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父无犬子”这句话,在刘备父子身上失效了。
刘玄德半生流离打下来的蜀汉帝国,在他儿子刘禅手里,愈发孱弱,以至于竟成三国中最先灭国的那个。
千百年来,人们对蜀国有多深情,就对后主刘禅有多嫌弃。因为他是亡国之君,因为他是罗贯中笔下“扶不起的阿斗”。
可是,刘禅真的如此不堪吗?
刘禅究竟是不是扶不起的阿斗?
事实上,后世对于历史中真实的刘禅的评价,呈现出了两个相对极端的声音:有人说他是弱智低能,有人说他是大智若愚。
抨击刘禅者,无外乎抓住这几个方面:不战而降、没心没肺、能力低下。我们且一一看来。
不战而降
蜀国是猝死的。
公元263年,魏国对蜀国发动了大规模灭国性战争,卫国者还没来得及上演悲壮惨烈,就被邓艾的天降奇兵一招锁喉。
随后,从百姓到朝臣,全都乱了阵脚。
刘禅召集紧急御前会议,当时群臣大多支持投降于东吴,但有一人坚定表示应该投降魏国。此人叫谯周。
谯周的一番雄辩,基本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
首先,是打还是投降?
答案没争议,降。
其次,降东吴,还是降曹魏?
答案是,降曹魏。
为什么?理由很简单,“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 魏强吴弱,吴国也终将被曹魏吞并,到时,吴国也将向魏国称臣。我们投降东吴是为一辱,东吴被并之后再投降曹魏是为二辱。反正都是被辱,干嘛要糟践自己两次呢?
第三,投降了曹魏,蜀汉君臣会不会集体遭殃?
答案是,不会。曹魏为了降服东吴人心,必会优待蜀汉降臣。
如此三个层次分析下来,整个朝堂皆以为然。于是,刘禅宣布投降。
只是,前方的姜维很搓火,后世的读者很郁闷。毕竟此时的蜀汉实力尚存,府库充盈,兵甲十万,难道你刘禅不该誓死战斗到最后一刻吗?!
可别忘了,打仗,拼的是人命。当年,刘备入蜀,刘璋的城中也尚有三万精兵、粮秣可支撑一年,但最后刘璋还是不忍涂炭百姓,选择开城投降。对此,后世多予肯定。如果说,刘璋投降刘备是对的,那么刘禅投降曹魏为什么就是错的呢?
站在蜀汉的角度,刘禅不战而降,是懦弱。可站在百姓苍生的角度上看,这又何尝不算一次功德呢?
没心没肺
蜀汉亡国后,投降了的刘禅来到洛阳。在洛阳,司马昭好吃好喝的招待着他。
一次司马昭设宴,席间,乐者所奏是为蜀国音乐,舞者所舞是为蜀国舞蹈。闻声思乡,在场的所有蜀国人皆痛哭流涕。唯独刘禅,喜笑自若,开心得不要不要的。
当时司马昭就与旁人讲,“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
后来司马昭又问刘禅,你想念蜀国吗?
刘禅脱口而出:“此间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便由此而来。后来,刘禅的一位旧臣郤正听说这件事后跑来找他,告诉他说,您如此讲话,太没心肝,下回别人再问你,你要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然后把眼睛闭起来。
下一次,司马昭又问刘禅,你想念蜀国吗?
刘禅按照郤正教他的样子答道:“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然后把眼睛一闭。
司马昭多聪明啊,说,“何乃似郤正语邪!”不对呀,这话听着怎么那么像郤正的口吻呢。
刘禅马上把眼睛一睁:咦!你咋知道!就是他教我这么说的耶!
刘禅此举,引得“左右皆笑”。不管是讥笑还是嘲笑,刘禅都只能报以傻笑。
自此之后,司马昭忙于篡魏,遂不再对刘禅生毒害之心。
对于此,后世争议颇大,有人说他没心没肺、胸无社稷,实属蜀汉之耻。但也有人说他大智若愚、明哲保身。
271年12月,刘禅在洛阳病逝,终年64岁。在中国历代亡国之君中,这样的落幕其实算非常体面的了。只是,不知道在后世读者心中,这算善终,还是算苟活?
有为、无为?
刘禅的行政能力,也是后世争议之所在。或者说的直白些,刘禅真的很弱智吗?
刘禅刚即位时,“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国家的大事小情,都有诸葛亮拍板作决定。于是,骂刘禅的,说他弱智,自然无法主政;挺刘禅的,说他善于放权、气量甚大。
后来,诸葛亮去世后,刘禅立马就废除了丞相制度。然后任命蒋琬为大司马,主管行政,兼管军事。又任命费祎为大将军,主管军事,监管行政。将原来集于诸葛亮一身的权力,一分为二,且让两个人相互交叉、相互制衡。
按照易中天的说法,如此精致的政治安排,难道是弱智的人能够做出来的吗?不可能嘛。
以及,公元238年,北方曹魏出了点乱子,辽东太守公孙渊造反,司马懿出兵平叛。刘禅认为可以借机北伐,于是下诏给蒋琬说:此不失为天赐良机,因为相父在隆中对中已经讲过,当天下有变时,我们可以有所动作。不过你也不要轻举妄动,“须吴举动”,如果吴国动,那我们也动,两国一起攻击曹魏。
如此思考,大概也非弱智之人所能为。
当然,要论其行政能力有多高,恐怕也没有。
终究一介凡人
纵观刘禅一生,多数时间,命不由己。从小随父漂泊,险些夭折。当了皇帝,也活在父辈的光环之下。终了当了亡国之君,还要装疯卖傻、强颜欢笑。
给刘禅一个客观些的评价吧。应该说,此人智商正常,称其呆傻愚笨,全然是冤枉了他。但同时,他也才能平平,称其大智若愚,也着实有些平反过度了。
而他的悲剧人生,恐怕非一人之过。个人命运与后世风评,终究,脱不开那个时代。
一个人再强,在大势面前,也是沧海一粟。纵然是丞相诸葛亮,夙夜匪懈、鞠躬尽瘁,不也终难挡蜀汉之颓势。可为什么人们依然爱他?因为他满腹理想,又足够悲情。于是在这样的坐标系之下,再看刘禅,他的冷静就会显得冷漠,他的隐忍就会显得懦弱,他的无奈就显得不值得同情。
人们对历史人物的期许不就是这样,要么结果霸气侧漏,要么过程酣畅淋漓。
可是,刘禅没能满足这份期许。
他既不是伟人,也无大势可乘。他不过是一个生在帝王家,偏又生不逢时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