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被称为“兵家至圣”,更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伍子胥和孙武都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同时,他们还是好朋友。伍子胥,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大夫,也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战略家。他出生于楚国,祖辈世代都是楚国的高官,后来,受到小人的排挤和攻击,他的父亲和兄弟被楚平王杀害。之后,伍子胥逃到了郑国,随后,再前往了吴国。
当时,吴国的太子阖闾雄心勃勃,于是,伍子胥想帮助阖闾夺取王位,并全心全意的辅佐于他。而且,孙武之所以能被吴王阖闾赏识和重用,这算是伍子胥的功劳。公元前512年,吴王向西进攻,正是伍子胥“七次”把孙武介绍给吴王,并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才使得吴王阖闾接见了孙武。
话说,孙武在离开齐国之后,认识了前来吴国避难的伍子胥,他们两人很是投机,不久,便成为了好朋友。在孙武、伍子胥的直接指挥下,经过五次战役,吴国用了区区十几天,就攻占了楚国的都城,最终,他们用自己的策略帮助吴王阖闾完成了吞并战争。但是,此役之后,阖闾却执意要攻打越王勾践。
结果,吴国战败,阖闾气愤而死,夫差上位。后来,他们帮助夫差管理国家,这期间,不仅打败了越王勾践,还为阖闾报了仇。晚年,伍子胥被夫差杀害,孙武退居归隐,不久之后,他也去世了。至于孙武的死因,有史料记载:孙武曾和伍子胥曾一起劝戒夫差,从而,激怒了夫差后,孙武被赐死了。
但是,不管结果如何,孙武还是为世人留下了一部著名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的最高境界是什么?这部著作两千多年来一直被研究
《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自诞生之日起,已有2500年的历史了,算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这部著作的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具有着重要的地位。
这里,我们着重说一下《孙子兵法》的“军争篇”和“计篇”。
首先,我们来说军争篇。
军争篇是《孙子兵法》的第七章,主要讲“军事斗争”,从得到皇帝的命令到最终建立营地,以及快速有效地获得有利的获胜条件。这其中,最难的是绕道,以扰乱敌人,迷惑敌人,即使出发时间晚于敌军,也要先到战场,以获得有利的条件。
军争的目的就是胜利,不过,非常危险,把所有人员的装备都调动到战场之上,行动一定很慢。而轻装上阵,装备就必须要丢失,如果强制行军,军队会很累。而且,所有人不能同时到达,先到的是身体素质较好的士兵,后来的一定是相对虚弱的士兵。
此外,走得越快,先到达的人就越少,那么,他们在前方就容易受到攻击。如果没有后续部队的增援,那先遣部队就会遭受很大的损失。“军争”的原则是“先知迂直之计者胜”,只有了解对方,才能与对方结盟。行军时,要占据有利地形,而且,用兵要灵活,静与动,快或慢,都要根据态势随机应变。
此外,军争需要金鼓、金旗指挥,鸣鼓和旌旗可以鼓舞士气、指导方向,还可以迷惑敌人。军争的具体操作方法是:让军队有士气,让将军掌握军心,在敌人士气不如我方的时候进攻,在敌人气势高涨的时候休息。并且,要善用“军心”,想办法扰乱敌人统一的军心,只有敌人心不在焉,我们才能发动进攻。
“军争”的最后一点是占据有利的地势,军队要有一道防护屏障,不能仰攻敌人。战胜之时,可以追击敌人,但是,不能把敌人都杀了,要给敌人留下一条生路,否则,就会出现“兔急则咬人”的局面。
其次,我们再来说一下《孙子兵法》的计篇。
说到《孙子兵法》,不得不佩服孙武的智慧,在古代,大多数将军都是以《孙子兵法》为基础。孙武在《孙子兵法》中说:“战争是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和军民生命的大事,所以,一旦绝对动用武力必须要有深思熟虑。”可见,孙武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他在写兵法时,最先考虑的则是国家安全、军民生死。
根据《孙子兵法》,通过不同情况的比较,从政治、天时、地利、将帅和法制等五个方面分析,我们可以判断出君主是否愚昧、法律法规能否得到很好的执行、奖惩是否公平合理、将军是否称职、士兵有没有得到训练、武器装备是否足够强大等。根据这些,我们就可以判断哪一方能赢。
一个强大的军事家,不会让对方知道他的计划是什么。比如:他觉得这个地方能打,那么,他就会表现出这个地方不能打;如果他想打,那么,他就会假装不打;如果想近距离进攻,那么,就假装远距离进攻。不过,能否做出可以在迷惑敌人的同时,又完成作战任务的计划,就要看战略家的头脑了。
因此,在《孙子兵法》计篇中,是指:以计取胜,以计俘虏敌人,以最小的损失赢得战争,这是《孙子兵法》的最高境界。
可见,孙武不仅是一位非常有智慧的军事家,连他的书都被世人拿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