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但凡一个人在某一刻领域太过凸显,就会受到一定的打压,这是放在古今都适用的真理,尤其是在古代的时候这种现象最为明显,正所谓最是无情帝王家。在古代总有“功高震主”现象的存在。
言下之意就是在封建王朝之中,任何不大臣或是家族的势力都不会太过强大,一旦出现这种情况,那么一定会受到皇室的打压,因为不管这位大臣是否有动手的打算,潜在的威胁已经形成了,而封建君主专制的要求下,是不允许有这种情况存在的。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时,唯独漏掉了一个人,最后被他夺去了宋朝江山
所以古代经常会出现各种削弱大臣权力的手段,比如汉朝的推恩令,还有即将说到的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原本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操作,而赵匡胤在实施的时候却漏掉了一人,最终整个大宋的江山都葬送在了这个人手里。
赵匡胤的崎岖坎坷
赵匡胤的出身其实不能算是太差,父亲虽说不是朝廷重臣,但大小也算是一位官员,正所谓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赵匡胤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习得了一身不错的武艺,只不过当时正是南北朝的大混乱时期,虽说战事频发但是一直找不到机会。
直到后来,赵匡胤终于是有了一定的机遇,在枢密使郭威的赏识下跟随他一起平定叛乱,伴随着战场上的功劳显著,地位也是逐渐提高,重要的是,郭威在平定完叛乱之后势力越来越大,最后还建立后周当上了皇帝,赵匡胤自然是水涨船高。
此后的赵匡胤不断带兵打仗,不是这边平定叛乱,就是那边肃清残敌,很快,在战场之上屡建奇功的赵匡胤手里的兵权也越来越大,官职也是平步青云,一路高升,在后周的朝廷之中逐渐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
而后郭威暴毙去世,年仅七岁的周恭帝继承皇位,此时位高权重的赵匡胤压根就看不上这个年轻的小皇帝,但是并没有直接动手,而是在暗中不断寻找机会,此后朝廷错误的以为北方少数民族有联合的风险,于是匆忙派赵匡胤抵御。
谁知这一去,开启了赵匡胤的帝王霸业,赵匡胤带兵走到陈桥驿附近的时候,突然被几个手下黄袍加身,高呼万岁,此时的赵匡胤得了人心,也不做退却,直接说道“你们要是听我的话,这个皇帝还是可以当的。”
在得到同意之后,赵匡胤直接率大军回转朝廷,亲信直接逼迫皇帝禅让位置,其余多数大臣选择投降归顺,最终赵匡胤当上了皇帝,宋朝建立。
当上皇帝之后,赵匡胤回想起自己的称帝道路,为了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来了一场杯酒释兵权,但是在处理上并不是很完美。
权力回收与遗留问题
赵匡胤在完成统一之后,不但对当时帮助自己成就大业的臣子进行了封赏,就连前朝的旧臣也加以任用,虽说此举有利于收买人心,但是现实问题很快也凸显了出来,通过和丞相商量之后,赵匡胤得出了一个结论。
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权力必须完全收纳在皇帝这里,就算是交给大臣权力,也不能超过或者过于接近君王,要是如此,当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黄袍加身很有可能发生在自己手下身上而推翻自己。
所以在有一次退朝之后,赵匡胤将当时手握重权的将领头目全都留了下来,告诉他们说这几天自己晚上都睡不着觉,众人不解问其原因,赵匡胤直言说担心陈桥兵变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众人恍然大悟原来是自己的权力引起了皇帝的猜忌。
当时众人心里都明白,自己本是必死的局面,但既然皇帝能这样提出来,就说明还有回旋的余地,于是纷纷上前寻求解决方法,赵匡胤直说,你们可以交出兵权,我给你们大把的赏赐,你们回家该置办宅院的置办,该种地的种地。都好好享受享受。
众人即使再不情愿也没有办法,如果直接反对,那么自己将要面对的就可能是死亡和株连的惩罚,所以纷纷请辞,赵匡胤原来以为自己可以高枕无忧,却不知道自己漏算了一个人,那就是自己的弟弟赵光义。
一子错,满盘输
俗话说亲兄弟明算账,而赵匡义在夺权的时候却忽略了自己的兄弟赵光义,可能是想到了却并没有动手,毕竟是血浓于水,但是这一项遗漏,却要了赵匡胤的命。
话说那天的雪下的非常大,又是深夜,赵匡胤处理完国家大事之后怎么也睡不着,于是在皇宫之中走来走去,为了解解闷,就叫自己的弟弟赵光义前来聊聊天,紧接着,很诡异的事情就发生了。
等到弟弟赵光义到来之后,赵匡胤让所有的太监和宫女全部退下,此时皇宫之中除了兄弟二人就是外面路过的巡逻队,过了不一会,巡逻士兵就听见了里面有吵闹声,但是迫于皇帝的命令并没有人敢进去。
吵闹声很快就停止了,但是赵匡胤却直接冲了出来,手里还拿着一个斧头,在空无一人的雪地里砍杀,不一会就回去了,结果第二天就得到了皇帝的死讯。
这件事情让人不得不怀疑赵光义,毕竟赵匡胤自小习武,不可能突然去世,此外,当时只有他们两个人,最重要的是,赵匡胤死后,自己的弟弟赵光义登上了皇位,再加上当时巡逻人员听到了争吵,让人更加怀疑是赵光义动的手。
总之,说帝王冷血不是没有原因的,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时候的仁慈,很有可能是后来导致自己丧命和失去江山的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