐蕃人手里将河湟失地全境收复,要知道这一区域已经沦陷近百年,缔造了公元九世纪晚唐的最后一抹辉煌。

应该说,《宫心计》这部戏还是基本符合史实的。

宣宗确实因为避祸而离开皇宫,而流落民间很长一段时间。为了实现抱负,他的确曾经装聋作哑,韬光养晦。正如剧中描写的一样,由于宣宗是被太监所救,又是被太监们拥上了皇位,所以在他在位期间,对宦官问题只是尽可能加以约束。他曾经御赐玉带给宦官马元贽。谁知道马元贽将御赐之物送给宰相马植。偏偏马植佩带去上朝,结果被宣宗认出。朝臣与宦官勾结,这件事犯了朝廷大忌。但马元贽掌握着神策军,而自己也是被马元贽等人拥戴上台的,宣宗只是把马植取消宰相资格,其亲信董侔也被御史台“双规”,结果“尽闻植交通之状”(裴庭裕《东观奏记》)。这一招敲山震虎之计,效果并不差,宦官和朝臣都各自收敛谨慎,不敢怠慢。

《宫心计》拍得不错,不过美中稍显不足的是,宣宗把宰相李德裕贬官,并不是为了保其性命,而是真得把他给赶出朝堂了。更重要的是,宣宗后妃好像除了元昭皇后晁氏外,就再没什么史料记载。也许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才给了编剧对《宫心计》这一出戏大胆想象的空间。

总而言之,宣宗装傻装成了皇帝,而且还是一个好皇帝,确实怪,谁敢说这不是鬼使神差。不过,说怪也不怪,人家装傻装成了皇帝,说到底人家本来就是那块料儿。归纳一下,大抵有以下四条理由:

一,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宣宗一直把先祖太宗当做偶像,将其开创的“贞观之治”作为座右铭。他叫人把《贞观政要》写在屏风上,经常站在屏风前阅读。他还叫翰林学士令狐绚每天朗读《金镜》给他听,凡是听到重要地方,都会让令狐绚停下来,说“若欲天下太平,当以此言为首要。”更值得称道之处是,他虚心纳谏,从善如流,使群臣觉得他“威严不可仰视”,据说宰相令狐綯在延英殿共事十年,没有一回不是汗流浃背。

二,消灭了“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是一场政治宗派之争,牛党多是科举出身,主张科举取士;李党多是门荫出身,主张门荫取士。这两派官员互相倾轧,勾心斗角,争吵不休,闹了将近20年。从顺宗时“二王八司马”事件到文宗时“甘露之变”,两派之争愈来愈列,连文宗都感慨“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司马光《资治通鉴》)。

三,收复河湟失地

河湟失地长期沦陷,这让许多爱国志士很不满。杜牧在《河湟》中说“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白居易更在《西凉伎》说“凉州陷来四十年,河陇侵将七千里”,诗人们借诗言志,来讥讽政府无能。而诗人张乔在《河湟旧卒》更是流露出一种哀伤:“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虽然收复河湟失地有一定偶然性,似乎只用了张义潮一张嘴,但宣宗的功劳同样是无法抹杀的。

四,整饬吏治,任用贤能

大凡武宗朝人,宣宗都弃而不用,尤其重用宪宗朝后人。当他遇见杜胜时,听说是宪宗朝宰相杜黄裳之子,马上提拔为给事中;当他见到裴念时,得知是宪宗时宰相裴度之子,马上擢升为翰林承旨学士,故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上见宪宗朝公卿子孙,多擢用之”。宣宗很喜欢微服私访,骑一头毛驴,经常早出晚归。一旦发现优秀官员,马上予以提拔重用。他在渭水边打猎时,发现当地百姓焚香祈祷,一打听是县令李君爽治理有方,深得民心,他便命李君爽做本州刺史;他在泾阳狩猎时,樵夫说县令李行言有勇有谋,他回宫把李行言的名字写在含元殿柱子上,很快“擢升海州刺史,并赐金紫鱼袋”(王余佑《王世谋略》)。

令人遗憾的是,即便像唐宣宗这样贤明的皇帝,仍然逃脱不了世俗思想,希望长生不老,以至于服用金丹过量而送了命。所以,后人写诗叹曰:“长生妄诞诳愚言,覆辙前途不自悛。若饵金丹人不死,北邙青冢尽神仙。”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编辑:镜花水月
关键词: 李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