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 历史故事 > 正文

杯酒释兵权是假故事?

时间: 浏览量:
用手机看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内容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先来说结论:杯酒释兵权大概率是假故事。

至于为什么说他大概率是假的,我们细细来说。

典故来源

当下我们所说的“杯酒释兵权”这一历史典故,主要引用于宋代李焘撰写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也由此广泛流传。

杯酒释兵权是假故事?杯酒释兵权是假故事?

李焘十分重视这段历史,以至于在书中记述杯酒释兵权的末尾还特别注明:

此事最大,而《正史》《实录》皆略之,甚可惜也,今追书。王曾《笔录》皆得其实,今从之。文辞则多取《记闻》,稍增益以丁谓《谈录》

简单翻译一下就是在说,我李焘,在读史料的时候啊,看到了杯酒释兵权这个历史故事,一翻正史发现没有记录这件事情的,我觉得很重要,就把这件事写进了我编写的《续资治通鉴长编》里。

在其中李焘提到了他看到的,记录杯酒释兵权的三本书:《丁晋公谈录》《王文正公笔录》《谏水纪闻》

那么我们就继续深挖,看看这三本书如何记载杯酒释兵权

三本书的记载

先来说第一本《丁晋公谈录》,是宋真宗时宰相丁谓所著的一本小说,里面这样记载杯酒释兵权:

(赵普)忽一日奏太祖曰:“石守信、王审琦皆不可令主兵”。上曰:“此二人岂肯作罪过。”赵曰:“然此二人必不肯为过,臣熟观其非才,但虑其不能制伏于下。”太祖又谓曰:“此户人受国家如此擢用,岂负得朕?”赵曰:“只如陛下岂负得世宗?”太祖方悟而从之,罢了两人的兵权。

也就是说,丁谓笔下的“杯酒释兵权”,是宰相赵普主动上奏请求收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宋太祖才收的。觉得没有什么问题?那我们再来看第二本和第三本书。

第二本书是《王文正公笔录》,是宋仁宗时宰相王曾所著笔记,其中写道:

石守信、王审琦等犹分典禁兵如故,相国赵普屡以为言,上力保庇之。普又密启请授以他任,于是不得已,召守信等曲宴,道旧相乐,因谕之曰:“朕与公等,义同骨肉……而言事者进说不已,今莫若自择善地,各守外藩,勿议除替。”守信等咸顿首称谢。由是石、王之族俱蒙选尚,寻各归镇。

也就是说,王曾笔下的杯酒释兵权,是赵普劝谏太祖收兵权,太祖一直不同意,赵普就私下里找那些大将,一番劝说之下让他们自己放弃了兵权。

第三本书,《谏水纪闻》,是司马光所著笔记集,里面这样写道:

上因晚朝与故人石守信、王审琦等饮酒。酒酣,上屏左右,谓曰:“我非尔曹之力,不得至此,念尔之德,无有穷已,然为天子亦大艰难,珠不若为郡节度使之乐。吾今终夕未尝敢安寝而卧也。”守信等皆曰:“何故?”上曰:“是不难知,居此位者谁不欲为之?”“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便好田宅,市之,为于孙立永久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以终其天年。君臣之间两无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守信等皆再拜谢曰:“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而骨肉也。”上许之,皆以散就第,所以慰抚赐责之甚厚,与结婚姻。

这个比较接近我们常听的版本,大概就是说,宋太祖主动开了个宴会,把大将们都叫来,一番劝说之下让他们放弃兵权。

三本书中的问题与矛盾

不难看出,三本书中有许多的问题和矛盾,我们汇总一下:

三本书的作者都没有亲身经历宋太祖时期,宋太祖时都无人记录的事情,他们从何而知?

三本书属于私人笔记,第一本书更是小说,虚构情节过多

三本书中存在相互矛盾的地方,如一三两本书宋太祖赞同收兵权,第二本书反对收兵权;一二两本书收兵权是赵普提出的建议,到第三本书,又成了太祖主动去收兵权

司马光本人就是《资治通鉴》的作者,他并没有将这一事件放到正史里,而是放到笔记中,说明司马光也怀疑其真实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基本认定,杯酒释兵权是假的。

总结

去伪存真,客观真实是一个历史撰写者的基本素养,李焘没有对历史事件进行较为严谨的辨别,使得虚假的历史事件进入正史,误导后世人,危害甚大。

同样,当我们看到一段历史,也应带有“三分怀疑,七分探究”的精神,唯有如此,才不会被虚假的历史所蒙蔽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编辑:镜花水月
关键词: 杯酒释兵权